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杀问题的相关研究概述

Suicide(自杀)一词在英语和法语中均习用。Suicide由sui(自身)和cidaere(分割)两个拉丁词组成。德语为selbstmoyd,具有同样含义。汉语中,“自杀”一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当前中国的自杀问题研究还难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一般被认为仅是社会问题研究的一个细微分支。在中国,西方国家耳熟能详的“自杀学”这个词很多人闻所未闻,更谈不上认可了。但我们认为:中国的自杀问题有其特点,具有自身的表征与类型,既具普遍性也具特殊性;就其预防与控制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应当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和自杀行为的现状、本质、发展及其规律性,探究自杀发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基础,正视社会成员自杀对社会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同时,应认识到自杀率的高低并非社会进步与落后的标志、个人自杀也不是耻辱与荣誉的标志,应当用新的价值观来评价和控制社会成员的自杀行为。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将继续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也将继续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人格格局,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中国自杀问题亦将出现新的特征。

我们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对策,我国的自杀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

国外对自杀问题作了较长时期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其中主要有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法医学、教育学、哲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化学等,尤其是社会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流行病学这四门学科。社会学记录了“有经验的个体”中的社会关系非人格化的表现,侧重分析自杀率变化的社会成因及社会控制方略。普通心理学则提示了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社会心理学把个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态度当作个性结构对象模拟的基础。流行病学侧重于在自杀分布的病理机制如精神疾病的分布方面做出统计测量。各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将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系统考察自杀行为与社会文化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