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宗教与社会的关联,是人们对于宗教的关注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宗教学从一开始就注重研究宗教的社会层面,使之成为其学科研究最基本,也是其历史最悠久的分支之一。探究宗教社会问题、形成宗教社会理论,其热点和焦点就是厘清宗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分析宗教在具体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受其社会的决定和制约,以及对其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其存在是在具体社会中的存在,反映出其社会的真实面目,与相关社会的发展及延续甚至休戚相关,因此对于宗教的社会关联不可小觑,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生存的底线是稳定,社会共在的条件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理想是繁荣,所以,正确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如果说哲学有“纯粹的哲学”“抽象的思辨”,那么对宗教的社会研究则没有,也不可能或应该有这种“纯粹”或“抽象”性。对宗教的社会研究应该是非常具体的学问,而且研究者本身亦有其社会定位,故而很难做到这种“纯粹”或“抽象”性。不过,对宗教社会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在这里则仍然是同等重要的。

对待宗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需要联系实际、客观分析、冷静对应、审时度势、辩证把握、实事求是。宗教的社会关联涉及广大群众、无数家庭,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世界影响,故而不能掉以轻心、随意对待;如果简单粗暴、随心所欲,则会留下社会隐患,有可能酿成大祸。从总体情况来看,宗教问题处理得当,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及平安发展,使宗教成为社会的有机构成和其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积极功能;但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当,则可能使宗教因素变为社会的负能量,对社会产生消极作用。而这种宗教社会问题的爆发有时是突发事件、迅疾蔓延,直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有时则会潜移默化,量的积累产生质变,而宗教在社会中的边缘化、他化和异化,就会逐渐出现这一结果。宗教的社会存在几乎与人类社会同时,其历史的悠久性甚至超越国度、民族和许多社会组织及政党的存在时限,与宗教共同存在乃是常识,因此应该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宗教的正常存在,不要将之视为社会的另类,故没有必要对于宗教过度敏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持久发展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精髓要义,今天仍需持守和弘扬。这种包容、宽容、通融也是对待社会中宗教的正确态度。

在中国社会,对于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评价一直有着分歧,且争议尖锐、激烈,在近百年中国现当代历史中尤为典型。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但需正确对待,同样也应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来看待这些分歧和争鸣,体现一种学术包容和社会宽容精神,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对之加以超越学术的上纲上线或任意打压。其实真理越辩越明,公道自在人心,以理服人才是正道,社会及学界都需要这种公道、开明的生存空间。所以,对待宗教社会性质及其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应放下身段、平等共商。实际上,宗教社会关联是非常重要的议题,我们理应严肃、认真、客观、理性地对待,运用科学方法、比较各种选项,找出解决好宗教社会问题的理想、正确之途。

为此,本书专门研讨宗教社会理论与实践问题,将之视为宗教学社会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鉴于讨论宗教社会问题应该深入接触社会实际,而笔者思考宗教社会论的存在氛围乃中国当代社会,故此集中探讨中国社会的宗教问题,且集中在当代中国社会,以便有的放矢、接好地气。这里将分为五个部分来展开讨论,对之加以相对集中的探索。

第一部分探究宗教的社会理解,虽是讨论中国社会的宗教问题,却以全球化的时代为背景。这种社会理解包罗万象,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看待政教关系,以及社会对宗教的看法。其实这里有着辩证的双向互动,如何有着融洽的政教关系、和谐的社教关系,那么宗教的社会存在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而会呈现和谐相处的局面。所以,宗教的社会处境会影响到宗教的社会存在关系以及宗教的社会发展走向,这种大众社会心态与宗教信仰者的回应是有机互动的。这里,宗教的社会性质及其对社会的依附关系提醒我们既不要将宗教与社会政治完全等同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实际存在方式,也不要把宗教与社会及其政治完全排拒而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及其异化势力的畸形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探究宗教与社会和谐的必要及可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和谐乃最佳选项,是我们必须努力争取的。其中,宗教的社会和谐至关重要,会影响到宗教的方方面面。这种社会和谐包括宗教与社会结构、社区组织、人际关系、经济发展、精神沟通等层面的和谐,它并非自然存在,而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协调来争取达成。为此,社会各方面要包容宗教的“求同存异”、允许社会多样性的共在;而宗教为积极适应社会也理应主动接近、靠拢社会主流,逐渐“求同化异”,达到与社会的最终共融。为此,则要意识到其结局的漫长性,注重其争取过程中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探究宗教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因为宗教作为社会组织及社会活动则需遵守必要的社会规范,服从合法的社会管理,“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宗教的社会治理和依法管理涉及依法治国、国法与教规的关系等问题,且需要根据具体时空的变化实际来客观辩证、灵活机动地把握,适时有效地调整相关宗教政策和治理举措,不能搞超越时空具体状况的“一刀切”“一条龙”运动。这里,宗教治理既是一门理论有据的科学,也是一种调适有序的智慧。

第四部分专门探究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关联问题,此乃中国宗教治理中的重中之重,若处理得当则一顺百顺,若处理不当则麻烦不断,甚至会造成国际上的负面影响,故需谨慎对待。究其原因就在于基督教迄今仍为世界第一大宗教,有着广远深刻的历史传承及国际影响。从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境外还是国内,以往对基督教的打压不仅没有削弱基督教的影响,有时反而助长了基督教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往往是地下的、与主流社会相对抗甚至背道而驰的。例如,古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打压、迫害达三百多年之久,不仅没有消灭起初为犹太教弱小异端的地下教会,反而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国教!中国清代康熙之前没有禁教的天主教发展缓慢,主要以上层知识分子和皇室贵族人士为主,而“礼仪之争”后的禁教使之转入地下,最后使其扩散性大发展。事实上,任何对宗教的打压最后都会导致宗教的反弹,形成难以消除、不易收拾的被动局面,这对于基督教的存在与发展尤其如此。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洞若观火,值得我们今天在治理基督教时三思、反省。

第五部分则探索积极引导宗教与我们社会适应之途,使宗教的积极社会作用得到顺利发挥。这是我们研究宗教社会问题的正确道路,也是需要积极思考和努力争取的。其实,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恶化,往往就是一步不当而贻成大患,对此一定要高度注意,小心防患于未然,因为这种恶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很难收回,即使可以对其加以弥补也颇费时日,故而乃得不偿失。而要使宗教与社会和谐融洽则应有积极的态度,在现实社会中达成并保持宗教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样一种好的态势则实属不易,需要我们小心谨慎、长期努力、积极调整、持之以恒。至于宗教在社会形成恶性发展还是良性发展,其对社会的利弊则是清楚可辨的。因此,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建,宗教积极社会作用的发挥需要社会引领层面的积极引导和社会主流的支持呵护。在此对宗教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非常重要,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值得我们长期努力,坚持不懈,而不可因为社会治理的一步不慎而使这种和谐关系毁于一旦、铸成大错。这里,我们有必要突出、鼓励宗教在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展示其正能量,其中宗教的社会慈善工作就很有意义和价值,而基督教的社会慈善事业更是历史悠久、经验颇丰。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适应的同时,对于任何破坏宗教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言行,我们都一定要警惕、警醒。

总之,宗教社会问题极为复杂,也非常关键,值得我们深入、系统地研究。处理好宗教社会问题,所涉及的理论政策都非常重要,而且还必须做到其分寸火候的恰当把握。本书所论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有自己的相关观察、审视和思考,自然也会有其不足或疏漏之处,故而仅供大家分析、参考。我们研究宗教社会论是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团结、平安、繁荣。为此,处理好宗教的社会关系问题,“关键在导”,而且必须是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