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

卓新平

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成功召开,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中国宗教学会与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于2011年10月20~22日在山东泰安市联合举办了“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旨在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在中国宗教学研究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学术的敏锐、思想的睿智来为中华文化全面发展、积极走向世界这一宏伟事业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努力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中华文化并推动中华文化以其伟姿自立于人类文化之林而作出学术界的新贡献。

会议选择在泰安市召开,正是为了体现和突出有“五岳之尊”之称的泰山在中华文化历史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泰山以其厚重和博大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雄壮气势。因此,以泰山高瞻远瞩之视域来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望宗教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意义与作用,有其历史反思和全局纵览的独特性及不可取代性。

这次会议定位为国内从事宗教、文化、思想研究的学者座谈,强调其学术思考的科学性、独立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并且突出人文学术探究与公共关怀的有机结合,以学术研究来服务、推动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以积极主动之态参与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本次座谈会虽为小型座谈会,却得到国内学者的积极响应和海内外媒体的密切关注。与会代表有当今中国学界的著名学者和在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贤达,以及一批有思想深度和开拓精神的年轻学人。希望大家在此不拘一格、敞开思想、讨论热烈、见解深刻、新意迭出、多有共鸣。其讨论内容和涉及领域将是对中国思想文化意义独特的巡礼,对宗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如何定位的深刻反思。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论述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角度,与会学者将讨论“马克思有关从宗教批判转向社会批判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等问题;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宗教发展演变的梳理上,不少学者将阐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礼与俗——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宗教宽容”“宗教性的中华文化”“中国穆斯林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见解;从政教关系、社教关系的比较分析上,则有学者会论及“中国当代政教关系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及制约”“比较历史学视野下的政教关系”“宗教宽容与神道设教”“社会复苏的宗教问题”“宗教救度团体的本土运动与全球扩展”等话题;而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分析则会集中在对儒教的认知上,这类见解将反映在“儒教的特性、作用和重建”“儒学、儒教和儒家文化复兴”“儒学与儒教的相关问题思考”“明清时期儒学民间化、宗教化转向及其现代启示”“希伯来先知与儒教圣人之比较”等发言上;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宗教生态的研究则体现在“中国民间信仰的现代价值”“泰山信仰与东岳神考”“中和与宗教生态”等问题的探究上;此外,关于精神修炼和建设精神家园的相关思考还包括“信仰共同体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从列子的修炼四阶段说看宗教共同体的道路”等论述;而从宗教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及宗教学体系的发展演变之视野来加以学理性系统探究的议题则还有“侯外庐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从宗教类型学到过程研究”等相关阐发。围绕“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与会学者一定能展开深入讨论和坦诚交流。

这一讨论的问题意识,集中在对以下方面的思考,即中国宗教的悠久存在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宗教性,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和作用,“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宗教的评价和态度,值得思考的历史经验教训和今天对之应有的重新审视和拨乱反正,中国传统文化之宗教维度的体现及其融入当代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积极动力的可能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因素的积极发挥对今天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及其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考量等。

与会代表在自由研讨、学术民主、话语平等的良好氛围中既坚持和而不同,亦努力争取求同存异,由此而在一些重要方面达成了相对共识。基于这一前提,与会学者还会自愿参加在此举办的《泰山共识》宣读活动。

提出《泰山共识》,目的在于通过反思中国文化传统及其宗教关联而力求对以往的见解补偏救弊,为当今中华文化的发展、弘扬保驾护航,以革新、创新的思想来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知、自觉、自强和自信。大致而言,这一共识涵括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大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有一些缺陷,却仍保留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气质和典型特征,体现出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的优长。中国人理应为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多年的传承骄傲、自豪。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理性、辩证地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爱惜、呵护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体现出破旧除垢、大胆革新的时代进步精神,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及弘扬方面亦有不足,故而需要我们在今天予以重新反思和重新认识,这样才能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真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其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维度之重新认识。大家承认,儒、释、道曾以宗教形式或相应的宗教精神实质性地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其宗教性仍得以保留和延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与宗教无缘。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比重,甚至起着核心作用;离开了儒、释、道三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则会变得空洞。可以说,儒、释、道与民间信仰一起构成了中国宗教的基本谱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在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中亦得到了广泛吸纳。这些宗教共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宗教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尤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有着不凡影响。所以,决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参与及宗教维度,而必须全面、系统、透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使其宗教文化内容得到积极的弘扬。

其三,对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体现的重新思考。大家表示,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体制和框架结构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因此,让宗教在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中发挥核心作用或主要作用已不可能。宗教自身亦必须改革、创新,去除糟粕、发扬精华,以适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不过,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优秀传统的继承、外来进步因素的吸纳。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唱好“主旋律”的前提下,宗教在当今中国仍可积极参与社会和谐、多元文化共在的“大合唱”。在我们这种和谐大合唱中,一定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但同时也要有其他“和弦”“和声”;而我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离不开宗教的积极参与。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宗教无论是作为文化软实力,还是作为社会力量,都有着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共和谐,弘扬宗教思想文化的积极因素,使之得以有机融入当今中国和谐大家庭,成为我们自己的基本社会力量和文化软实力。这一认知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战略,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商讨和交流,与会学者能够达成相关共识,而且应该将这些共识与社会共享,以促进中国当今社会对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和发展诸关系的正确理解。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我们“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则不能忽视宗教信众,不能放弃宗教文化,不能忘掉宗教在“以德治国”中的积极意义。这次座谈会还引起了相关媒体的关注,其对会议内容及进程将会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