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 工业文明进程的历史反思

文明是体现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文明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不断地在依赖自然、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状态中交互着,由此出现了以时间序列为分割点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最初的文明形式是人类摆脱蒙昧状态向自由自觉的人的初步转变,而工业文明是使人成为“理性”控制下的完全自由的人。从蒙昧的人向理性的人转变其基础是自然界提供的可供生存、发展以及科学实验的物质材料,自然界在支持人类生命体存活与繁衍,人类也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与能量。终于,在人类大脑逐渐成熟之后,其理性思维向自然界不断伸展并发展为控制自然与支配自然的工业文明理念,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动态平衡也从此被打破。

工业文明在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升级,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物质丰富、经济繁荣、文化多样的时代。但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却逐渐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其对自然的控制欲逐渐增强,人与自然之间能量守恒定律被打破,环境危机全面爆发,危及了全球的生态平衡。《自然辩证法大百科全书》对环境危机进行了解释,环境危机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乃至整个环境的生态退化趋势和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的趋势”[1]。环境危机表现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界定张进蒙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论纲》一书中解释为“所谓环境污染,是指因人为的活动,向环境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导致环境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而所谓生态破坏,则是指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致使环境效能受到破坏或降低,从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2]。实际上,无论是生态危机还是环境危机从对象上来讲并不一样,更不应该将二者等同,环境危机特指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以人的生存为主体,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环境为客体的互动状态。而生态危机则是以自然界中所有生命体为主体,当然包括人类生命体,而影响各生命体繁衍与联络的周围环境(包括有机的与无机的)为客体,主客体之间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关系状态遭到破坏的状态。从本质上说,人类的环境危机是生态危机的一部分,因此,解决了环境问题并不一定就解决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问题,只有着眼于大自然的整体视域,才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之道。

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被无限放大,没有看到二者的对立统一,或者将二者的统一关系界定为人的愚昧与不开化,认为只有在自然之上的人才是文明的人,由此,工业文明被神化,宣扬对自然的改变是科技与技术的胜利,工业文明下人对自然的占有是进步的体现因而应被弘扬。殊不知,工业文明只是被限定的文明形态,它只不过是暂时的进步状态,因为人与自然割裂下的文明是不长久的。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环境污染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动物、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已经是面目全非,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证明,传统工业文明下的价值理念是错位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由此,掀起了一股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热潮,在生态危机全球化的视域下,“绿色革命”的思潮愈演愈烈,无论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如何,都基本一致地形成一种共识,即“保护生态自然,促进人类发展”。

二 “五位一体”建设的现实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自此,“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新格局形成,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格局,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辩证思维,对如何科学发展提升到了新层次。这与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相呼应,“美丽中国”是使中国变美的动态过程,其内含了政治与文化、经济与社会、自然生态等全方位的建设内容,将生态文明融入各方面的建设之中是未来总体的建设思路。而且,在“五位一体”格局内部本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建设是关键”[4]。文明体现了人对自身的改造与对自然的改造,人性的提升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是相互关联的,文明体现了二者的统一,是对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人对自然界的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其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利用杀鸡取卵式还是生态节约式,改造是以人为目的还是以生态整体的发展为目的,这些选择都是人存在过程的文明与否的体现,也是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