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第一章 《寰宇记》序言梗概”的释读和评价

第一节 对“第一章 《寰宇记》序言梗概”的释读

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第一章《寰宇记》序言梗概”中,吴芳思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马可·波罗的书和他在书中自我标榜的话的重要性、波罗氏一家旅行的背景、波罗氏一行在中国的长期生活以及波罗氏获准由海路回意大利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

一、对“第一章”的释读

吴芳思所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第一章只有九个自然段的内容,字数最多的一个自然段不过四百五十字,总共不过两千多字,字数很少,内容也有限,但是这一章却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这章主要介绍了马可·波罗的书和他在书中自我标榜的话的重要性;波罗氏到中国的概况,其中包括波罗氏旅行的背景和波罗氏在中国长期生活的概述;最后,讲述了波罗氏获准回意大利及其护送许配给蒙古君主阿鲁浑的年轻公主的任务。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

(一)马可·波罗的书和他在书中自我标榜的话的重要性

吴芳思在这章一开始就强调了马可·波罗的书和他在书中自我标榜的话的重要性。“多数人都知道马可·波罗这个名字,可是如果对他们进行查问,那么承认自己确实读过马可·波罗的书的人一定很少。姑且勿论当代学者提出的学术性质疑以及意大利式实心面条等问题,马可·波罗本人的书和他在书中自我标榜的话就极其重要,因为所了解的(或者别人来告诉的)有关马可·波罗的情况多半可以在该书的一个或某几个版本中找到。”[1]1作者在这一段中用了一百五十八个字强调了马可·波罗的书和他在书中自我标榜的话的重要性,因为很多人知道马可·波罗这个人,但是对于他的书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读了,他们对于马可·波罗的认识只局限于人们的口口相传,这里会有以讹传讹的可能,再加上“当代学者提出的学术性质疑以及意大利式实心面条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有混淆视听、张冠李戴的可能,因此马可·波罗的书和他在书中自我标榜的话显然就是第一手资料,显得特别珍贵和重要,只有真正地去读了马可·波罗的书,了解了他的话,才能去辨真伪,考证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

(二)波罗氏旅行的背景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第一章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便是《寰宇记》序言梗概,这部分主要从对波罗家旅行背景的解释和波罗氏一行在中国的长期生活的概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对波罗氏旅行背景的解释

《寰宇记》可能作于1298年,它用一个简短的序言开篇,序言对波罗氏几个人旅行的背景做了解释,并说明《寰宇记》这本书是怎么写成的。根据序言,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尼柯罗·波罗和马菲奥·波罗,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们于1260年“携带自己的货物”抵达君士坦丁堡。他们在那里决定“航行到黑海的彼岸,希望在那里从事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于是他们到了苏达克”。苏达克位于黑海北部的半岛,在塞瓦斯托波尔城以东不远的地方,当时是黑海的一个主要贸易点,从那里可以买到来自斡罗思、土耳其和波斯的货物。“他们在那里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就决定去更远的地方”。他们走遍从伏尔加河到里海这一片由蒙古君主别儿哥统治的疆土,并得到别儿哥的恩准从事“利市三倍”的贸易。这时由于别儿哥和统治波斯的蒙古君主旭烈兀之间爆发了战争,他们无法回到君士坦丁堡。在这里吴芳思还点出了别儿哥与旭烈兀的关系是“他们是堂兄弟——他们的祖父都是成吉思汗”以及他们之间爆发战争的原因是“边境纠纷,两个汗国都说波斯西北部和高加索是自己的领土”。蒙古人的战火逼使波罗氏弟兄俩往东去更远的地方,他们一直走到哈喇和林。在哈喇和林他们觐见了伟大的君主(即大汗)忽必烈。他们并没有和忽必烈谈贸易,而是谈基督教教义。忽必烈“命人用突厥语写致教皇的信,并委托波罗氏兄弟递交”。“他要教皇派遣一百个深谙基督教义的人……来和膜拜偶像的人进行辩论,好明白告诉他们: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是完全错误的。此外,大汗还指示两兄弟到耶路撒冷城把圣墓上长明灯里的油取些许回来”。然后他派遣一位官员护送波罗氏兄弟走完头一段归程,并授予此人一枚金牌,“上面写明……(所经之处的官员)应向来者……提供一切必需的住宿及马匹夫役等便利”。波罗氏兄弟刚回到威尼斯,马上又在1271年再次出发,这一次他们带上尼柯罗的儿子马可(当时大约十七岁)同行。他们设法弄到了圣油,但没有任何神学家随同前往。当时正值老教皇已殁、新教皇未选之际,因而他们拿到了教皇驻阿迦城特使致大汗的一封附函。[1]1-3由上述内容可见,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第一章《寰宇记》序言梗概第二自然段第一个方面讲述了波罗氏旅行的背景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两个威尼斯商人原是携带自己的货物到达了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他们决定了“航行到黑海的彼岸,希望在那里从事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于是到了苏达克,后来又到了别儿哥统治的疆土。因为别儿哥和旭烈兀统治的两个汗国发动争夺波斯西北部和高加索领土的战争,使两兄弟无法回到君士坦丁堡,他们被逼着往东走,来到了蒙古人的大本营和都城哈喇和林,觐见了当时的统治者忽必烈,他们给忽必烈讲基督教教义,忽必烈委托他们递交写给教皇的信以及取一些耶路撒冷圣墓长明灯里的油。他们回到威尼斯,于1271年再次出发,这次他们带上了尼柯罗的儿子马可,也就是《寰宇记》和《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两书的主人公马可·波罗。至此,吴芳思在第一章用极其简短凝练的语言解释了波罗氏旅行的背景。

2.波罗氏一行在中国长期生活的概述

第一章《寰宇记》序言梗概中,吴芳思解释了波罗家旅行的背景后,马上对波罗氏一行在中国的长期生活进行了概述:波罗氏兄弟再一次抵达哈喇和林,受到了“热烈的、狂欢般的”接待,而且忽必烈很喜欢“少年后生”马可。当时大汗正在把整个中国置于蒙古的统治之下,遂起用马可为使者,派他去边远省办事(蒙古人早在1260年就占领了中国北方,但直到1279年才把南方完全征服)。马可首先去的是西南地区的云南省,他走了半年时间才到达那里。看来马可善于把趣闻轶事讲得娓娓动听,以致大汗瞧不起其他的一些正式使节,说不出一点儿专访地区的“风俗习惯”。马可·波罗针对他们的这个弱点,“特别留意一路遇到的奇闻轶事,以便向大汗呈报”。他回到朝廷后先把正事处理完毕,然后“大谈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精彩见闻”。原书的序言很短,只有十二页,对“应该大书特书的”波罗氏一行在中国的长期生活做了极其扼要的概述。读后会以为马可·波罗先生果真和大汗相处长达十七年之久,而且在这期间他为完成特殊的使命而马不停蹄地出外旅行。[1]3

(三)波罗氏获准回意大利及护送公主概况

本章节是《寰宇记》序言梗概,前面大概阐述了波罗一家到中国的原因以及在中国长期生活的概述,在这章最后则简单介绍了马可一家在中国待了多年后获准回意大利的情况。首先,文章交代了波罗一家回意大利的原因是:波罗氏一行终于因思乡心切而恳求大汗恩准他们回意大利。他们获准辞别后主要由海路回国,而不像他们来时那样经由陆路;其次,文章还交代了他们回去的途中有一个任务:他们路上还护送一位许配给蒙古君主阿鲁浑的年轻的蒙古公主。阿鲁浑亦称黎凡特王或波斯伊利王,他在旭烈兀去世若干年后于1284—1291年在位。旅途十分艰难,出发时共有六百人,最后所剩无几,只有十八个人幸存。他们到达波斯时阿鲁浑已经去世,但他们设法把皇族公主送交阿鲁浑之子合赞,终于卸掉了一个包袱。波罗一行完成这项使命后就继续向威尼斯方向旅行,有时骑马,有时乘船。他们“于基督纪元1295年”到达威尼斯。吴芳思在最后用一句话过渡到正文部分的阐述——序言最后说:“在下给看官讲完了序言的全部内容,现在要开始讲这本书的正文了……”[1]3-4

二、“第一章”中使用的史料分析

本章节是《寰宇记》序言梗概,也就是吴芳思对由马可·波罗口述、狱友鲁思梯谦诺笔录成书的《寰宇记》序言部分的大概阐述。因此,文中使用的史料主要是来自《寰宇记》,即使内容极少,但是经过探究后,也可以将其中的史料分为可信史料和值得怀疑的史料两类。

1.可信的史料

根据序言,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尼柯罗·波罗和马菲奥·波罗,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们于1260年“携带自己的货物”抵达君士坦丁堡。他们在那里决定“航行到黑海的彼岸,希望在那里从事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于是他们到了苏达克”。苏达克位于西海北部的半岛,在塞瓦斯托波尔城以东不远的地方,当时是黑海的一个主要贸易点,从那里可以买到来自斡罗思、土耳其和波斯的货物。“他们在那里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就决定去更远的地方”。[1]1-2在这段材料中,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的“马可·波罗”词条,吴芳思将尼柯罗和马菲奥两人的名字顺序颠倒了,尼柯罗是马可·波罗的父亲,马菲奥是他的叔父。在此,虽然两人名字顺序有误,但是也说明了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三人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信的。在这段史料中提到的几个地名“君士坦丁堡”“苏达克”“斡罗思”“土耳其”“波斯”,这些地名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也增加了其史料的可信度。

“他们走遍从伏尔加河到里海这一片由蒙古君主(1257—1267)统治的疆土,并得到别儿哥恩准从事‘利市三倍’的贸易。可是这时由于在别儿哥和统治波斯的蒙古君主旭烈兀之间爆发了战争,他们无法回到君士坦丁堡。尽管别儿哥和旭烈兀是堂兄弟——他们的祖父都是成吉思汗,他们还是在1261—1262年兵戎相见。这是双方一系列战争中的第一次战争,起因是边境纠纷,两个汗国都说波斯西北部和高加索是自己的领土。”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人物别儿哥和旭烈兀,他们之间是堂兄弟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战争,这些都是可信的。蒙古帝国及其分裂后存在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儿汗国这四个蒙古汗国合称为蒙古四大汗国,简称四大汗国。材料中的别儿哥是金帐汗国的君主之一,统治时间为1257-1267年,他是拔都的弟弟,成吉思汗的孙子。而旭烈兀是伊儿汗国的建立者,拖雷之子,成吉思汗之孙。别儿哥与伊尔汗国的旭烈兀的争端是近东与阿塞拜疆的监督权,他指责过旭烈兀屠杀巴格达居民,以及未与其他的成吉思汗宗王们协商就处置了哈里发。另一方面是大汗的人选问题。旭烈兀支持忽必烈为大汗,别儿哥支持阿里不哥,1262年11-12月,两汗国在高加索边境开战,互有胜负。因此,史料中说他们是“蒙古君主”,“别儿哥和旭烈兀是堂兄弟——他们的祖父都是成吉思汗。他们还是在1261—1262年兵戎相见。这是双方一系列战争中的第一次战争,起因是边境纠纷,两个汗国都说波斯西北部和高加索是自己的领土。”[1]2这些史料都是真实可靠的。

“蒙古人早在1260年就占领了中国北方,但直到1279年才把南方完全征服”。在这句话中“1260年就占领了中国北方”指的应该是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汉大臣的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自立为蒙古皇帝(又称蒙古大汗)。“但直到1279年才把南方完全征服”则是指元朝直到1279年才灭掉南宋,统一中国。由此可见,此段史料也是可信的。

看来马可善于把趣闻轶事讲得娓娓动听,以致大汗瞧不起其他的一些正式使节,说不出一点儿专访地区的“风俗习惯”。马可针对他们的这个弱点,“特别留意一路遇到的奇闻轶事,以便向大汗呈报”。他回到朝廷后先把正事处理完毕,然后“大谈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精彩见闻”。这段史料说大汗瞧不起其他的一些正式使节,马可根据“他们的这个弱点”特别留意一些路上遇到的奇闻轶事特意来迎合大汗。中国皇帝历来喜欢别人的迎合,而且当时元朝建国以后将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类,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因此狂妄自大的统治者瞧不起其他民族的一些使节,那也是值得信任的。

“波罗氏一行终于因思乡心切而恳求大汗恩准他们回意大利。他们获准辞别后主要由海路回国,而不像他们来时那样经由陆路;而且他们路上还护送一位许配给蒙古君主阿鲁浑的年轻的蒙古公主。”[1]3根据史料记载,伊利汗阿鲁浑(1284—1291)在王妃去世后按照王妃遗言欲娶与她同宗的一位贵族女子继王妃位,忽必烈选赐了阔阔真公主。由此可见,这段史料也是真实可信的。

2.值得怀疑的史料

吴芳思在文章开头的部分介绍波罗氏一行旅行的目的是“从事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1]1但是后面波罗氏兄弟觐见了忽必烈后的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和忽必烈谈贸易,而是谈基督教教义。”[1]2尼柯罗·波罗和马菲奥·波罗,都是威尼斯商人,谋取利益才是他们的本意,但是他们见到了大汗却不谈贸易,只谈基督教教义,显然不符合他们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本意,因此,此处史料值得怀疑。

文章中还有一处值得怀疑的便是大汗“遂起用马可为使者,派他去边远省办事”[1]3马可·波罗既不懂汉语也不会汉文,更不懂中国的官制和地理,中国蒙汉文武官员众多,为什么会挑选一个远方而来的意大利商人去边远行省办事呢?这显然让人大惑不解,值得怀疑。

综上所述,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的第一章节中主要是对《寰宇记》序言的概述。吴芳思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马可·波罗的书和他在书中标榜的话的重要性、波罗氏一家旅行的背景、波罗氏一行在中国的长期生活以及波罗氏获准由海路回意大利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吴芳思引用的史料大部分都是可信的,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怀疑的史料,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英)吴芳思著,洪允息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