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
- 刘道兴 喻新安 闫德民 任晓莉
- 5304字
- 2020-12-10 15:45:43
第三节 河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是根本不同于传统自然村落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体现了新的社会发展理念。新型农村社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农村,而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其特点是统一规划设计新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提供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河南在全国的首创,它发端于基层,来源于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由于河南农村区域差异比较大、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地基于自身现实状况展开积极探索,在上述具有共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适合于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
一 河南六种主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一)城镇开发连建模式
此种模式是指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通过强大的行政力量,构筑起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这种类型一般存在于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密集的城镇结合点,是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区建设,运用房地产开发模式进行整村拆迁改造、迁村并点、连片开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种建设模式一般出现在靠近省会和省辖市的郊县,重点突出“城市化”、“社区化”的发展理念,按照“符合全市控规、更加靠近市区、方便群众生活、利于群众就业、尊重群众意愿”的指导思想,采取“政企合作、市场开发”的运作方式,将辖区内的行政村规划为几大新型社区,对区内的行政村改造完成市场化运作,把村改造包装成开发项目进行招商推介,村庄土地全部转变为国有建设用地,企业(开发商)出资进行村庄拆迁和土地开发,由政府投资进行社区内外的道路、供排水、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通过行政化力量实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便民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集便民服务、村民自治、文体娱乐于一体。政府利用企业(开发商)资金组织村民的补偿安置,并对企业的开发行为进行管理。
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就采取了上述建设模式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2011年,该区三大城中村社区中各有一个中心村(解放路社区的小寨杨中心村、金山路社区的黄岗中心村、珠江路社区的朱庄中心村)启动了村庄改造工作,累计完成拆迁总面积385.5亩,拆除房屋建筑面积约20.6万平方米,新开发建设安置住房面积约19万平方米。
(二)产业集聚园区带动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村庄结合园区整体发展规划,进行社区建设。其特点是统筹园区与“园中村”和园区近郊村的规划,统筹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住宅小区,解决“园中村”居住混乱、生产混杂交叉、浪费土地等问题,形成产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的良好局面。一般来说,产业集聚区按照“政策引导、群众自愿、保障生活、节约土地、资源共享、改善环境”的原则,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对区内的行政村进行土地、村庄“双整合”[1]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两区”(产业集聚园区、农村社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农业产业效益低、农村面貌落后、农民增收缓慢),加快实现“三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从根本上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问题。
(三)中心村——多村联建模式
这是以中心村为依托,统一组织建设社区,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并将周边村庄整体拆除复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一个经济强村通过兼并周边经济欠发达村,整合形成一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模式。这种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模式意义重大,它可以使落后的自然村庄实现跳跃式发展,有效地通过强村的各种优势资源和自己的发展创新,转化为现实优势,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从而超越一般自然村庄,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隶属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管辖的西辛庄,位于河南东北部。全村172户家庭,720口人。村内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村已全部通气、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等称号。为圆农民的“城市梦”,让农民腰板硬起来,西辛庄正筹划发挥强村集聚效应,联合周围15个村,组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能整合出2000亩发展空间,而且可以减少周边城市的压力,吸引附近农民就业、生活。
(四)村企共建模式
该模式是指企业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管理和服务主要由企业承担,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这类社区建设模式一般适用于经济比较发达、村集体企业实力雄厚的农村地区,企业具有较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此类模式是将企业的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住宅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企业的经济实力,提供资金支持,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其特点是以互惠互利为导向,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对相关村庄进行搬迁建设、整体改造,对腾空的土地及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实现企业扩张发展、村居条件改善的双赢。采用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这类模式也包括以原有村企业为主体进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组织设置特点是,社区实行村委会、村办企业、社区管理组织“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交叉任职”,社区居民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社区成员,还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有多重身份。社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基本公共服务、行政管理都由企业承担,并以集体企业强大的实力形成了集教育、村民议事、便民服务、社区医疗、民事调解、健身娱乐、物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或服务中心,通过各类文体教育活动等形成了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三位一体”,通过引导社区不同群体的社区参与、交流互动实现社区的融洽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型,形成了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体制。总体上来看,这类社区建设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主体的能动作用,企业成为凝聚社区成员、共建和谐的推动主体,而政府则成为了社区建设的辅助者。
许昌市长葛市古佛寺社区的建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社区的居民房屋建设面积为19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6亿元。为筹措建设资金,古佛寺社区将腾出的690亩土地交由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使用,公司拿出补助资金1.035亿元,用于居民房屋建设,这样农民户均只拿1万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众品公司部分用于建设养殖基地和果蔬加工基地,剩余土地用于众品公司扩大发展。社区居民不仅能够获得土地入股的股金,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实现了双赢。
河南温县后上作村,作为2011年的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就与河南省同泽投资公司签订《后上作新型农村社区投资协议》,拟投资1.1亿元,开发建设后上作新型农村社区。新社区建设用地270余亩已审批,规划设计已编制完成,目前正在建设社区开发展示中心。
(五)移民异地搬迁模式
这类新型农村社区模式发端于山区村落,适合山区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条件落后,不适于在当地建设社区的地区,主要做法是动员散落在山区的各个居民点,下山到中心镇集聚,以便于集中人口、统一规划、统一提供配套基础设施、统一提供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破解决山区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小,行政村分布零散,难以提供集中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难题,以提高规模效益。特别适用于位置比较偏远或者深石山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煤矿塌陷区、矿区等不宜居住的地方以及扶贫搬迁的村庄。该模式可以解决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域内的农民的生存生活和脱贫致富问题,而且为改善和恢复迁出地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达到扶贫与生态建设双重效益。
河南济源市就是探索适合山区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先行者。济源市为突破群众的传统观念、山区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制约因素,积极争取资金,叠加打捆惠民政策,以兴办教育、争取移民、鼓励商贸、振兴第三产业等手段,引导农民带资进镇,致力于土地向大户流转、人口向镇区集中,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位于山区的济源下冶镇,整合资金资源,集聚优惠政策,强化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迁户并村、倒房重建和沿黄地质灾害搬迁补助等政策,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土地增减挂钩资金奖补政策上,农户搬迁、原有宅基地复耕后,每户可获得4万元甚至更多的补贴。同时,发挥“三个优先”、“三项补助”的政策导向作用,入住社区群众优先到镇直企业就业、优先劳务输出。入住社区群众家庭成员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教育补助,享受镇财政代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资金的医疗补助,享受免费培训、创业补助。
新乡市将异地扶贫搬迁、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搬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搬迁与新型农村社区统筹规划建设,利用国家、省对市扶贫搬迁工作的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庄进行扶贫异地搬迁,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六)旧村集聚建设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在传统村庄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将城郊村和镇街驻地村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来居住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村庄进行拆旧建新,同时吸纳周围村庄的农户入住。由村集体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一体化服务中心纳入村庄整合建设的整体规划,坚持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贯穿于村庄整合建设过程,将村庄整合改造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将周边村庄整体拆除复垦。
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共性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在河南出现的多种建设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适合于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随着河南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利益需求、价值追求的日益多元化,实践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并不局限于前述六类模式。在实践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建设内容及管理运行机制上都更为灵活,各地不断探索并形成新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路子,以更为灵活、弹性的管理、服务机制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形成更能够符合不同群体要求的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这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第一,建设主体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在实践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农村社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体现为政府的强力推动,不过,在一些经济富裕的地区,社区集体企业已经开始承担起社区治理的责任,政府则处于次要地位。除此之外的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不明显,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市场力量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成为具体社区管理和服务者。在相对封闭性地区,有些新型农村社区内的各类成熟经济、社会组织已经开始承担起推动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的重任;在开放性、流动性较强的地区,市场及社会力量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突出。
第二,管理运行机制具有灵活多样性。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基于各地的现实差异,农村社区运行机制也更加富于弹性、灵活,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在新型农村社区内部自我组织能力较强的地区,组织化渠道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决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各类居民通过加入相应经济社会组织,以集体的方式参与社区重大决策,并投身新型社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而在内部组织相对较弱的地区,新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机制则是社区管理的重要运行方式。在社区自组织力量不发达的地区,行政组织运行机制或通过购买服务形成的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更为凸显。另外,有些地区,市场主体介入程度较高,市场化运作是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建设内容千差万别、因地制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构建新时期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形成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与归属感的新社区,因此,新型社区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却千差万别,有的新型社区建设侧重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动广大新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动力所在。而对于经济条件较为好的地区,新型社区建设侧重于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体上来看,每个地区的社区建设基本上都是在侧重于某一项内容的基础上兼顾其他方面建设,承载着不同的功能。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农村社区是根本不同于传统自然村落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体现了新的社会发展理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各地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去创造性地落实。毫无疑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循规律,切实做到一切按照规律办事,违反规律的事情坚决不能干,符合规律的事情则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干。要引导群众、凝聚群众,让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大潮中去,做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