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
- 4562字
- 2020-12-10 15:39:56
年鉴规范与创新关系研究
贾大清 阮关水 孙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年鉴编纂不能只拘泥于已有的标准。年鉴要全面、与时俱进地记录新生事物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变化,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总结编纂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要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完善新的规范标准,推动年鉴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本文就年鉴的规范与创新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年鉴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为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推动年鉴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 规范是年鉴创新的基础
年鉴的编纂质量,可以分别从权威、新颖、全面、特色、实用、简约、规范、可读、易检9个方面进行评价。[1]年鉴编纂的规范,是指在年鉴编写过程中,合乎年鉴性质、功能的整体结构、基本内容、编纂工艺、文体文风、检索手段等标准。[2]年鉴的规范指标包括选题、选材统一;设条标准统一;内容要素和记述程序要求,语言文字表达,名词、名称统一;量词、数据标准;时间表述清楚;插图与文字说明相符、准确等方面。[3]作为出版物,年鉴需要遵循有关规范化的要求,贯彻国家对图书、期刊的有关规定,如《关于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
年鉴的规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当时年鉴界针对“规范”与“创新”两大主题进行了讨论。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鉴编纂规范问题的起步阶段。1989年,尚丁牵头成立全国年鉴研究中心。1991年1月,首届全国年鉴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首次提出“规范化”研究课题。1994年,《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出版。为探讨年鉴编纂的规范化,期刊《年鉴工作与研究》还专门开设“年鉴规范化问题探讨专辑”栏目,后来改名为《年鉴信息与研究》,同样设立“谈年鉴规范化”专栏。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年鉴界不断有人提出要“创新”,指出年鉴形式单一,模式固定,缺乏活力。第三个阶段从2001年至2010年,年鉴界提出要从思想上、形式上、体制机制上“创新”,年鉴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使“创新”成为了年鉴时代发展的主题。2001年,中国年鉴研究会改制换届,中国年鉴研究会成为中国版协的二级学会,许家康当选为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他大力倡导年鉴的改革创新。每年一次的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五年一次的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都把创新与规范化作为推动年鉴事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各界学者在年鉴规范和创新问题上,各抒己见,议论纷纷。一些同志在谈到年鉴创新时,提出要创新还是要规范,把规范与创新对立起来,似乎强调创新就会导致不规范。其实,这是对年鉴创新的曲解;也有的谈创新时,认为讲规范就阻碍了创新,这同样是一种曲解。[4]创新和规范化不是互相矛盾、水火不相容,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规范是在编纂原则上、方法上形成的基本统一,而绝非标准所要求的外形上的绝对统一。我们不必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处处生搬硬套,而要在年鉴工作的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发展创新、丰富它的内容。”[5]“创新能够为规范的完善提供新的依据,使规范更趋完善,如法律也会修订一样。规范的不断完善要靠不断的创新来完成。”[6]规范是年鉴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不断完善年鉴规范的推动力。“规范化要从初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规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年鉴的规范化应服务于年鉴的特色化和风格化,促进其创新发展。”[7]因此,年鉴编纂既要强调规范,又要不断创新,年鉴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二 创新是年鉴完善规范的推动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出精品的原动力。创新要求我们拓展思维空间,拓宽视觉眼界,常编常新。近年来,《杭州年鉴》走过的就是一条创新、发展、完善规范、再创新、再发展的道路。
创新思路,革新理念,编纂规范标准创新。杭州年鉴编辑部依据国家图书编纂、出版的相关规定,以及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基本共识,本着科学、创新、完善、统一的要求,科学地总结、系统地梳理,不断总结、完善年鉴编纂的体例规范,严格将字词用法、数字用法、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规范统一,并不断创新编纂理念,深入研讨、总结,形成年鉴规范化体系。年鉴编辑部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完善编纂的规范,并严格按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和出版行业标准,结合编纂过程中的审读情况及出版社的反馈意见,编写出“数值范围的表示”、“多位数的分节”、“时间单位的表述”等10余篇规范用法的意见稿,每年整理出最新版的《〈杭州年鉴〉审稿中有关问题的统一意见》等,更进一步规范了审稿中的文字、语法、标点、数字和量词用法,明确表格、照片、图表排版等格式要求。随着编纂规范标准的不断创新,年鉴也在不断的精雕细琢中,逐步成为高质量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自1994年起,《杭州年鉴》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特等奖和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评比特等奖。2011年9月,《杭州年鉴(2010)》获得第五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特等奖。
规范标准,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年鉴质量。翻阅近几年的《杭州年鉴》,内容、框架等都在发生变化。第一,框架设计创新。2004年卷将“园林文物”更改为“西湖风景名胜区”,2005年卷又更改为“西湖风景名胜”。2005年卷将“城建·城管·环保”更改为“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并把“环境保护”由分目升格为类目。2006年卷将“农业经济”更改为“农业”,将“工业经济”更改为“工业”,将“邮电”更改为“邮政通信”。2008年卷将“军事”更改为“国防建设”,2010年卷将“职工青少年妇女组织”更改为“人民团体”,并新增“社会科学”类目。2010年卷“特辑”特设“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分目,详细记载全市人民为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而奋斗的历程。每年框架结构的调整,使《杭州年鉴》更具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第二,条目内容的创新。《杭州年鉴》从杭州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对一些分目下的常规性条目作出优化设置。以“新闻出版”中的分目“报纸”为例,2003年卷设有“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调整报刊结构”2个条目,2005年卷更新为“报纸概论”、“显现主流舆论强势”等6个条目,2007年卷又更新为“杭报集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提高新闻创新能力”等12个条目,2010年卷再次更新为“完成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主要经济指标创新高”、“报刊经营部门公司化改造完成”等29个条目。常规性条目的不断更新,使《杭州年鉴》更加完整地反映了杭州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 加强规范与创新统筹并重
规范年鉴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细节问题,能有效提高编纂出版质量和编纂效率,缩短出版周期,增强年鉴的时效性。通过思维创新、内容创新、框架创新、技术创新等不断提升年鉴质量,增强年鉴在文化和信息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此,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强化年鉴队伍建设,明确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形成规范与创新并重、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强化年鉴队伍建设,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基础
年鉴质量的高低,年鉴发展的前景如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年鉴编辑队伍的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爱岗敬业的专业队伍更为重要,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它是保证这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图书出版领域竞争的加剧,地方综合年鉴面临多种困难与挑战,对年鉴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年鉴编辑部要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用创新的理念解决新问题。首先,要定期组织学习年鉴编纂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年鉴的编写规范和要求,与时俱进。专题研讨年鉴编纂及出版发行各个环节的工作,特别是对编校质量、编纂进度进行分析点评,总结交流经验,剖析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认真借鉴、吸收其他省市年鉴工作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其次,举办各种形式的年鉴业务及出版业务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年鉴编纂质量。学习培训应当纳入年度工作的总体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强化年鉴质量标准,完善年鉴编纂规范,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前提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标准是质量的前提。首先,在编纂年鉴的整个过程中,要注重政治质量、编纂质量、出版质量等质量标准。在年鉴编纂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等。严格按照出版质量标准,把好出版质量关,做到版式设计规范协调,文字、表格、图片等方面规范标准,保证年鉴质量。其次,加强规范化保障制度建设。要实现年鉴编纂规范化,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监督保障等。通过编辑部组织规划编纂进度各项事宜。建立各项制度,制订完善政治学习制度、办公会议制度、年鉴学习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并抓好制度落实来推动各项工作,使年鉴工作有章可循。与责任编辑签订《总纂责任书》,为提高年鉴总纂质量、加快总纂进度提供制度保障。作为年鉴编辑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适应社会需要,除了强化和优化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外,还应主动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检查与监督,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借助外部力量,把年鉴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3.加强年鉴规范与创新并重,把两者作为城市年鉴发展的两翼
年鉴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还需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迎合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注重规范,不断创新。首先,正确处理提高年鉴质量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年鉴在编辑过程中,强调丰富年鉴内容,体现时代特色,捕捉时代亮点,增加信息含量,注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新变化、新经验。如果撰稿单位按照千篇一律的模式记载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很容易把年鉴写成各单位的工作总结。若稿件空话、套话较多,则会严重降低稿件的使用价值。因此,应严格规范标准,精简文字,确保质量,严防空话、套话,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准确完整。其次,正确处理年鉴的个性化与规范化的关系。规范化是继承,个性化是发展。年鉴的根本属性要求地方年鉴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也是年鉴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年鉴的规范化应该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在坚持有利于年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个性化与规范化之间的关系,坚持“批判地继承”,做到统筹兼顾。这样有利于促进年鉴编辑出版水平的普遍提高,有助于打造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做到共同发展、整体推进。
规范与创新是当前年鉴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不断总结和探索。我们相信,只要广大年鉴工作者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理清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就会推动年鉴事业不断前进,实现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1] 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
[2] 朱建新:《关于年鉴规范与创新问题的思考》,《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2期。.
[3] 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
[4] 杨隽:《略谈年鉴编纂规范化》,《年鉴信息与研究》2000年第2期。
[5] 胡新力:《也谈年鉴规范与创新》,《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4期。
[6] 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
[7] 孙关龙:《当前年鉴理论研究和编纂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