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20)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课题组
- 1184字
- 2021-01-05 12:29:16
(六)区域协同创新进展顺利
第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政策与合作协议陆续出台、实施。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京津冀三地出台实施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例如,为便于更好承接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迁移落户河北,尽快享受高企税收优惠政策,河北出台了《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整体搬迁资质认定实施细则》;京津冀三地签订《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合作协议》,启动创新券共享互认,并确定首批互认科技服务资源和运营机构,共包含753家各类实验室(北京427家、天津238家、河北88家);京津冀三地签订《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2018—2020年)》,并将2018年度的合作重点聚焦于精准医学领域,优先资助重大心血管疾病等4个方向;京津冀三地签订《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计划联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聚焦共建创新要素与资源共享平台等4方面重点任务,深度对接合作并定期开展会商。
第二,“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依托中关村向津冀两地辐射,稳步推进以科技园区为支撑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区域创新产业链融合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过8000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创新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如,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创新企业达到252家,一半以上的企业从北京迁徙而来,入驻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4000个;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促进214个项目落地。2019年,北京向津冀两地转移技术合同成交额282.8亿元,增长24.2%。河北与京津两地共建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等创新载体超过200家,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家,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214亿元。在2018年河北科学技术奖评出的259个获奖项目中,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多达115项,越来越多的京津科技成果、产业项目也正在向河北转移延伸。同时,为了解决“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配套能力仍然偏弱”问题,河北还启动实施了“52111”工程,即到2020年实现打造5个战略高地、建设20个示范园区、做强百个转化机构、转化千项重大成果、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转化孵化比例到10%的目标。
第三,京津冀区域创新活力不断增强。2019年,北京日均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0家,累计已达2.5万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3%和5.5%。天津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人才24.8万人;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均超过60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3件,较上年增长10.4%。河北创新主体数量增速较为迅猛,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为2000余家、1.1万家;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总数达到12家,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307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