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河南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途径

那么,河南应该通过何种路径来改变偏重型、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有效升级,既达到节能环保、转变发展方式的目的,又能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呢?笔者认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梯度转移,是河南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途径。

(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亚洲四小龙”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经验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均是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开始的。韩国、新加坡与我国的香港、台湾这些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经济起飞之前无一例外的都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资本与技术缺乏、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单凭自身的力量无法摆脱经济发展的“贫困陷阱”,只有借助外力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所能依靠的外部力量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而首先被转移的肯定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不可能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甚至知识密集产业。从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来看,“亚洲四小龙”这些新兴区域在发展初期无一例外地都拥有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在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领域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所以,“亚洲四小龙”等东亚新兴经济体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时期实现“赶超战略”的拉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同样也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的,而且至今仍没有摆脱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结构,但这并不妨碍其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积累了资本、积累了技术、积累了企业家队伍和管理人才,具备了进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条件,正在向附加值高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升级。所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共同经验,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将其看做附加值低的低端产业,忽视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金融危机为河南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带来了良好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失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条件,而本次金融危机加剧了这一进程。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东部发达地区的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企业必须提高工资水平才能招到工人。但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产品就不再有竞争力,企业也就无法生存。所以,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说,工资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可能太大,其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必然下降,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整体推进,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这样人口众多的中部省份的工业化正在逐步向纵深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使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大量非农就业机会,虽然工资水平与东部地区比可能有一定差距,但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较低,劳动者在本地工作还可以节省一大笔交通费用,所以即使在工资水平比东部地区稍低的情况下,农民工在本省务工的实际收入也可能比到东部更高。而且,对于原来到东部务工的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到东部务工是由于以前本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东部地区吸引他们的是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而不是东部地区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与较好的生活条件,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能力甚至根本没有打算在东部安家落户。因此,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本地产生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倾向于在本地工作,而不愿意继续到东部去了。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东部地区的“民工荒”会从“偶然现象”演变为一种“常态”,这意味着东部已经不具备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条件,其向低成本劳动力供给仍然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出口萎缩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没有发展前景了,实际上恰恰相反,服装、鞋帽、食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多用于满足人们生活的直接需要,此类需求的弹性很小,市场是相对稳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现在不会消失,将来也不可能消失,变化的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地。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只是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继续生存的压力,促使其尽快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的区域转移。

(三)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助于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加快河南经济发展的速度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收缩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回流,而且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本地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河南仍会有大量的、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上有着非常大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努力抓住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区域产业分工与转移机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必将有一个大发展。

从要素禀赋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全国的经济体系当中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仍属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不足的省份。河南人均资本存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沿海省市的人均资本存量分别是河南的6.5、3.7、3.4、2.6、2.2倍[4]。因此,河南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并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能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不是谁想发展就能发展、想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它需要很多条件。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不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大量的投资,同时也多是劳动节约的产业,吸纳就业较少,这与河南的要素禀赋是不相适应的。

所以,从要素禀赋来看,河南整体上尚不具备进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条件。相反,如果河南借鉴“亚洲四小龙”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经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扎扎实实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倘若能够用1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过去30年所走过的路,达到其目前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就是非常大的成功。以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也是河南积累资本、积累技术、积累人才的阶段,过了这一阶段以后自然地也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转型与升级。

(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

什么是产业结构升级?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应该是针对该地区现有产业结构而言的,只要发展的产业比现有产业进步了,就应该叫产业结构升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发展高技术产业才叫产业升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不是产业升级!中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与要素禀赋有着巨大的差异,各地的比较优势不同,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关键问题也有很大差别,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也应该有不同的理解,衡量标准与具体做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偏重型、资源型产业在河南工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河南工业增加值中居前6位的行业当中,除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外,其余均是资源型产业,如表1所示。

表1 2008年河南工业增加值中排在前6位的行业及其比重

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河南的三次产业结构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会带来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大,使农业与资源型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意味着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了,通过技术改造其效率可以更高,但受可采资源的限制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随着经济总量的提高其比重相对下降;农业的情况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自身发展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通过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帮助更多的人口提高收入与生活水平,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目的。因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大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但可以帮助河南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还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资源型产业主导转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导,从资源依赖转向劳动力依赖,对于河南来说就应该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升级。

而且,对于河南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大多是耗电多、耗能多、污染严重的行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靠劳动力,耗能少,排放也少,所以要从资源依赖转到劳动力依赖对河南来说就应该转变发展方式。

(五)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劳动力,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

从科学发展的意义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提高生活水平首先要靠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河南来说,仍有48.8%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只有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将其吸纳到工业化进程中去,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

从将更多农村劳动力吸纳到工业化进程的角度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既高于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更远远高于资源型产业。比如一个发电厂、一个化工厂,投资与产值达到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一般也只能有几十个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也大多如此。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如服装、鞋帽,投资1000万元就可以解决上百人的就业问题,而电子厂一个车间里就有几百名工人。资源型项目可能使企业的利润比较高,上缴的利税也比较多,但是并不能给老百姓带来较多的实惠,相反可能由于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影响周围群众的生活环境乃至身体健康。相反,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附加值和企业利润不高,但能够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切实有效地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与提高生活水平。

所以,鉴于河南农村劳动力较多的现状,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将更多农村人口吸纳到工业化进程中去,能够较好地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

(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

扩大内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内需在哪里?应该说,最大的内需在农村,因为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人口来说,应该买的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都已经买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而要释放农村的消费需求,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为农民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水平。毫无疑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8年底全省劳动力总量达5835万,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847万。如果通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使河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的1/2实现非农就业,就是1424万人,加上他们所供养的人口至少有2000万人。而随着2000万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转变,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不仅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河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综上所述,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但符合河南的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有助于河南摆脱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解决广大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问题、扩大内需。所以,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应该是当前河南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实而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