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第一章 《寰宇记》序言梗概”的评价

自《寰宇记》问世几百年来,关于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一直是中外马可·波罗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早在1941年,著名学者杨志玖即以《永乐大典》中发现的一段重要公文有力地证明了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此后德国学者福赫伯、美国学者海格尔、英国学者克鲁纳斯都曾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提出质疑。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著书《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再次探讨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引发了对此问题的又一轮争论。本文就此书的第一章的内容“《寰宇记》序言梗概”做一评价。

一、吴思芳达到了选题的目的

本章的题目是“《寰宇记》序言梗概”,所谓梗概,就是粗略、大概、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略举故事主干。吴芳思本章选题的目的是为了对寰宇记做一个简略的概括,在本章中对《寰宇记》的序言做了简单的介绍,《寰宇记》的序言很短,只有十二页,作者也用简短的语言把序言的要点概括呈现出来,从这点来看,吴芳思达到了自己选题的目的。

《寰宇记》的序言包含了马可·波罗的东方行、《寰宇记》草成的经过、当时的历史背景、元朝的皇帝、难以置信的东方文明以及马可·波罗之行是否属实这些内容。序言对马可·波罗一行旅行的背景做了解释,并说明这本书是怎样写成的,对马可·波罗在中国的长期生活做了及其扼要的概述。

1.旅行的背景和《寰宇记》是怎样写成的

(1)当时的中国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其后又经过1237年的拔都和1253年的旭烈兀的两次西征,蒙古人征服了东自中国、西抵多瑙河畔的大片土地,东西交通也因此畅行无阻。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从十三世纪初期到十四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间,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前往东方的,真是“道路相望,不绝于途”。

(2)当时的经济环境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来说,远东和东南亚在经济上是十分重要的,那里盛产的香料不但可以在无制冷设备的时代用来保存食物,还可以给腌制不佳的食品增添浓烈的香味。这些香料,包括胡椒、桂皮、丁香、姜、肉豆蔻,加上檀香木和染料等其他物产,都是气候比较温和的欧洲所不可能出产的,所以它们都是远东的专卖产品,主要由阿拉伯的中间商经海路输往西方。如果贸易因故中断,香料的价格就会暴涨,有时甚至可以代替白银或黄金充当支付手段。

除了香料这种实际上非有不可的必需品外,远东的一些奢侈品也受到欧洲的青睐,其中尤以丝织品为最。古罗马人十分珍视丝绸,但是对怎样生产丝绸一直大惑不解。远东的丝织品主要通过波斯中间商经由陆路销往欧洲。商业的巨大利润,驱使着欧洲人去远东探险。

(3)《寰宇记》创作的背景

1275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来到上都(今内蒙古),觐见蒙古大汗忽必烈,并在中国居住了十七年。马可·波罗到达大都时已经21岁,风华正茂,由父亲和叔父带着觐见忽必烈大汗。根据游记记载,马可·波罗出访过云南,他还去过江南一带,所走的路线似乎是取道运河南下,他的游记里有对淮安、宝应、高邮、泰州、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记载,其中在扬州他还任官三年。此外,马可·波罗还奉旨访问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凭借从中国带回的财宝,其家族成为城中巨富。马可·波罗后来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入狱,他在狱中讲述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被同狱的鲁思梯谦诺笔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寰宇记》。

2.出使云南

根据马可·波罗的自述,出使云南是大汗派给他执行的第一项使命。在此之前,他是在宫廷度过的,“学会了鞑靼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语言、文字和箭术”,待他已到成熟的年龄,大汗才派他出使云南。[1]42

马可·波罗到达大都时已经21岁,风华正茂,由父亲和叔父带着觐见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高兴,在宫内设宴欢迎,并留他们在朝中居住下来。马可·波罗善于学习,很快熟悉了朝廷礼仪,掌握了蒙古语等语言。忽必烈在和马可·波罗的接触中,发现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对他很器重,除了在京城大都应差外,还几次安排他到国内各地和一些邻近国家,进行游览和访问。根据游记记载,马可·波罗出访过云南,他从大都出发,经由河北到山西,自山西过黄河进入关中,然后从关中逾越秦岭到四川成都,大概再由成都西行到建昌,最后渡金沙江到达云南的昆明。

3.护送蒙古公主

马可·波罗一行回国时护送一位许配给伊利汗国君主阿鲁浑的年轻蒙古公主。

《寰宇记》中有两章说,伊利汗国君主阿鲁浑因他妻子死了,便派遣三位使臣来中国忽必烈大汗处,请赐给他一个和他亡妻同族的女子为配。使臣归国时特请波罗一家做伴,从海道护送所求的阔阔真公主返国。返国旅途十分艰难,他们到达波斯后把公主交给阿鲁浑之子合赞,完成了护送任务。

《寰宇记》序言中对一些事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比如马可·波罗的东方行、游记草成的经过、中国的皇帝,还对马可·波罗的游历是否真实做了阐述。吴芳思在本章中简要地概括了《寰宇记》的序言,简练中又突出重点,对重点内容笔墨较多,使读者很容易从中获取中心思想,从内容来说作者已达到了其选题的目的。

二、“第一章”中存在的不足

关于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学界仍存在争论,本章中吴芳思的论述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有些问题并没有阐述清楚。

1.《寰宇记》可能作于1298年

作者在文中写道“《寰宇记》可能作于1298年”,为何说是“可能”?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给出解释。

据意大利史料记载,1298年及其以前几年里,威尼斯和热那亚大战过两次,一次是1294年剌牙思之战,一次是1298年索尔佐拉之战。马可·波罗是1295年回到威尼斯的,1294年之战自然不能参加,他只能在1298年之战中被俘。这批战俘抵达热那亚时已是这年10月16日中午,那么他在这年余下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否可能同鲁思梯谦诺一起完成他的游记?[1]355

有一条资料可以证实马可·波罗是在1296年被俘。这就是马可·波罗同时代人雅可波·达基著《世界的印象》所写:“1296年在教皇鲍尼法斯第六时期,在剌牙思的地方发生了一场15艘热那亚商船和25艘威尼斯商船之间的战斗。在被俘者中间,有威尼斯人马可阁下。”

从这条资料可知,在1296年,威尼斯与热那亚发生过另一场战争,马可·波罗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被俘的。就马可·波罗生平的编年而论,他被俘在1296年也比在1298年或1294年可信得多,因为马可·波罗在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6年战争中被俘,1298年完成其书于热那亚狱中,这样的时间顺序比较合理。[1]356

2.当代学者提出的学术性质疑以及意大利式实心面条和冰淇淋等问题

(1)质疑

从《寰宇记》一书问世以来,几百年来关于马可·波罗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寰宇记》是否伪作。他们提出中国史籍中找不到一件关于马可·波罗可供考证的资料,《寰宇记》一书中未提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缠足、茶叶、汉字、印刷术等,而这些本来应当是最能吸引一个外国人的好奇心的。有些记载夸大失实或错误,如冒充献炮攻襄阳,蒙古皇室谱系错误等。有些地名用波斯名,可能是从波斯文的《导游手册》抄来的。在他们看来,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知识与他所宣称的十七年在华体验是根本不相称的。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国内也出现众多的怀疑者,但中国学者还是愿意从情感上承认马可·波罗曾游历中国,并认为他所描述的十三世纪的中国情况是准确的。现在国内的肯定论者的代表是杨志玖先生,他从四十年代起就不断地同国内外的“怀疑论者”进行论战。杨志玖教授曾在《环球》杂志1982年第十期上撰文《马可·波罗与中国——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一文的看法做了答复。他说,“中国的历史书籍中确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马可·波罗的名字,但并不是没有一些可供考证的材料”。[1]338

马可·波罗有关中国的记述,大部分都能在中国史料中找到印证,唯有他本人的活动却丝毫不见于记载。杨志玖先生曾在《永乐大典·站赤》中发现至元二十七年的一个文件,所载遣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三使臣的名字与马可·波罗的记述完全一致,时间也吻合。这是迄今有关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1]37

(2)意大利式实心面条和冰淇淋

对于面条,马可·波罗在《寰宇记》中记载的汗八里(今北京市)人民的饮食生活,说得非常清楚,他说:“他们不吃面包,只有做成‘线面’或糕饼时才食用。”这里的“线面”即是面条。马可·波罗不仅在中国吃到面条,而且还把面条的制法带到了意大利。相传以“意大利粉”盛名于世的面条,即是从《寰宇记》问世之后才有的。对于这一点,马可·波罗在《寰宇记》中说得很清楚,吃面包是他熟悉的西方面食;而吃“线面”,是他来中国前从未见过的面食及其吃法。据考证,面条确是中国首创的面制食品。它萌芽于汉,形成于南北朝,到宋元时非常盛行。在汉时,开始制作的面条称“索饼”或“汤饼”。“索”即条状物之谓,“汤”即以沸水煮之,也就是说,将索形面制品放在汤里煮熟而食。元朝时,更是已将切细的索面加工成挂面,即马可·波罗所云的“线面”。也只有出现了挂面,马可·波罗才有可能将面条带回威尼斯。[1]128

唐朝末年,人们为生产火药,大量开采硝石。偶然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大量吸热,可使水温降至结冰,由此人们掌握了夏天制冰的方法。精明的商人于伏天取出冬天贮存的冰块,刨出冰屑,加上糖和香料售卖,制成了“第一代”冰淇淋。到了宋朝,更有人在冰里加上水果或果汁。往后,元代的商人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十分接近于现代的冰淇淋。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把中国的冰淇淋配方带回意大利。随后,意大利人又将其传至法国。到了十六世纪,法国卡特琳皇后的一个私人厨师,把冰淇淋制成半固体状,掺进奶油、牛奶和香料,附上花纹。“终极版”冰淇淋由此诞生。


对于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学界至今仍未有定论。吴芳思在其著作《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第一章中,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寰宇记》的序言,本章中,吴芳思并未试图阐述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而是偏向于介绍《寰宇记》的序言及其内容,使读者对此书先有所了解,便于在后面的章节中对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1] 陆国俊,郝名玮,孙瞠目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马可·波罗[J].商务印书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