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广西地属石山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到处群山绵延,峰峦叠嶂,岩洞密布,江河纵横,自然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古人类居住生活。根据多年的调查,目前在广西各地已发现18处古人类化石地点,100多处打制石器地点或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古人类化石地点有:崇左市木榄山洞,柳江县通天岩、甘前岩,柳州市都乐岩、九头山、白莲洞,来宾麒麟山,桂林市宝积岩、荔浦岩,都安县干淹岩、木楞山,田东县定模洞,扶绥县姑辽洞、岜盆南洞、灵山洞,靖西县宾山岩,隆林县老磨槽洞、那来洞等,是我国华南发现古人类化石地点最多的地区,被我国古人类学家称为:“广西是古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从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可知,距今12万~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广西各大江河流域包括左江、右江、郁江、西江、红水河、柳江、桂江等,都已有古人类活动,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存,为我们了解广西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物资料。
广西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发现于各地的石灰岩山洞里,有的遗址(如柳州的白莲洞、桂林的宝积岩等)的文化堆积厚达1米以上,内含大量的贝壳、兽骨及一些人类化石、打制石器或石片和烧火炭屑遗迹,说明古人类居住了较长时间。这些发现表明,当时广西地区的古人类主要依靠天然山洞作为栖息之所。而古人类赖以栖息的山洞,具有一定的规律或条件,即洞口多朝向东、东南、西或西南,少有朝向北面的;岩洞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为5~30米,下有台坎或小路可达;山洞下或附近多有水潭、溪河或森林;洞口不大,多呈半弧或不规则圆拱形,宽度适中,洞内宽敞,洞底较平整且干燥,采光和通风较好。其岩洞无论是所处位置、朝向和周围环境,还是洞口形状和洞内条件,适合并满足了古人类居住生活的基本需要,说明当时的古人类对栖息的山洞是有选择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距离地面不高,洞下有台坎或路径,可便于古人类上下;山下或附近有水源和山林,可为古人类的生活提供饮水或狩猎的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古人类在长期居住山洞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空间概念,一种独立于自然界的空间,这就为后来人工营造的房屋空间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从各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或出土地点和采集的各种打制物可知,广西地区远古时代的原始居民选择河滩上磨圆度好、个体适中的砾石(即卵石)为原料,采用直接打击的方法,在砾石的一端或边缘打制出尖利或扁薄的刃口,形成可用于挖掘、砍砸、切割的工具,用于采掘植物根茎或砍伐树木。从其遗存里发现的大量兽骨和螺蚌硬壳可以看出,其中既有山林里的鹿、麂、箭猪、猴、竹鼠等类小型动物,也有虎、猎狗、熊、野牛、野猪、象等大型动物;更多的是各种水生的螺、蚌、鱼、龟类动物,这说明当时广西瓯骆故地的山林或江河里生长着众多的可作为食物的动物或植物。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既用打制石器采掘山林里的各种可食用植物根块或果实,也捕捉水中的各种鱼螺蚌类和围捕山林里的鸟兽类作为食物。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还很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原始先民总是处在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状态,特别是在云雾缭绕、林海茫茫、猛兽横行、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原始人类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才能获取食物,捕获体形较大的野兽,应对各种灾害。正是集体的联合和团结力量,弥补了个人生活能力的不足,采集和渔猎获得的食物,全体氏族成员共同食用,特别是对老年和儿童弱势群体的照顾,确保了原始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此,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应该是以氏族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过着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先民在广西各地的江河流域生息繁衍,揭开了广西开发历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