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对策篇

把调整结构纳入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布局中来[1]

一 河南可能是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的经济区域

(一)危机在由产业链的末端向上传导的过程中具有集聚和强化效应

危机看似眼花缭乱,其实原因异常简单,即都是由于一个经济体某些产品或产业的产能过度膨胀,超出了这个经济体乃至全球基础资源所能支撑的限度,因而经济内生的力量会强制性地遏制前述产业或产品的非理性暴涨,打断其盲目扩张的进程,迫使其放慢脚步甚至收缩乃至中断所引发的。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是房地产业的过度膨胀逐步推高了其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并最终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房价掉头向下引发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此次经济下行周期的源头实际上并非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是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房地产、汽车及出口导向的低端制造业的过度膨胀,引发了对能源原材料的巨额需求,超出了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原材料的供给能力,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推高了各种下游产品的成本,进而导致了全面的通货膨胀,从而超出了市场的总承受力,迫使各种产品的价格不得不掉头向下,通过逐级传导,最终酿成了经济全面下滑的危机。

在这一过程中,股票价格的暴涨是源自对实体经济赢利的乐观预期,而股票价格的暴涨又使很多人觉得鼓起了钱包,整个社会的虚拟财富一下子膨胀了,这又反过来刺激了需求,从而促使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膨胀。所以,金融泡沫只是危机的加速器,而不是危机的源头。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主要是间接影响,即美国乃至全球消费收缩导致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不足,殃及中国出口导向的低端加工业。实际上,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这些出口导向的低端制造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就已经由于各种成本的上升出现了生存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对此类产业的影响只是雪上加霜而已,它也不是此类产业危机的源头。

总之,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实体经济某些产品或产业产能过剩,从而超出了特定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可支配的资源所能支撑的限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产品或产业产能扩张的危机酝酿阶段,由于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大,资源类产业往往是最先和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当高涨的资源价格通过成本机制逐级向下游产品传递,造成成本普遍上升和价格普遍暴涨,最终需求环节不能承受时,产品价格掉头向下导致的需求萎缩就会逐级向上传递,并在传递的过程中逐级加强,因而会使处在产业链前端的资源类产业遭受的打击更大。道理很简单,资源类产业的产品直接或是间接地为几乎所有产品所使用,或者说资源类产品是几乎所有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当这些处在产业链末端的所有产品市场都收缩时,它们会从多个点上同时向资源类产品这一个或少数几个点上传递,从而使得原来分布在多点上的需求收缩向一点或向少数几个点上聚集,使该点上的需求收缩成倍放大。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当经济下行周期来临时,石油、铁矿砂、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各种资源性产品和产业收缩幅度更大的原因所在。

我们可以依据此规律来观察一个地区在此次经济下行周期中的受损性质和受损程度,并找到治理危机的恰当切入点。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的大多数支柱产业处在产业链的上端,从而属于资源类产业主导时,随着经济收缩的加剧,它遭受的打击会更大,经济下滑得也会更深。河南大致上就属于此类地区。

(二)河南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受冲击程度评估

河南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绝大多数是资源类产业。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选取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山东、广东及中部大体上与河南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的湖北,比较了各省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排在前10位的行业的情况,相关的数据足以支持这一判断(见表1)。

表1 河南、湖北、山东、广东工业增加值中比重排在前10位的行业情况

续表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工业增加值中排在前5位的行业依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其中除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之外,其他4个产业均是资源型的。如果算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35.33%。而同属中部地区的湖北排在前5位的支柱产业只有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两个产业是资源型的,其中电力还是以水电为主,属于可再生能源。实际上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只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过8.07%,即使算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及排在第8位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不过是25.06%。处于发达地区的山东排在前5位的产业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两个资源型产业,且分别是排在第4位和第5位的,加上排在第7位和第8位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资源型产业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不过22.50%。广东排在前5位的只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且核电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增加值占比不过6.02%,加上排在第6、7、8位的金属制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业,资源型产业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不过15.42%。

可见,河南省不管是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与中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省份相比,资源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情况都是相当突出的。

为了评估河南在此轮经济下滑周期中可能受损的程度,我们绘制出河南及相关省份2008年1月以来按月份排列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曲线图(图1),以及2007年以来按季度排列的GDP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图2)。

图1 2008年以来河南与相关省份的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对比(累计)

注:河南、湖北、河北数据为规模以上,全国数据为全部国有与规模以上。

图2 2007年以来河南与相关省份GDP季度增长率变化(累计)

从图1可以看到,截止到2008年10月份,河南和湖北的工业增加值基本上在高位平稳运行,这可能意味着这两个内陆省份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广东虽然一直在低位运行,但是相对平稳,这可能意味着外向度较高的广东较早地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冲击,处在暴风雨过后的低位调整阶段;河北、山西增长率起伏较大,尤其是8月份以后大幅下滑,这是因为这两个省的产业结构过分倾斜于钢铁、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因而受冲击虽然较广东滞后,但猛烈程度可能远大于广东;山东2008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处在下滑通道中,可能是因为山东经济外向产业的结构以食品等日常消费品为主,受国际市场冲击虽然较大,但较广东滞后。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我们的分析,以河南的产业结构特点,由末端产品市场萎缩所引发的经济下滑周期迟早要逐级传递上去,并在传递的过程中愈来愈集聚于少数资源型产业,导致这些产业主导的地区经济急剧下滑,甚至调整的程度会更深。但是,河南的工业增加值2008年初以来一直在高位运行,对此的解释只能是除了河南经济外向度低从而基本不受国际市场收缩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沿海地区这些末端产品的收缩传导到河南的资源型产业相对会比较滞后。事实上,河南的工业增加值9、10两月已开始明显下滑。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价格下降幅度小于产量削减和产品积压的幅度,因此一些产能实际收缩的情况没有从增加值增长率上反映出来。还有,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在支柱产业中排第二位,该产业受到冲击较小也可能阻滞了工业增加值的下滑速度。而资源型产业占比更大的山西和河北下半年以来的剧烈下降已经说明了资源型产业集中的地区经济受到冲击的严重程度。

可以预计,河南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很难避免经济下行周期所带来的较大冲击,更猛烈的冲击可能还没有到来,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局面。河南与湖北相比,湖北产业结构明显优于河南,因而其抵挡冲击的能力也高于河南。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在9、10两月河南开始明显走低时,湖北工业增长依然坚挺。这意味着,未来河南在中部地区竞争中可能会处在较为不利的地位。

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河南的GDP增长势头虽好于山西和河北,但不及湖北;2008以来,湖北的GDP一直处在上升通道中,而河南第二季度以后已经开始进入下降通道了。广东GDP增长率虽处在低位,但更平稳,山东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下滑明显。原因与前述工业增加值变动的原因基本相同。

在同等水平的经济规模和外部市场环境差不多的情况下,相对于湖北,河南明显处于劣势,这不能不说与河南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