第3章 不生气,心宽了所有大事都小了

不生气,不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生活中的诸多事情,什么该记住,什么该忘却,这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多记住一些快乐、开心的事,而忘记生活中小事的纠葛,这样方可活得自在。但是人们往往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烦恼,总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从而弄得人心自乱。

面对别人的错误,如果没有一颗宽恕的心,不能够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来解决问题,而是口出污言秽语,大发雷霆之怒,就会既伤害了别人,又害苦了自己。因为当一个人沉溺于怒火中不能自拔时,他的生活便会失去很多快乐。若能学会宽恕,多记住别人一些美好的东西,忘却自己的不满,便能活得更自在、更轻松,更能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

有一个人25岁被人陷害入狱,在监狱中终年不见天日,冬冷夏热,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令人难以忍受。他觉得老天不公,冤枉了好人却没惩罚陷害他的人。于是,他天天在牢里生闷气,仇恨、诅咒那个陷害他的人。后冤案告破,他走出了监狱,但陷害他的人依然逍遥法外,所以他仍难解心头之恨。

75岁那年,他卧病不起。弥留之际,他仍没放下心中的执念,不停地诅咒陷害他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来至他床边,听他痛苦地倾诉后,长叹一口气,借机开示说:“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人囚禁你10年,当你走出监牢,你用心底的怨恨、气愤、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蒙冤入狱10年的遭遇让这个人感到十分不公平,所以他委屈、生气、怨恨。冤案洗清出狱后,他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来抱怨、仇恨那个令自己饱受牢狱之灾的人。但结果没有任何改变,在监狱中度过的10年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他生气也好,怨恨也罢,都不能改变事实,挽回已逝的青春年华。归根结底,他只不过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而已。

试想,如果他的心里没有仇恨与抱怨,原本他还可以度过40年无忧自在的生活。但是他选择了另一条狭隘的,充满了仇恨和抱怨的路,让生命困在阴影和枷锁里,不见阳光和自由。如果说一开始是别人的错误造就了他的痛苦,那么最终,错的其实是他自己。

这个诅咒、哀怨了一生的人并不明白,不执着于他人的过错,是一种高贵的宽恕,而宽恕本身便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因为当我们对别人宽恕之时,即是从怒火和烦恼中解放自己之时。

从医学的观点看,凡事斤斤计较、经常生气,不但容易损害人际关系,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极其有害。《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虽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丽容貌,但总是患得患失,别人一句无意的话都会让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抑郁不已,再加上爱情的打击,终于落得个“红颜薄命”的悲惨结局。

还有一个实际的例子,就是唐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李贺。他思路敏捷,才华过人,被人称为“奇才”,写出的诗连当时的大文豪韩愈也赞不绝口。只可惜他心胸狭窄,常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而气上心头,愁肠百结,最后他只活了27岁,实为文学史上的一桩憾事。

多让自己的心放平静,不要动不动就生气,一位哲人说:“尽管人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仍然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之所以不与别人斤斤计较,不会动不动就为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大发雷霆,破坏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今天他们所犯的错误也许我们自己明天也会犯。无视别人所犯的一些小错误,将自己的心放宽,选择遗忘别人的“不好”,铭记别人的“好”,就是选择了那条通往幸福的路。

心门一宽,容天下之事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拥有的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能否容纳他人不仅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与否,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乃至成长进步都有着重要影响。好的人际关系,如春风化雨,令人愉悦;相反,敌视、冷漠就如同阴霾密布的寒冬,使人压抑,甚至不寒而栗。

所以,佛法十分强调与人为善,与人相处时多一些宽容之心。心中有容,心门一宽,便能容天下难容之人、难容之事,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让你烦恼的人和事了。人际关系处处和谐,成败得失不计于心,即使人生无法事事完美,也能够用宽广的心怀包容这些不完美,如此一来,自然时时圆满欢喜。

一个人发明了一个物件,却没卖出去。后来他把它申请了专利卖与别人,这人经过一番包装将发明重磅推出,居然大卖,狠赚一笔。发明者想不通,为什么同样的东西自己赚不到钱,别人没太费劲就挣了大钱,于是找老禅师诉说心中的不快。

老禅师说:“是因为你的福报不够多。他人能赚大钱是因为以前他已结下了很多福缘。当他推出你的发明,别人自然非常信任,而你没有结下福缘,发明的产品再好,也推销不出去。”

这人听了懊丧地说:“那我岂不一辈子都要替别人赚钱了?”

老禅师摇摇头:“未必,未必。你的发明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也是造福,也是结下了福缘啊!”

这人听后恍然大悟,欣慰地离去了。

心太窄时,会觉得自己发明的东西无法换来利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若心怀宽广,便会明白,利益绝对不是衡量成就的唯一基准,能够造福于人,便是自己最大的福报。而这些福报也终会为自己带来福缘,带来成功。

在任何事情上,如果都能打开心胸,用一种通透的眼光去看待,那么,也就不会被困境击倒,或者为暂时的挫败和外界的欺辱所打败。在心宽如海的人眼中,没有什么事值得自己为之发怒、烦恼、沮丧、不快,也没有什么人需要自己去怨恨、指责。一切人和事,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能容纳。

容纳意味着能够忍世人之难忍,容世人之难容。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寒山与拾得的绝妙问答,就蕴含了这番处世智慧。

寒山和尚问拾得禅师:“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会因为各个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一些摩擦,摩擦一旦生热,便会产生火花,这火花是会演变成熊熊大火,还是会瞬间熄灭,这就要看你是否拥有一颗宽容之心了。待人时宽容一点,这不是无能、无奈,而是一种难得的气度和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境界。

容下他人,从微笑开始,微笑是人与人之间理解的纽带,它能冰释一切冷漠与误会;容下他人,从善待身边的人开始,容纳下身边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陌生的,甚至是有过节的人。与他人真诚交往,不是强颜欢笑、虚情假意地与对方寒暄,也不是面无表情的冷言冷语,而是发自内心地与他人交流沟通。撕掉自己的虚伪面具,改变自己的冷漠态度,打心底里用善意去接受他人,真诚面对他人,将自己的心放宽,气放柔,容人容己也容下天下之事,自然容易感到欢心与幸福。

容得下他人,就是给自己一席之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或错误,如果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人心容易变得越来越狭隘。不宽恕别人的错误的人,不仅给人留下心胸狭隘的印象,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是一个订单、一个人才或者一个好朋友。有时候容得下他人的错误,对别人的错误谅解和释怀,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留下一席之地。

战国时期,楚国与梁国交界,两国边境上各设有界亭,亭卒们各自都在地里种上西瓜,梁国的亭卒很勤快,锄草又浇水,瓜秧长势非常好,而楚国的亭卒却很懒惰,不务农事,西瓜长得就很差,与梁国的瓜田有了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们心生嫉妒,在一个无月的夜晚,他们跑过境将梁国地里的瓜秧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国的亭卒发现此事,感到非常气愤,上报给县令宋就,要求去扯烂对方的瓜秧,宋就说:“这样做当然解气,可明明我们不愿意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我们还要去扯断他们的瓜秧呢?明明知道不对,我们再跟着学,这实在太狭隘。”亭卒们觉得有道理,问他该怎么办,宋就说:“你们可以每晚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好起来。”听了宋就的话梁亭的人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做了。

一段时间之后,楚国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得一天比一天好,他们很奇怪,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是梁国人为他们的瓜秧浇了水,他们觉得非常惭愧,于是上报楚王,楚王听了,特备厚礼送至梁国,表达酬谢,并以示自责,结果一对敌国因此成了友好的邻邦。

梁国人正是懂得得理也饶人的道理,以仁心容忍了他人的过失,从而修成了楚梁之好。可能一开始看似吃亏,但最后因祸得福。

有了“容”,才有“融”。只要我们一切看开,心胸放宽,包容万物,自然能够在世间游刃有余。懂得给予、包容他人,适当的时候吃点亏也无妨,给予得越多,越能拥有更多的快乐。有时候吃亏也是一种福分。狭路相逢时,各让一步,则皆大欢喜,否则,就往往是两败俱伤。

从前印度有位国王,是个大慈大悲的国王。他的邻国,有位婆罗门子,父亲去世了,剩下母亲和姐姐,三人相依为命,生活贫困。一天,母亲叫儿子去向一切施王求乞,希望能得到帮助。

可是,这时的一切施王,正遭遇最大的困难,邻国兵临城下,城里却没事般的平静,大军丝毫不受阻,长驱直入,很快地便占领了城池。原来一切施王得知大军到来,偷偷撤离王宫,他想奉献城池给邻国,只要不伤百姓。可是,贪得无厌的暴王想斩草除根,出了重金悬赏,只为捉拿一切施王。

一切施王离开王宫,一直往荒郊野外走去,大约走了500里,遇见了那奉母之命前来求乞的婆罗门子。得知小孩的遭遇后,一切施王深表同情。他把自己的遭遇说给小孩子听,小孩子也很受感动,痛哭流涕,一切施王安慰他,并承诺他,可以满足他的希望。

一切施王平静地说:“邻国国王已经得到我的国土,但他还出重金来捉拿我。你可以把我杀了,拿我的首级去换取重赏。”

小孩子不忍心,一切施王教他割截耳朵或鼻子也可以,小孩子也不忍心,最后一切施王说:“你不肯杀我,也不肯伤我,那么,把我捆起来,押送过去,总可以了吧?”

小孩子年幼无知,觉得这样很好,照着一切施王的话去做了。两人一起向城里走去,到了距城约2里路时,一切施王教小孩子将自己绑起来,进入城内。

有人将一切施王被缚的消息报告给暴王,暴王喜出望外,随即命人带入宫中。大臣们看到被捆绑的一切施王,皆伏地痛哭,声音极是凄凉,甚为感人,暴王有些动心,问大臣们道:

“你们为何如此悲伤?”

“大王!请原谅我们的失礼吧!我们看到一切施王,他没有了国家和王位,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人,却一点不觉得懊悔,他的行为实在伟大,我们情不自禁地被感动!”

听了大臣们这么说,暴王残暴的心逐渐地平息。当他听了小孩子叙述的一切施王的遭遇后,深深感动,他跪倒在一切施王面前,把印绶、国土统统归还给他,并且说:“我得到你的国土,但我没有得到你的民心;你虽把一切都甘愿施舍,但你拥有了最宝贵的人心,我明白了,用暴力获得的东西没有价值,还是把你的国家还给你吧。”

暴王虽然占领了一切施王的国土和人民,但这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占有罢了。实际上,真正将国家、自己的性命都给予别人的一切施王才是真正地拥有民心、拥有国家的王。他能够容下他人,也给自己留了一席之地。如果一切施王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君主,他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

一个人活在世上,要学会容得下他人,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其实真正的道理应该是“狭路相逢容者胜”。这俗话说,“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时时刻刻懂得与别人分享,这便是大德:“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不要太过计较亏与得,容得下他人,才会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人至察则无徒,不必纠结小事

有人说睿智的人生活得比较幸福。的确,生活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睿智。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睿智并不等同于透彻、精明,也不意味着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心细如发,更不一定能够洞察身边所有的人,对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细加体察。如果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睿智”的人,那么他一定很难与他人好好相处。

正如古人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若太精明,太透彻,就不会有伙伴。因为他会对身边的人苛求,一点小小的差异和过错都会引起他的不满,又因为这种人总是纠结于小事,很容易就给周围的人留下一种心地狭窄的印象。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身边的朋友是乐观豁达之人,谁也不会喜欢自私、狭隘、苛刻的人。

所以,人最好不要过多地纠结于小事,那些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不在乎的事,就让它云淡风轻地从眼前过去。太过纠缠于小问题的人,往往很难对人有包容和体谅的心,也往往习惯于盯住人生的烦恼,而很难看到生命里美好的一面。

奄奄一息之际,一个男人回想自己的一生,他过去的所有生活都浮现在眼前。想到以前干的坏事,他为之深深忏悔。同时,他想到所有自己曾担心过的一些无聊小事:他曾为工作时间长、薪水少、没多少机会升迁而发愁;他也曾为没钱买房而烦恼;还记得每晚回家,自己总感到非常疲倦和悲伤,常为一点小事跟老婆吵架;他甚至还为额头上的一块小疤苦恼过。

多少年了,那些令人发愁的小事在他看来都是大事,但在即将离世时,这些事情又是多么荒唐、渺小。

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才会明白曾经为那些琐碎的事情而苦恼实在是得不偿失,人生最愚蠢的事情莫过于整日生活在烦恼和纠结中。活在烦恼中的人自觉陷进了痛苦的深渊,却不知道让自己身陷痛苦难以自拔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许多烦心和忧愁的事情都是自己给自己绑的绳索,也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精神陷阱。

不管是别人的错误也好,还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小麻烦、小困扰也罢,我们都没有必要过多地放在心上,一味地纠结于小事,只是白白浪费生命罢了。心里多一些淡然、多一些宽容,很多小麻烦都可以轻松化解。

很多时候,令自己烦恼的都不是大事,和生死大事相比,生活中让我们烦恼的事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大可不必在小事上太过认真,不如淡然地一笑了之,抛却烦恼就是这样简单。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活得不那么清醒,而是说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空自己的心;不是说用犀利的眼光去看世界的缺角,用敏感的心去计较每一件事,而是说用温柔的眼光去看到美好的东西,用宽广的心胸去容纳生命里一切好的和坏的遭遇。

过雅量人生,千般凡事不挂心

生活中真正有大雅量的人是智者,他能参透人生本源,感受到生命的溯真,即使是在面对诸多责难和非议的时候,内心也清净如水。心有雅量,凡事不挂碍于心,便如一缕阳光柔化心田,柔化生命中的一切悲伤与苦难。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面对生活中的诋毁和误会,我们不需要汲汲务求去澄清,而是需要用一种雅量的胸怀去承受。凡事不要千方百计地挂在心上,只要拥有包容之心,毁谤自然不攻自破,误会也可自然化解。同样,在遭遇来自外界的伤害时,也不必睚眦必报,如果事事挂在心上,甚至记恨、报复,那么恶果最后还会回到自己身上。

一位画家在集市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来了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年轻时曾与画家之父交恶,因此当孩子在画作前流连忘返,选中一幅画想要买下时,出于往日的旧恨,画家匆匆用一块布把画遮盖住,并宣称这幅画不卖。

自此,这孩子因心病而变得憔悴,最终,这位大臣出面了,表示愿意出高价买这幅画。但画家宁可把这幅画挂到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出售。他阴着脸坐于画前,喃喃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过去,每天清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忠诚于信仰的唯一方式。但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以前画的神像迥然相异,这让他苦恼不已,他不断地找原因。突然有一天,他惊慌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竟然就是那位大臣的眼睛,嘴唇也那么酷似。

他把画撕得粉碎,并且高喊:“报复已经回到我自己头上来了!”

如果画家以能包容、有雅量的心去宽容曾经伤害过自己父亲的大臣,也许两家会和好。即使不能成为世交好友,至少他也不会日日被仇恨缠身,被痛苦侵蚀了生活。很多时候,在面对和处理外来的伤害时,是用仇恨去伤害对方,还是用包容豁达的心去看淡和原谅对方;是用狭隘的心将自己和他人困在怨恨的枷锁里不得动弹,还是用宽大的胸怀消弭心中的愤怒不平,给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带来自由和快乐,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有时,我们不妨多一些雅量,忘记别人对自己的诽谤或者伤害,凡事不挂在心上,是非、对错、善恶……一切都留给时间去证明。

时间可以治愈苦痛,冲淡欲求。此时痛苦得无可忍受的事,过段时间再去看,就会变得无关紧要;此时觉得一定要得到手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再牵动我们的心念。能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时时将得失、喜怒放在心上。一个不将自我的利益和情绪放得太大的人,才会具备真正的雅量,做到凡事不挂心,这样,遇到矛盾时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