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20)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课题组
- 1019字
- 2021-01-05 12:29:15
(三)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提质增效
第一,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携手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全面达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针对污染频发的秋冬季重点时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连续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京津冀三地还完成了新一轮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对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比例进行统一划定,大力推进散煤治理,截至2019年10月,“2+26”城市[4]完成散煤替代524万户。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提升,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53.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5]。其中,北京PM2.5平均浓度最低,达到47微克/立方米,其次是廊坊、长治2个城市,均为55微克/立方米。
第二,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得到改善。北京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平原地下水位回升近2米,密云水库需水量超过25亿立方米。天津全市地表水水质改善同样成绩斐然,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同比上升5%,劣Ⅳ类水体比例则下降15%;4101个河流环境问题完成治理,中心城区20条河道得到生态修复,海河南、北两大水系连通工程也于年内建设,生态补水10.65亿立方米。河北全省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同比上升6.3%,3条重污染河流断面水质达标,40条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整治;江水利用也取得突破,全年河湖生态补水13.9亿立方米,试点河道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76米。同时,三地还在2018年相继发布新修订版《水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提升防治标准与要求,并共同开启大清河、白洋淀流域水环境联合执法工作。
第三,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日益扩大。京津冀三地合作进一步加强,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工程。其中,2018年完成人工造林3.4万亩、2019年完成困难地造林2.26万亩。京冀两地开启“协同保水”新模式,两地生态水源保护林已达百万亩,初步形成保护京冀水源的绿色生态带。从京津冀三地来看:2018—2019年,北京持续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0余万亩、城市绿地1500余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18年的43.5%提高到2019年的44%,城市绿化覆盖率从2018年的48.4%提高到2019年的48.46%。天津于2018年完成全国首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进行落实,对875平方千米湿地开展新一轮的升级保护。河北2018年发布《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20.70%。2019年,河北营造林10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