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跨文化交流中的共享价值观[46]

图1 太极图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一个核心因素,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在中国文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图1:太极阴阳图)的影响下,笔者自接触跨文化交流学以来,就持有“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有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同的成分”[47]的思想。近些年来,笔者和研究生们对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观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和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进行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

1.共享价值观

美国跨文化交流学价值观理论缺少共享价值观的理念

美国和欧洲学者著述跨文化交流的教科书中,在谈及价值观时主要强调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差异(different values),呈现出“求异疏同”的倾向。[48]受美国学者影响,目前中国跨文化交流的教科书也忽略了不同文化中的共享价值观。2010年出版了美国华裔学者和中国学者共同编撰的《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书中收录的120多条关键词是编者“在美国罗得岛大学传播学系教了二十余年跨文化传播学这门课的过程中陆陆续续整理出来的”,其中没有词条“共享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49]我国学者对近些年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展的述评中,尚未看到关于共享价值观的论述。[50]

共享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交流双方存在两大类价值观:共享类(共享价值观和基本共享价值观)和不共享类(基本不共享价值观、不共享价值观)。对这两大类价值观的成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见图2)。共享类中包括三种:共同价值观(shared common values)、外来共享价值观(shared foreign values)和本土共享价值观(shared native values),在中国的语境中,我们将本土共享价值观称为“共享性中华价值观”(shared Chinese values)。不共享类价值观(unshared values)可分成两种:外来不共享价值观(unshared foreign values)和本土不共享价值观(unshared native values)。所谓外来不共享价值观是指在跨文化交往中,外国的价值观与本国的价值观有冲突,不被本国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例如,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主流社会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冲突的、不共享的。所谓本土不共享价值观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本国的价值观不被外国所接受。例如,中国的无神论价值观在美国也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是冲突的、不共享的价值观。在美国跨文化交流学的价值观研究中,主要是对不共享价值观的研究,忽略了共享性价值观研究。所谓共享价值观,我们的定义是:在当今两种或多种文化中都追求或接受的价值观。关于共享价值观已发表了文章,[51]不再赘述。

根据目前看到的文献,对中外共享性价值观和中华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共享性尚未有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对这些年的研究成果(有的成果已经公开发表)进行综述。

2.对共享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们利用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组织进行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简称WVS)[52]第五波的数据进行了三项共享价值观的研究,对中美、中印、中日、中韩、中越、中印尼价值观的共享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选择“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作为三项研究的原始数据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数据质量高。该项调查中,被调查的国家多、样本量大、代表性强,是目前世界上进行的多国价值观调查中最专业、最完善、最详尽的调查,问卷和调研方法经过30多年的改进和完善,所得数据较为翔实可靠。其次,涵盖的价值观内容广泛,该调查的价值观涉及的方面有环境保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劳动就业、性观念、道德、宗教、社会、国家、娱乐、健康等维度,远多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的5个维度。目前跨文化交流研究学界仍将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理论奉为圭臬,广泛引用他根据IBM员工调查得出的文化价值观五维度的理论。然而,霍夫斯泰德的研究角度主要是侧重不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呈现的价值观差异,价值观的视野上有所局限。若扩大到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英格尔哈特的调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对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的价值观更有参照性。最后,该调查的原始数据向全世界公众开放,可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官方网站(http://www.worldvaluessurvey.org)免费下载使用。

图2 价值观成分划分

对中美共享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笔者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第五次调查收集的中美两国的数据对中美文化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

对比的样本 “世界价值观调查”第五次调查由2005年开始,至2009年结束。对中国的调查由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承担。该项调查对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18~70岁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53]2007年3月25日至5月10日在中国使用汉语进行面对面的调查,最终选择2873个样本,完成一对一访问的样本量为2534;回收完整有效问卷1991份,应答率78.6%。

美国的调查由英格尔哈特负责,具体工作由Knowledge Networks代表密歇根大学完成。该调查选取了1710份样本,2006年9月19日至29日在美国使用英语进行面对面的调查,最终完成对1249名受访者的一对一面访,回收有效问卷1201份,应答率为70.2%。[54]

两份问卷的问题相同,个别问题由于两国国情不同,进行了技术性的微调,中国的问卷包括253个问题。美国的问卷包括258个问题。

对比的方法和范围 对比的方法是用SPSS统计软件对“世界价值观调查”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T检验,当p<0.05时认为有差异,p>0.05时并不证明有差异。然而,数据上不证明有差异,尚不能证明价值观上无差异或共享,要想证明无差异或共享,还需要考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果当p>0.05,而且数值分布状况相似,没有出现畸形不相似状况,笔者即认为该项价值观为中美两国民众当前共享价值观。对比的范围是对“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所有价值观进行普查。

研究结果 在“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所有问题中,在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环境保护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方面,不仅存在不共享、基本不共享的价值观,而且也都存在共享、基本共享价值观。笔者找到了10多种共享的价值观或看法。在中美价值观方面,笔者初步判断,共享和不共享的是少数,基本共享和基本不共享是多数。[55]

通过比较得出的中国和美国的共享价值观如下:在政治方面,对政治在生活中是重要的看法相同;在实行民主政治体制上的看法一致;认为人们通过自由选举来选择领导人是民主要素的看法一致;对生活在一个民主国家的重要性的看法一致。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美民众共享的看法和观念是全球变暖或温室效应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保护环境优先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主要由本国政府处理。

在社会方面,婚姻不是过时的制度。

在文化方面,共享的价值观有:更加尊重权威是好事;尊重传统和习俗;对科学依赖太多,对信仰的依赖不够;竞争是有利的;逃税是不能接受的。这些共享价值观见表1。

表1 中美“世界价值观调查”15项价值观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

续表

对中印共享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冯丽萍在硕士论文中利用第五波“世界价值观调查”中中国和印度的数据,在英格尔哈特的理论框架下,比较了中国和印度的价值观的共享性。[56]

比较的样本 中国的样本情况同上。印度调查于2006年12月4日至2007年1月14日进行,由泛印度的政治学家群体洛克尼提网络(Lokniti Network)实施,政治学博士桑第普·沙斯特里(Sandeep Shastri)负责,采用圆形抽样(Circular Sampling)的方式从印度的40个下议院中选出80个大会选区,再根据选区中的投票站区的选举人名单选出受访者,调查以一对一面访的形式进行,获得有效样本2001份。

研究方法 由于“世界价值观调查”在测量价值观时使用了不同的题型和量表,因而该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做统计。第一类问题是定类变量的测量,比如选择工作时考虑的因素,这类题型用百分比测量;第二类问题是定距变量的测量,让受访者对某一表述从1~10打分,这类问题直接用均值测量;第三类问题是关于态度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都用程度来表述,如重要程度、同意程度,属于定序变量的测量,除了采用描述统计中的百分比外,还要在剔除“不知道”选项的情况下,对明确表明了态度的样本做均值计算。

由于价值观问题涉及的是全体国民,因此可以假定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的价值观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对每个问题都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利用样本来推断两国总体均值是否一致。该研究在对价值观作了详细描述的基础上,在英格尔哈特的“基本生存-主观幸福”和“世俗理性-传统权威”维度下,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价值观。

该研究针对第五波“世界价值观调查”涉及的7个方面均选择了一些核心的问题,并将其提炼为描述每个方面的几大要素。例如,对生活的认识包含两个二级指标,即家庭等6大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和生活的目标。这两个二级指标又通过不同的问题,即三级指标来测量。例如,生活中的重要元素通过6个问题以量表形式来分别测量家庭、朋友、休闲时间、政治、工作和宗教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生活的目标利用描述施瓦茨价值观类型的10个问题来测量。研究的中印价值观比较分析的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中印价值观比较的内容框架*

续表

研究在英格尔哈特的基本生存-主观幸福和世俗理性-传统权威价值观维度的框架下,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第五波数据做定量分析,以及对2010年中印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节”和“印度节”的定性分析,从家庭、工作、宗教、道德、政治、环境和国家认同等角度对中国和印度的价值观做了比较。

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文化都是基本生存取向的文化。这种取向表现在生活中,都赋予家庭很高的价值,并且喜欢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在工作上,都更多地考虑收入和稳定,而不是成就感和工作氛围;在道德上,都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接受度低;在政治上,都愿意本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对政治的参与度都不高;在国家认同上,都有较强的国家和民族意识。这些可以算作中国和印度的共享价值观。若从程度上看,中国的基本生存取向略高于印度。

其次,在世俗理性-传统权威维度上,中国和印度分立两端。最明显的体现:印度人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性远远强于中国人;在家庭中,印度人比中国人更重视父母的权威;在工作中,印度人比中国人更重视工作;在政治上,中国人对政治的兴趣强于印度人;在国家认同上,印度人的国家自豪感比中国人更强。

中国人将儒家思想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和谐,追求入世;印度人将宗教作为行为准则,关注的是人与超自然的和谐,追求出世。这种差异若概括起来,可以说中国是“活在当下”的文化,而印度是“辛苦修行”的文化。二者都要求自身的努力,也就是遵从“基本生存”的要求。只是中国人的落脚点也在现世,是世俗理性的;而印度人的落脚点在超越,现在的辛苦是修行,是为了超脱,达到与超自然的和谐。这样根本不同的出发点和目标使得中国人和印度人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不同。

该研究还把英格尔哈特的两个价值观维度,与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作了对比分析。霍夫斯泰德曾指出,基本生存维度与集体主义、阳刚气质维度正相关,世俗理性维度与权力距离负相关。该研究的分析结果证实了前半部分假设,推翻了后半部分假设。在中国和印度的例子中,世俗理性维度和权力距离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霍氏对自己的维度与英格尔哈特维度关系的理论在中国与印度的对比研究中,只有前半部分适用,后半部分不适用。

对中韩、中日、中越、中印尼共享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吴为在硕士论文中利用第五波“世界价值观调查”的中、韩、日、越、印尼数据,在英格尔哈特的理论框架下,比较了中韩、中日、中越、中印尼共享价值观情况。[57]

(1)中国与韩国对比的样本:中国的样本情况同上,韩国的样本为2005年回收的1200份有效问卷。

比较方法:找出了在两国调查都具备的一共172个问题,从而对这172个变量进行逐一对比。将172个变量分为两类,一类为定序变量,另一类为定类变量。

对104个定序变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找出Sig.值(双侧)大于0.05的项目。这些项目在统计学意义上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各相关数据无畸重畸轻的情况时,即可认为是两国共享价值观。这些共享价值观体现在以下18个方面(见表3)。

表3 中国和韩国共享价值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对68个定类变量,本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找出显著性水平大于0.05的项目。这些项目在统计学意义上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各相关数据无畸重畸轻的情况时,即可认为是两国共享价值观。这类共享价值观为节俭(见表4)。

表4 中国和韩国共享价值观卡方检验结果

(2)中国与日本对比的样本:中国的样本情况同上,日本样本为2005年在日本回收的1096份有效问卷。使用了中韩对比同样的方法,对172个变量进行逐一对比。研究的结果:104个定序变量的共享价值观有8项(见表5),68个定类变量中的共享价值观有4项(见表6)。

表5 中国和日本共享价值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表6 中国和日本共享价值观卡方检验结果

(3)中国与越南 对比的样本:中国的样本情况同上,越南样本为2006年在越南回收的1495份有效问卷。使用了中韩对比同样的方法,对172个变量进行逐一对比。研究的结果:104个定序变量的共享价值观有13项(见表7),68个定类变量中的共享价值观有1项(见表8)。

表7 中国和越南共享价值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表8 中国和越南共享价值观卡方检验结果

(4)中国与印尼 对比的样本:中国的样本情况同上,印尼样本为2006年在印尼回收的2014份有效问卷。使用了中韩对比同样的方法,对172个变量进行逐一对比。研究的结果:104个定序变量的共享价值观有19项(见表9),68个定类变量中的共享价值观有5项(见表10)。

表9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共享价值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续表

表10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共享价值观卡方检验结果

(5)中国与韩、日、越、印尼的共享价值观对比的结果显示,在同一个问题的价值观比较中,既有中国与日本两国共享的价值观,也有中国与韩国、日本三国共享的价值观,还有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四国共享的价值观,但没有见到中国与韩、日、越、印尼五国共享的价值观。多国共享价值观的情况如表11。

共享价值观实证研究小结 通过对第五波“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研究显示:两国之间存在共享价值观;两国间的共享价值观少于不共享价值观;各国共享价值观情况不同;多国之间存在共享价值观;多国间共享价值观明显少于两国之间的共享价值观。

表11 三国及三国以上共享价值观一览

3.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价值观具有文化特色,我国台湾学者杨国枢通过对传统中国和现代西方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的比较分析,讨论了中国和西方社会行为的差异。他在1981年的文章中,将中国的传统模式称为“社会取向”,而另一端的西方则是“个人取向”。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彭(Michael Bond)等学者1987年发表的研究就曾对霍夫斯特德的四个方面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了质疑,指出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民族中心主义”的牢笼,指出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与霍夫斯特德的四个方面中的三个(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权力距离)兼容,认为它们是衡量人类各种文化的普遍适用的维度;而避免不确定性不是普遍适用的维度。儒家的与工作有关的价值观(包括尊卑有序、节俭、毅力、知耻、礼尚往来、慎重、要面子、尊重传统)与霍夫斯特德的维度无法兼容。[58]霍夫斯特德接受了上述批评意见,并从中归结出他的文化价值观的第五个方面:长期观-短期观(Long-term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59]不同文化中价值观的成分不尽相同,具有中华特色的价值观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共享性如何?目前我们尚未看到其他学者做过相关研究,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进行了5项初步的探讨。

中国文化印象调查

对中华特色核心价值观共享性进行调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华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将其编写成问卷调查中的问题并将其准确地译成外文。

(1)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目前中国学者对什么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看法不一致。通过阅读文献、访谈北大哲学系教授及对京津地区20余名中国哲学家的问卷调查,笔者认为,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仁、恕、孝、礼、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共同富裕、和谐世界、以人为本、集体主义。我们对11项中华核心价值观定义如下。仁: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同情、互助;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尊敬和善待父母;礼:礼貌、尊敬他人;义:公正、合乎公益;和而不同:尊重彼此的差异,和睦相处;天人合一:尊崇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富裕:消除经济上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和谐世界: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集体主义:在集体和个人关系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兼顾二者的同时,个人应服从集体。

(2)中华核心价值观实证调查 以上谈及的中华核心价值观,是否被外国所接受,或者说是否具有共享性?上述中华核心价值观可以与哪些国家共享?这不仅需要思辨性的研究也需要实证性的科学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从未对中华核心价值观在外国的共享性进行过系统的多国实证调查研究。“世界价值观调查”受到了自身文化背景的限制,问卷中没有关于中华核心价值观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自行设计了调查的问题,并将其作为“中华文化印象调查”中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印象调查(Survey on Awareness of Chinese Culture)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年国家社科院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课题组设计,并于2011年末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实施了大型民意调查。2013年末,课题组又利用这份问卷修改稿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国实施了大型民意调查。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首次在多国,采用多语种问卷进行的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印象调查。关于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共享性问题,成为该项调查中重要的调查内容之一。

中华核心价值观在美、德、日、俄、印民众中的调查研究。[60]

本次调查问卷在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设计时,问及的价值观都是中华核心价值观,测量的是它们在上述五国的共享程度。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问卷中询问受访者“您是否赞同下列价值观?(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可多选)”,并对每种价值观用目标国语种进行了翻译(表12为问卷的问题,英文为在美国和印度调查的译文)。2011年11月该项调查由国际网络调查公司(SSI)[61]采用志愿者固定样本式网络问卷(online penal又称在线样本库调查方法)调查方式进行。

该调查按照年龄、区域、性别、收入筛选,依比例随机抽样。采用IP控制,电脑物理地址识别,避免同一账号同一电脑同一IP重复作答。另外记录回答时间以及矩阵题线性检测来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调查问卷回收质量。收到的美国原始问卷为1217份,经清理后获得有效问卷1175份;德国原始问卷为1952份,有效问卷1908份;俄罗斯原始问卷为1089份,有效问卷1061份;日本原始问卷为1051份,有效问卷1038份;印度原始问卷为1064份,有效问卷1039份。样本具有统计学上的信度。在效度上(从受访者推论该国总体公民的准确率),在美、日、俄、德等发达国家效度达到统计学上标准。以美国为例,受访者除在个别指标的比例与人口普查比例有较大差距外,各项指标大致相似,受访者基本上包括当今美国各类民众,具有95%的效度。2011年6月30日美国有网民2.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8.3%。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效度有所欠缺,数据更多地代表了能上网、懂英语的、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印度公民的看法。

表12 您是否赞同下列价值观?(可多选)

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见表13):

表13 五国样本选择中华核心价值观数据(括号中的数字为排序)

第一,中华核心价值观在五国有部分共享性,各国中共享的中华核心价值观各不相同。以选择频率超过50%属于共享价值观的标准看,11项中华核心价值观中,在美国有8项具有共享性:义(78.9%)、仁(77.6%)、恕(72.4%)、孝(64.9%)、天人合一(57.6%)、和谐世界(55.4%)、和而不同(53.3%)、礼(51.6%)。在德国有8项:孝(71.6%)、仁(71.3%)、礼(66.4%)、义(64.9%)、恕(61.5%)、天人合一(59.8%)、和谐世界(53.8%)、和而不同(50.9%)。在俄罗斯,有7项:礼(74.8%)、天人合一(67.6%)、孝(62.8%)、仁(62.4%)、义(61.3%)、恕(57.3%)、和谐世界(55.7%)。在日本,有4项:仁(64.5%)、礼(63.0%)、孝(53.5%)、义(50.0%)。在印度,有2项:仁(64.9%)、义(53.1%)。

五国比较,11项价值观平均认同度由高到低的国家为:美国(56.6%)、德国(52.6%)、俄罗斯(52.1%)、日本(43.7%)、印度(36.8%)。

11项价值观比较,五国平均认同度最高的前三项价值观为仁(68.1%)、义(61.6%)、孝(59.0%)。

第二,中华核心价值观在各文化中共享度不同。有的价值观被选频率分布≥75%,高度共享;有的分布介于65%~75%,较高共享,有的介于50%~65%,基本共享。

第三,在共享价值观中有两项中华核心价值观在五国文化中都是可共享的价值观,即仁和义。这两项价值观在五国受访者中被赞同的比例均超过了50%。

第四,存在不共享价值观。有3项中华核心价值观在五国文化中被选频率均低于50%,五国平均认同度低于35%,它们是集体主义(21.5%),共同富裕(29.7%)、以人为本(33.0%),为不共享价值观。

第五,一国民众对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与哪些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数据分析显示,这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对价值观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待深入细致地分析。

第六,在霍夫斯泰德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指数中,美国、德国、印度、日本的个人主义指数分别为91、67、48、46,[62]而本次调查的结果中,美国、德国、印度、日本赞同集体主义的受访者分别为34.1%、15.6%、23.0%、13.1%,美国的受访者赞成集体主义的比例最高。这个结果与霍夫斯泰德的指数值有矛盾,值得深入探讨。

中华核心价值观在日、韩、越、印尼民众中的调查研究[63]

借鉴2011年底对上述5国中华核心价值观的调查,2013年12月我们对中华核心价值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的共享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对日本是进行第二次的调查)。

(1)调查的问题 这次调查的价值观内容在原来的11个问题基础上增加了一项“人类责任”,其定义是“个人不仅具有权利,而且也需要对社会和他人负担责任”。调查中未明确告知这些是中华核心价值观。调查的测量形式也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对一项价值观进行赞成还是不赞成的定类变量的调查,改为程度上的0~10的11级量表的程度调查。问题的具体内容如下(见表14):

表14 您是否赞同下列价值观?

(2)调查方法 该项调查于2013年12月由国际网络调查公司(SSI)采用志愿者固定样本式网络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在代表全国人口方面,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国家(2011年韩国为82.7%,日本为80%),其数据代表性比较好,在互联网普及率低的国家(如印尼2011年互联网普及率为16%,越南2013年为35.6%),其代表性偏弱,上网的人群中,青年、高学历、经济条件好的人上网率偏高。

(3)抽样设计与执行 本课题组委托北京益派市场咨询调查有限公司实施调查。该公司通过美国国际抽样调查公司在网上邮递《中国文化印象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国家略有改动,并翻译成日文、韩文、越文和印尼文)收取数据,SSI于2013年12月对四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网上问卷调查,针对的对象为SSI公司的在线样本库,其中日本有235145客户样本、韩国有140829客户样本、越南有141624客户样本、印尼有118446客户样本,涵盖了四国全国的地理范围。

抽样的流程:这个调查在四国全国按照年龄、性别、收入、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进行筛选,在印尼增加了华侨比例,按比例随机抽样,发送邮件邀请,收到邮件者自愿作答。

质量控制:首先,使用SSI Verify的平台,从技术上来控制样本质量,主要功能有IP控制,电脑物理地址识别,避免同一账号同一电脑同一IP重复作答。

其次,通过全面逻辑检测对数据进行了严格清理,剔出了不合格数据。2013年12月,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返回了国际抽样调查公司(SSI)分别在日本、韩国、越南、印尼获取的第一批问卷调查数据。这批数据经课题组严格清理后,一次在越南回收问卷1096份,有效问卷1023份,合格率为93.3%。但在日、韩、印尼三国的有效样本未超过1000份,因而2014年1月又让国际抽样调查公司进行了补充调查。经过两次对调查数据的严格清理后,两次在日本回收问卷1497份,获得有效问卷1225份,合格率为81.8%。在韩国回收问卷1423份,有效问卷1038份,合格率为73.0%。在印尼回收问卷1398份,有效问卷1024份,合格率为73.2%。

(4)数据分析结果和主要结论课题组对四国有效问卷的数据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共享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用0~10级量表[64]测量受访者对上述12项价值观的赞成程度,0是一个极端,代表根本不赞同,10是另一个极端,代表非常赞同,5为中立,请受访者从0~10中选择一个数字。以这一方法测量四国受访者对中华传统价值观赞同度的平均值,平均值越高,说明对该价值观越赞同。

四国的数据横向比较显示:中华价值观得到广泛赞同。12项价值观在印尼、越、韩均得到基本赞同,尤其在印尼,赞同度最高,全都得到了均值8分(相当于百分制获得80分)以上的赞同。在日本,除集体主义没有获得均值6分以上赞同外,其余11项平均值都在6.5~7.6之间,得到受访者的赞同(见表15)。

表15 四国对中华核心价值观的赞同度(11级量表)及排名

四国对12项价值观平均赞成度由高到低为:印尼(8.55)、越南(8.22)、日本(6.96)、韩国(6.73),四国平均分为7.62。

四国平均,12项价值观中赞成度最高的前五名是:礼(8.04)、孝(8.03)、以人为本(7.83)、和而不同(7.82)、义(7.82)。倒数第一的是集体主义(6.72)。

各国具体情况如下:

日本 受访者对所列价值观普遍赞同,但程度不高。日本受访者最赞同礼(7.57)、和谐世界和义,对比来说,赞同度最低的是集体主义(5.34)。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为2.23。针对重点人群的分析显示,基本上,精英人群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赞同度更高,它与整体的赞同度更一致;而高中生群体对于这些价值观赞同度略低于其他群体。但不同群体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赞同度排序却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异。

韩国 受访者对所列价值观普遍赞同,但程度低。受访者最赞同孝(7.48)、礼、和而不同,赞同度最低的是天人合一(5.57)。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为1.91。针对重点人群的分析显示,精英人群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赞同度更高,而高中生群体对于部分价值观赞同度略低。但不同群体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赞同度排序却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异。

越南 受访者对所列价值观普遍赞同,赞同度最高的是孝(8.62),赞同度最低的是恕(7.73)。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为0.89。针对重点人群的分析显示,精英人群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赞同度更高,而高中生群体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赞同度普遍较低。不同群体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赞同度排序上大体一致,个别选项排序上有细微差别。如对和谐世界的赞同上,青年人群赞同排名高于其他群体,而精英人群赞同排名低于其他群体。又如对人类责任的赞同上,精英群体的赞同排名明显高于整体和其他人群。

印尼 受访者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赞同度较高,受访者最赞同孝(8.81)、礼、人类责任,赞同度最低的是恕(8.02),没有实质上的差异。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为0.79,四国中分差最低。在三个重点人群中,精英对天人合一、义、以人为本的赞同低于整体和高中生、青年,对共同富裕、仁、集体主义和恕的赞同高于整体和高中生、青年。高中生对孝、礼、人类责任、共同富裕、集体主义、恕的赞同低于整体和青年、精英。

值得探讨的是,我们在2011年末和2013年末,用同一家调查机构(SSI)对相同的11项中华核心价值观在日本的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只是问卷的询问方式不一样,第一次是用是否赞同这11项价值观,用“是”或“否”请受访者进行选择(可多选);第二次是用0~10,对每项价值观的赞同程度给予打分。两种调查结果对比如表16。2011年用“是”与“否”进行的调查,50%以上受访者表示赞同的有4项:仁(64.5%)、礼(63.0%)、孝(53.5%)、义(50.0%)。2013年用“0~10级量表”进行的调查,均值超过7的有8项:礼、孝、以人为本、义、和而不同、和谐世界、仁、天人合一。均值在6~7之间的有2项:共同富裕(6.60)和恕(6.54);均值在6以下的有1项:集体主义(5.34)。如果以均值超过6作为基本共享的标准,那么有10项中华核心价值观为日本受访者所基本共享。只有1项集体主义不共享。用0~10级量表调查的赞同度(平均7.00)高于用是与否调查的调查结果(平均43.7%)。

表16 2011年与2013年日本对11项中华核心价值观的赞同情况及排名

中华核心价值观共享性在美国大学中的调查研究

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130份样本的研究,另一项是538份样本的研究。

(1)130份样本的研究 在2011年末通过SSI在美国收回问卷1217份,经过清理获得有效问卷1181份。[65]在回答问卷中“您的职业是什么?”时,被试回答为“大学生”的共有130个样本。本文作者根据这130份问卷的调查数据,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探讨了美国大学生对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态度。[66]受访大学生是否赞同开列的11项价值观情况如表17。

为了测试当今中国大学生对上述价值观认同情况,2011年11月底笔者利用课前时间,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及心理系的硕士生(该年7月本科毕业,9月入学)进行了测试。问卷为中文,价值观问的问题与“中国文化印象调查”中的一样,发出问卷50份,收到有效问卷50份。被试者中,最小年龄22岁,最大29岁,平均23.1岁;女性78%,男性22%;家庭月收入600元以下0%,600~2000元10%,2001~5000元26%,5001~10000元34%,10001元以上24%;被试者考上北大之前就读于28所不同的国内大学,除一名少数民族外皆为汉族,他们来自全国19个省份直辖市(北京、天津、安徽、福建、甘肃、广东、河北、河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宁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浙江)。美国被试者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及北京大学硕士生回答的结果见表17。

数据显示:11项中国核心价值观中,50%以上美国受访者都赞成的有7项:仁(81.5%)、义(80.0%)、恕(72.3%)、孝(64.6%)、和谐世界(60.8%)、和而不同(55.4%)、天人合一(52.3%);下面7项均为中国受访者所赞成:仁(98.0%)、义(94.0%)、恕(90.0%)、孝(94.0%)、和谐世界(74.0%)、和而不同(96.0%)、天人合一(88.0%)。两国相比,虽然中国方赞成的百分比都高于美国方,但是他们都是多数人赞成的价值观,可列为多数人基本共享的价值观。

表17 回答“你是否赞成如下的价值观?”的美中受访者的数值对比

11项价值观中,不足50%的美国受访者赞成的价值观有4项,其数值与中国受访者的数值相比分别为:以人为本(43.8%/78.0%)、礼(42.3%/96.0%)、集体主义(39.2%/28.0%)、共同富裕(27.7%/48.0%)。其中以人为本和礼,中方均超过50%,而美方都不足50%,且数值差别很大,分别为34.2%和53.7%,可列为多数人基本不共享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和共同富裕两项,它们在中美双方都未超过50%,为双方多数人都不认同的价值观,具有共享性。集体主义这一项的中方结果出乎意料,中方低于美方11.2%。这与霍夫斯泰德的中国人倾向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理论冲突。这或许表明当今中国23岁的大学生在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中国大学生的调查样本量偏小,效度有限。

(2)538份样本的研究 2011年末,在课题组通过SSI国际网络调查公司运用网络样组的方法发放问卷获取数据的同时,作者通过在美国高等院校工作的朋友(美国高校教师),向美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印象调查。问卷投放地点包括北达科他州迭戈、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纽约、芝加哥、波特兰等多地。本次调查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发放电子版和纸质版的“中国文化印象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672份。通过人工筛除了非美国籍大学生、有明显逻辑错误以及回答不完整比例在15%及以上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38份。将回收到的538份有效问卷录入SPSS,进行数据统计,探讨了美国大学生对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态度。[67]

本次问卷选取的均为中华核心价值观,测量的是其在美国大学生中的共享程度。该部分主要通过两道题体现,分别为第4题:“V4.您是否赞同下列价值观?(可多选)”和第5题:“V5.您认为中国人赞同以下价值观吗?(可多选)”。

美国大学生本人赞同与认为中国人赞同的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描述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8):在11项中华核心价值观中,50%以上美国大学生赞同的有7项:义(85.3%)、恕(81.0%)、孝(69.5%)、仁(54.1%)、和谐世界(53.7%)、天人合一(53.0%)、和而不同(51.9%);不足50%美国大学生赞同的有4项:礼(43.9%)、以人为本(43.7%)、共同富裕(31.8%)和集体主义(30.9%);对以上价值观都不赞同的为2.4%。总体来说,美国大学生对于中华核心价值观赞同的比例均较高。

美国大学生认为中国人赞同的价值观的比例中,11项的赞同率全部高于50%。孝(77.0%)和礼(73.8%)以超过70%的赞同率排在前两位;天人合一(68.0%)、恕(63.2%)和集体主义(61.9%)的赞同率分布于60%~70%之间;义(55.9%)、和谐世界(54.8%),共同富裕(54.5%)、仁(53.9%)、和而不同(53.0%)和以人为本(51.9%)的赞同率,分布于50%~60%;认为中国人对11项价值观都不赞同的比例为3.7%。美国大学生对于中国人赞同价值观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于中国人价值观认同的印象,特别是比例较高的几项价值观,例如孝、礼、天人合一、恕、集体主义,勾勒出美国大学生眼中中国人的一些特质。

表18 美国大学生赞同价值观及其认为中国人赞同价值观百分比

价值观共享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美国大学生对于这11项中华核心价值观的看法,笔者将其赞同比例与认为中国人赞同的比例相减,并将差值降序排列。如表19所示,在11项价值观中,义(+29.4%)、恕(+17.8%)的差值正向最高,即美国大学生本人赞同程度比其认为中国人赞同程度更高,也就是认为在义和恕两方面,美国大学生信仰程度高于中国人。仁(+0.2%),和而不同(-1.1%),和谐世界(-1.1%)在相差百分比上,正负差值小于五个百分点,可视为基本持平。孝(-7.5%)、以人为本(-8.2%)、天人合一(-15.0%)百分比处于-20%~-5%区间内,即在美国大学生眼中,中国人比自己更信仰这些价值观。在负百分比上差距较大的为共同富裕(-22.7%)、礼(-29.9%)、集体主义(-31.0%),即美国大学生认为中国人在此三方面的信仰程度明显强于自身。美国大学生本人认同的11项价值观平均比例为54.4%,认为中国人认同的11项价值观平均比例为60.7%,总体比较也显示出中华价值观在美国大学生眼中具有共享性。

以上数据对比显示:美国大学生基本认为11项价值观均为中国人认同的价值观;其中义、恕、孝、仁、和谐世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被美国大学生认同,具有一定的共享性;集体主义、礼、共同富裕被美国大学生视为更能得到中国人赞同。

表19 美国大学生对中华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对比

SSI调查与高校课堂调查结果对比 对2011年末通过调查公司(SSI)利用网络样组调查法获取的130份大学生样本,通过大学教师课堂上搜集的538份问卷样本的对象也是美国大学生,将两项研究的数据结果进行对照,可以相互检验关于美国大学生对中华核心价值观态度的信度和效度。对比的数据显示(见表20):11项价值观中,两次调查的受访者认同在50%以上的价值观均为7项(义、恕、孝、仁、和谐世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而且完全相同。其中,相差绝对值不超过5.3%的有4项,相差绝对值大于等于8.7%的有2项,只有仁这一项课堂受访者认同者为54.1%,少于网络样组27.4%。11项价值观中,两次调查的受访者认同在50%以下的价值观均为4项,而且完全相同,相差绝对值都不超过8.3%。赞同11项价值观平均值课堂调查的为54.4%,SSI调查的为56.4%,相差2.0%。赞同11项价值观比例的排名有1项相差3位(仁在课堂调查里排名第四,在SSI调查中排名第一),其余9项相差均为1,1项为0。

表20 SSI调查与高校课堂调查结果对比

总之,两项关于中华核心价值观在美国大学生中共享性研究的对比显示:调查公司(SSI)利用网络样组调查法获取的数据与通过大学教师课堂上搜集问卷获取的数据显现的总体趋势完全一致。有7项中华核心价值观在美国大学生中具有共享性,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在美、德、俄、印的共享性实证研究

2006年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这些价值观在国际社会是否具有共享性?我们2011年12月通过SSI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四国运用在线样本库调查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受访者“是否本人赞同‘八荣八耻’”?(可多选);受访者是否“认为中国人赞同这些价值观?(可多选)”。调查的问题及英文译文如表21。该调查在美国回收问卷1196份,有效问卷1047份,合格率为87.5%。在俄罗斯回收问卷1153份,有效问卷1035份,合格率为89.8%。在德国回收问卷1115份,有效问卷939份,合格率为84.2%。在印度回收问卷1175份,有效问卷1023份,合格率为87.1%。课题组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1 “您是否赞同以下价值观?”

整体受访者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2。四国受访者均部分认同“八荣八耻”,各国认同情况各不相同。

表22 四国整体受访者赞同和认为中国人赞同“八荣八耻”百分比

美国 有超过50%受访者都赞同4项价值观,美国受访者认同度排在第一位的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认同度最低的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美国受访者自己赞同同时认为中国人也赞同的价值观有2项,为共享价值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德国 受访者对这8种价值观认同度最高,其中有7项超过了50%的认同率,排在第一位的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认同度最低的是: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认为中国人这8项价值观都赞成。德国受访者自己赞同同时认为中国人也赞同的价值观有7项,为共享价值观。只有“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自己不赞同,而认为中国赞同。

俄罗斯 有超过50%的受访者都选出了4项价值观,认同度最高的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认同度最低的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俄罗斯受访者自己赞同同时认为中国人也赞同的价值观有3项,为共享价值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印度 整体受访者只有1项价值观选择比例超过50%: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认同度最低的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印度受访者自己赞同同时认为中国人也赞同的价值观有1项,为共享价值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横向比较 50%以上的四国受访者中都赞成的价值观,同时认为50%以上中国人也都赞成的价值观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为5个国家共享的价值观。

德国受访者对这8种价值观认同度最高,其中有7项超过了50%的认同率,美国和俄罗斯有超过50%受访者都选出了4项价值观,最低的是印度,只有1项价值观选择比例超过50%。德国和美国受访者认同度排在第一位的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俄罗斯和印度受访者认同度最高的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德国,受访者认同度最低的是: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美国、俄罗斯、印度,受访者认同度最低的都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总之,本项研究显示:“八荣八耻”作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在美、德、俄、印都具有部分的共享性。“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中国与美、德、俄、印共享的价值观。

4.总结与不足

总结 价值观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核心要素,对跨文化交流的实践影响很大。西方学者关于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观论述方面,片面强调不同文化群体间价值观的差异,忽视了不同文化群体间价值观的相似点,呈现“求异疏同”的倾向。为纠正这个偏差,笔者提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共享价值观的概念,并将共享价值观细分为共享性共同价值观、共享性外来价值观和共享性本土价值观。在中国的语境下,共享性本土价值观被称为共享性中华价值观。近些年来,笔者的研究团队利用第五波“世界价值观调查”提供的数据,探讨了当今中外共享价值观;利用《中国文化印象调查》的数据探讨了中外共享性中华价值观。研究结果显示:中外存在共享价值观,一些中华价值观在中外具有共享性,共享价值观的概念成立,共享性中华价值观的概念成立。

讨论与不足

本文数据分析中所提出的共享、基本共享、基本不共享、不共享的数据标准是否得当,有待专家指正。各项研究只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简单分析。没有利用人口学变量和其他相关变量加以深入分析和解释。这些方面都有待于继续研究。

《中国文化印象调查》问卷中问及的价值观问题还有待完善。如何把中国核心价值观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尽管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依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