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演神戏的类型

明清时期的温州,和地方神信仰有关的戏曲演出,主要包括神诞戏、平安戏、落成开光戏等类型。

一 神诞戏:诸神寿诞作戏多

神诞戏是因地方神信仰而进行的戏曲演出中的一种。温州因为地方神信仰盛行,明清时期多有在神诞时演戏的情况。对此,地方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如王毓英[4]《瓯俗多数表》记载:

瓯城赛会有三多:上巳迎神浪费多,端阳台阁造孽多,神庙寿诞作戏多。[5]

张棡《温州风俗记》记载:

优孟衣冠,梨园丝竹。易感人以哀乐,遂谄媚夫幽冥。祀不分阴阳,曲不区邪正。偶逢神诞,竟演新声。[6]

民国《平阳县志》记载:

社庙神诞日,多有演剧者。[7]

此外,在地方士绅的日记中,也多有关于神诞演戏的记载。如张棡《杜隐园观剧记》之“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三月廿三日 命优伶演上寿戏三出”条记载:

是日太阴圣母寿诞,本年余值福首,整衣冠到宫中叩拜,命优伶演上寿戏三出。[8]

《杜隐园观剧记》之“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 三月廿三日 赴宫中看《继母贤》”条记载:

是日为本地太阴宫圣母寿诞,有众社祭赛,且有戏文贺寿。[9]

《林骏日记》之“光绪二十九年(1903) 七月初七日”条记载:

卫房圣母诞日,悬灯演剧,大觉热闹。[10]

《林骏日记》之“光绪二十九年(1903) 八月廿九日”条记载:

同人议定本堂停课四日,一以本庙神圣诞期祝贺演剧,一以上郡听西士演说,不能安心授课也。[11]

对于温州神诞演戏的情况,其他学者也有关注。方坚铭指出:

永嘉场祠庙众多,每年各庙主神寿诞,“演戏上寿”和庙会的习俗盛传不衰。[12]

《走读温州》一书指出:

每逢神明的寿诞,各个庙宇按惯例都要做戏……最为精彩热闹的,“龙船未回戏不歇”,就是一般要等到龙船回归靠岸了,戏台上才可以停歇。[13]

《温州词典》之“文化篇·额子戏”条记载:

城乡各庙台定期邀请戏班酬神演出,谓之“额子戏”。由各庙与选定之戏班签订长期合同,或临时邀请,每次一般都演3天,如遇重大节日或经费有余也演5—7天。由于各庙神诞日期各不相同,因而构成各戏班一年中之规定演出路线。额子戏演出收入是旧时民间职业剧团赖以生存之主要经济来源。[14]

吴东总主编《东瓯遗韵: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一)》指出:

永嘉昆剧是一种平民的艺术,长期扎根于民间,多在乡村的庙台上演出,是城乡居民喜庆盛典、迎神赛会、社火鬼节、神诞佛事等各种民俗宗教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5]

从上述文献记载和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温州因为地方神信仰的盛行,一直存在着神诞演戏的习俗。

二 平安戏:迎神安方演戏多

温州有迎神安方,演平安戏的传统,以祈求、感谢地方神能够御灾捍患,护佑本地平安。

民国时期的平阳,民众会在每年春天的二月初于社庙许下祈求太平的太平愿,等到秋冬时节,以演戏的方式酬谢神灵护佑自己平安。

张棡作为生活在清朝末期的温州地方士绅,一生酷爱看戏,在其日记记载的诸次看戏经历中,就有一部分是平安戏。如《张棡日记》之“民国二年(1913) 十月十五 本地疫平迎神安方”条记载:

是日,本地为时疫已平,勼资迎姜元帅安方,愚民许愿者均扮七星将令等像,各区亦均有路祭,且下午演戏娱神,颇极一时之盛云。[16]

《张棡日记》之“民国三年(1914) 正月初八 本地赛会迎神演剧贺年”条记载:

是日本地赛会迎神演剧,街市一带均扦花门竹。夜间各处燃点煤气灯如同白昼,隔岸河边施放烟火,观者行人如鳑,游人如蚁,为数十年所未有。[17]

《杜隐园观剧记》之“民国廿二年癸酉(1933) 三月十二日 不许地方迎赛”条记载:

瑞安向例,清明均迎城隍安方,酬恩演戏,极其热闹,具一片升平气象。自民国十六年后,国设党部,一班少年之狐群狗党仗势横行,任意敲诈,自诩破除迷信,妄言城隍为淫祀,不许地方人迎赛,遂令大好山河,风景顿为萧索。而城内绅民均敢怒而不敢言。[18]

在张组成的《浣垞观剧记》中,也有关于平安戏的记载。如“民国廿四年(1935)正月廿九日 莘塍失火后演剧”条写道:

莘塍失火后演剧,与叶子威同去一观。[19]

瑞安之莘塍“失火后演剧”,自然也是平安戏。

三 落成、开光戏:诸庙落成、开光演戏多

温州地方神信仰盛行,在神庙落成、开光之时,有演戏的传统。

张棡在日记中,多次记载了看神庙落成、开光演戏的经历。如张棡《杜隐园观剧记》之“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正月廿二日 作观剧绝句十首”条记载:

南门惠佑庙结彩演剧,游人极众,余乘月闲步,因书所见,得绝句十首。[20]

《张棡日记》之“光绪十四年(1888) 正月十四日 瑞安陶尖庙看戏之弊俗”条记载:

过竹友夫子处,不遇而返,便经陶尖庙一游。是庙铺张华焕,灯彩辉煌,游人甚众,盖于是晚子刻开光,明日元宵演戏。[21]

《张棡日记》之“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 十一月初七 西岘山文庙开光”条记载:

本月初四西岘山文庙开光演戏,班则新同福,约十本。[22]

《杜隐园观剧记》之“宣统元年己酉(1909) 正月十五日 龟山庙看新同福”条记载:

乘船一西岙谒简斋公坟,旋到场桥永福寺内午饭。饭毕,即偕同人到龟山庙看戏。时龟山庙重建落成开光,班系新同福。[23]

《张棡日记》之“民国四年(1915) 三月初八 赴郡游东瓯王庙”条记载:

盖是庙久荒废,近载郡绅士民纠资重修,规模阔大,金碧辉煌,于是日早晨开光,游人来瞻仰者不下数千,班系新同福。[24]

在张组成的《浣垞观剧记》中,亦有关于神庙开光演戏的记载。如“民国十七年(1928) 十月初九日 新聘福为夏宅庙开光演剧”条记载:

夏宅庙开光演剧,剧班新聘福,甚佳,观者如堵。[25]

通过上述对明清时期温州和地方神信仰相关三种演戏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类型,都说明温州地方神信仰的盛行和其对戏曲演出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