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复斋论稿:李兴武文集
- 李兴武
- 10772字
- 2020-12-10 18:44:06
自序
当我被允准出版自己文集的时候,心里有激动,有感激,亦有对逝去年代的不尽回忆。特别是在整理那些尘封已久的文章的时候,有些记忆就更刻骨铭心,这里有文章写完后的轻松,有发表时的喜悦,也有被别人夸赞时的得意。与此同时,也有写作的劳累,有文章发表后的嫉妒、纷争,有一些很无聊而又很无奈的事情。现在这些都已成为历史了,留下的只是白纸黑字,当把这些零散的白纸黑字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似乎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它们将重新向人发出声音,至于这声音能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是褒奖还是贬斥,是有用还是没用,就是接受者的事情了。
一
我自1980年初调入辽宁社会科学院,先后从事东北现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和美学研究。研究东北现代文学大约有三年的时间,另有一年的时间搞《鲁迅大辞典·人名分册》,研究中国近代文学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全是研究美学了。所以我主要的成就还是在美学研究上。
而美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则是撰写并出版了《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以下简称《评述》)一书。当时正是介绍当代西方美学的热潮期,但对当代西方美学的整体把握,包括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流派与流派之间的关系如何,流派内部的发展状况怎样,可以说都不甚了了。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苦读,基本上搞清了这些问题,并得到出版社的认可和支持,开始写作这部著作。原拟写15个流派,但由于种种原因,责任编辑怕国家禁止出版介绍西方思想的书籍,决定提前出版,结果只写出了10个流派,并且也没来得及进行全国征订,只印了1200册。尽管如此,此书出版后反响是强烈的。责任编辑王大路为本书写的序言,以“采百家之花 酿自家之蜜”为题,在《出版工作》上发表后,《新华文摘》以“《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编后谈”为题加以转载。该文指出:“纵观全书,我认为它是一部成功的评述,这表现在它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当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宏观驾驭把握、纵横分析评述,而且在当代西方美学分类和研究思想、研究方法上都提供了较好的范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是理论界、学术界、出版界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继此之后,山东大学教授周来祥、陈炎发文《当代西方美学的内在张力》在《中国图书评论》上,认为拙著能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要从被述对象的时代、民族和社会出发,设身处地的考察问题,从而对其研究成果有一种准确的、客观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和认识;所谓‘出乎其外’,就是要从评述者自身的立场、观点和理论素养出发,高屋建瓴地研究问题,从而对其评价对象做出历史的、具体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批判……而《评述》之所以值得人们关注,就在于作者通过辛勤的阅读和缜密的思考而努力接近这一原则,使之成为广大美学爱好者涉猎当代美学著作的桥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近几年来评介跟不上翻译的缺陷”。辽宁大学教授杨恩寰撰文《当代西方美学一次成功的疏理与审辨》发表在《社会科学辑刊》上,文章说:“当代西方美学观点复杂,派别林立,对立、冲突、交错、重叠、渗透,纵横交织,互相纠缠,要想从中理出头绪,分清脉络,讲明关系,进而评论得失,决定弃取,谈何容易。而《评述》却适时地做了这项艰巨的工作,并且做得很好。”还说:“诸如此类的细部考察,微观探索,在《评述》中比比皆是,或辨析,或厘定,或探源,或追索演变,或寻求中介,一一钩沉,使各家各派的美学观点更加明确而彰显,给人极深的印象;且考察翔实,分析入理,常有精彩之论,令人不时击节。”四川大学教授王世德撰文《以马克思主义评述当代美学思潮》发表在《文艺学习》上,文章说:“这部书的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述复杂纷纭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科学地评论其利弊得失、良莠真伪,指导读者正确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说:“这部著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又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道路,使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进而把当代西方美学的先进成果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中,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做出了理论尝试。”辽宁大学教授高楠(高凯征)撰文《厚积薄发 迷处取真》,收在辽宁人民出版社《书茵寻芳》一书中,文章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评述》明确地否定了在国内美学界影响较大的把当代西方美学分为科学美学与分析美学两大潮流的看法……提出了当代西方美学应划分为人本主义美学和符号学美学两大潮流的观点。尽管《评述》的这种分法还有商榷的余地,但这是一种宏观的变动,甚至是一种研究视角的变化,这一变化便使在他人眼里隐而未显的内容在《评述》中被发掘出新的价值,而这就是一种突破。”
此外,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撰文《美与审美理论的解读》,发表在《辽宁日报》上;德恒撰文《对当代西方美学生命轨迹的探试》,发表在《辽宁大学学报》上,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拙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著作获北方十五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辽宁省第三届(1986~1989年)社会科学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专著类二等奖。
二
在我对《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不是完璧,且未在全国公开征订深表遗憾的时候,接到了吉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枫、辽宁人民出版社编审任天舒的邀请,让我撰写《西方审美观源流》(以下简称《源流》)第四编“20世纪审美观”。我很高兴地承担了这一任务,在《评述》所写的10个流派的基础上,又写了沃林格、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美学,贝尔、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卡西尔、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考夫卡、安海姆的完形心理学的美学,以及别人助写的布洛距离说美学。这样,在我的心中,我所要写的当代西方美学才变得完整了,成了一块完璧。此书出版后也获得好评,田志伟在《社会科学辑刊》、尹文博在《长白论丛》、杨恩寰在《中国图书评论》、文浩在《社会科学战线》、欧阳旭在《光明日报》、蒲园在上海《读者导报》上发文予以评论。其中对本人撰写的第四编评论尤佳,田志伟认为该书第四编“虽然只有两章,从内容的含量看,这编当代西方美学审美观史部分,绝不亚于在此前的全部西方美学审美观史”,“由此编即可窥见该书内容的丰富翔实,作者治学的严谨扎实,及该书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尹文博在文章中说:“一般来说,沃林格、康丁斯基、贝尔、弗莱、瑞恰兹、列维-斯特劳斯和巴特等人,是以往美学通史很少列入的美学家,《源流》对这些人物的审美理论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样,该书便具有了‘全’、‘精’、‘新’三方面鲜明的特色。”杨恩寰在文中认为:“康德之后,经席勒、叔本华、尼采的中介,及于现当代,审美理论呈现为多元演变的趋势,论及审美机制的如精神分析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论及审美对象建构的如现象学美学,论及审美创造的如符号学美学,论及审美类型的如尼采、沃林格,论及审美态度的如叔本华、布洛,论及审美功利的如桑塔耶那等。《源流》除对康德的成就估计不足之外,其余大都做了较有分量的论述。”该书获第八届北方十五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1992年辽宁省优秀图书奖。
除了对当代西方美学的研究,我对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也出版了专著,这就是我的处女作《蔡仪美学思想研究》。该书是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研究丛书”之一。这套书出版之后,杨恩寰在《辽宁日报》、周兴华在《中国图书评论》、尹权宇也在《中国图书评论》上载文评论。《辽宁日报》还为此书的出版发了书讯,文章说:“作者李兴武同志从我国现当代美学史的角度,公道地肯定了蔡仪先生的贡献,又在当代几派美学思想的争论中,权衡比较,指出了蔡仪先生美学思想的局限和不足。同时,对美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诸如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感、美的观念以及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美学诸范畴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尹权宇的文章说:“《蔡仪美学思想研究》的作者,既没有对蔡先生的美学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也没有迎合蔡先生本人的意志,廉价捧场,简单同情。而是从蔡先生本人的学说思想体系的发展实际出发,进行辨析剥离,力求做出切中肯棨评价。”“作者一方面揭示了蔡先生美学体系本身客观存在着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又公正地肯定了蔡先生美学思想的历史贡献。这既是一种科学眼光,理论眼光,也是一种处理学术问题的技巧。这种原则和办法,在学派林立、冲突纷呈的环境中,解决学术争端,尤有提倡的必要。”该书获第二届北方十五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1984~1987年辽宁省优秀图书奖。
此外,我的美学著作就是《丑陋论》了,其副题为“美学问题的逆向探索”。这部著作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负面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丛书出版后,哲夫在《长江日报》、高帆在《湖南日报》、赵朝在《解放日报》、步言在《社会科学辑刊》、云东辉在《辽宁日报》、李连科在《中华读书报》、钊朝在《求索》、李建华在《社会科学报》、高帆在《哲学动态》撰文加以评论。其中云东辉的文章《美学:铸造健全的人格》,是专评《丑陋论》的,她指出:“这部著作他在综合他过去的研究成果,精心地编制出了一个新的美学体系,包罗了美学全部的主要问题,对每个问题的见解又是发前人或他人所未发,体现了他在美学道路上艰辛探索的足迹。”然后她分论了这部著作在美的本质、社会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认为这部著作,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实现了实践派美学和主观派美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西方美学的融合,提出了美的本质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存在的论题,并划分出潜在的美与实现的美两个层次,认为潜在的美是人的创造物,而实现的美则是人的审美意象。在社会美的问题上,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探讨了社会的丑恶现象,提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艺术美的问题上,着重探讨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本质,认为这是丑艺术,并探讨了它与西方传统艺术以及东方艺术的异同。在自然美的问题上,认为自然美不是潜在的美,所以它的美或丑主要取决于观赏者的主观因素和心理习惯。最后该文说:“一部学术著作能有一两点创新已属难能可贵,这部著作通篇都闪烁着独创性的火花,是美学园地中的一块瑰宝,并将具有永久性的价值。”该书获第十届北方十五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1994年辽宁省优秀图书奖。
三
除了上述四部美学著作之外,我还撰著了一些非美学著作,或虽为美学著作但是合著,我的承担量又不是很大的著作。有《青年审美手册》《东北现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世界名人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心态困惑的魔圈》《社会转型与人格再造》《野蛮人文明人和他们的孩子》《夜生活纵横谈》《思想道德研究》《辽宁省反腐倡廉成果写真》《追求崇高》《课外知识》《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中国乒乓精神》《中国百年美学分例研究》《九垓集》等,放在一起共20部,我自己撰写的字数大约160万字。而我撰写的文章虽然有200篇之多,但总字数也就70万字左右。我的这部文集主要是从这200篇70万字的文章中挑选出来的。
文集按内容分可分三篇。第一篇为“美学研究篇”,共收入11篇文章。其中,《美的本质:合乎人的本性的存在》《当代西方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组探讨美的本质的文章。第一篇文章对当时流行的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论题提出了质疑。正面阐述美的本质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存在,既指出了这个论题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异同,又指出了这个论题在社会美、艺术美与自然美中适用的恰切性。第二篇文章认为人的实践创造的美是潜在的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所解决的问题,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是实现的美,是当代西方美学所共同的主张;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美论,从而实现客观派美论与主观派美论的合一。这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1992年第11期转载。
《老子的否定的美论》《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道儒佛与真善美》《蔡仪的美学思想》,是研究中国美学史的。《老子的否定的美论》,副题是“兼与柏拉图、黑格尔、胡塞尔美学思想比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这种比较阐发是为了深化研究老子的美学思想。此文发表后,老子研究专家、吉林大学副校长、诗人、我的老师张松如(笔名公木)先生曾来函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是有独到见解的一篇论文。‘否定的美论’,这是符合老子的思想实质的。”“‘朴论’即老子的‘美论’,这个见解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深刻的。关于老子‘朴论’的提出与发挥,很有创造性。”“你说:‘在庄子后学那里实现了道论、朴论、美论的统一,结束了老子将道论、朴论与美论相割裂的情况’,这是极有创见的,相当深刻的见解。”“还有你把老子的美学思想与柏拉图、黑格尔、胡塞尔相比较,也是很有意义的,别开生面的。这是你曾对西方美学思潮进行过认真钻研的结果。这样做,路子是对的,对读者有启发的。”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1991年第3期转载。《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是研究佛教美学的一篇文章。西方把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比作哥白尼发现太阳系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他对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心理结构的发现,荣格对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的三部结构的发现,在佛学唯识论中都可以找到渊源。佛学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相当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末那识则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荣格的个人无意识,而其意识则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意识相接近。这样的比较研究,会使他们各自的美学思想相得益彰。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宗教》1997年第5期转载。《道儒佛与真善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把握,认为道家主真、儒家主善、佛家主美,这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真、善、美支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99年第12期转载。《蔡仪的美学思想》,是对现代中国美学的研究,不仅研究了蔡仪先生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中国现当代的美学有总体把握,并在暗中阐述了我自己的美学体系。
《哲学与美学关系之历史嬗变》《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出版者前言》《当代西方美学概观》,则是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了。《哲学与美学关系之历史嬗变》,对西方美学史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点进行研究,认为在18世纪鲍姆嘉通创立美学之前,美学是哲学的附庸;在这之后到19世纪中叶,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与逻辑学、伦理学呈三足鼎立之势;19世纪中叶,即进入当代以后,哲学大都是艺术本体论,美学就成了哲学的主人。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1997年第9期转载,并获辽宁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类二等奖。《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出版者前言》,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作者创造的文学作品只是文本,是读者接受的材料,只有在读者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才是真正完成的文学作品。这种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创作的观点,在后来的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是被广泛接受的。《当代西方美学概观》是《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的绪论,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把当代西方美学分为人本主义美学和符号学美学两大潮流:人本主义美学包括以人的生命为本体的美学,如直觉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以人的形式功能为本体的美学,如表现主义美学、抽象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以人的存在为本体的美学,如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接受美学;以人的经验为本体的美学,如自然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则包括,以逻辑符号为中心的美学,如维特根斯坦的分析美学;以情感符号为中心的美学,如卡西尔、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以结构符号为中心的美学,如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学。这样的划分受到很多学者的高度评价,除前引的王大路、王世德、杨恩寰、高凯征文之外,如陈山即在文中说:“作者对于错综复杂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具有一种理论的穿透力,它首先表现在总体把握的理论的能力上。在全书的绪论中,作者高屋建瓴地给我们勾勒出当代西方美学的整体面貌,并绘画出当代西方美学思潮纵向发展与美学思潮横向建构的流程图,这就为以后具体考察各美学流派提供了巨大的坐标系。”
余下的两篇文章:《流行文化中的美学问题》,是辽宁省社科规划的重点课题。该文对流行文化给予肯定和支持,但又指出它应受更高的美学原则的制约,克服它的媚俗等方面的弱点;《中国美学研究的省思》,是我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认识,以及我撰著的著作在这大框架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
文集的第二篇为“文学史论篇”,共收录22篇文章。这部分所收的文章,有9篇属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有12篇属当代文学研究,只有1篇属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其中之一是《九一八事变与东北作家群》,此文阐释了东北作家群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所包括的作家,以及作品的风格和影响。这是新时期以来最早研究这一课题的文章。其余的主要是对三位作家的研究:马加、李满红、端木蕻良。马加是德高望重的辽宁省作协和文联的老领导,但对他的创作进行全面研究的,我的《论马加的创作》可能是第一篇。此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文学》转载,后又收入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李满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流亡学生、诗人,他的长诗《向敬爱的祖国》我读后颇为感动,所以写了《早殒的诗星——李满红》《爱的大纛憎的丰碑》二文加以介绍和评论。端木蕻良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主要作家,我曾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文学研究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端木蕻良卷》的编写任务,为搜集他的研究资料曾走遍大江南北、祖国各地,所以才写出了《端木蕻良传略》《端木蕻良年谱》《端木蕻良创作道路初探》《端木蕻良创作的艺术风格》、《论〈科尔沁旗草原〉》等文章。可惜由于经费问题,此书当时没有出版,只在《东北现代文学史料》上发表了,现在得以重新面世,我很有点兴奋和感动。《端木蕻良传略》曾被《满族文学》《满族文学家艺术家传略》重发。《端木蕻良创作的艺术风格》,首发《东北现代文学史料》,后被收入《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后被北方文艺社《大地诗篇》收录,后又被春风文艺社《辽宁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系列丛书·理论评论卷》收录。《论〈科尔沁旗草原〉》,首发《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增刊第2期,《满族研究》2001年第1期又刊,后又被北京文津社《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收录。当代文学研究,是为了响应当时文学所领导的号召写成的,他提倡关注当代文学,让文学所的所有人无论搞什么专业都要写研究当代文学的文章。这部分文章就是那时写成的,其目的仅在于“在辽宁文艺界要有文学所的声音,要有文学所的影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创作方法》,初发《理论与实践》,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转载;《这样的人物值得同情吗?》,初发《鸭绿江》,后被北京《作品与争鸣》转载;《略谈〈北国风云录〉的人物塑造》,初发《文学评论稿》,后由上海《文学报》转载。近代文学研究,主要是指《中国近代文学的思想倾向及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这是我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成果。该文是我当时所掌握的中国近代文学概观,是全面论述中国近代文学的一篇文章,其实也是我准备写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纲目,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文学》转载。
文集的第三篇为“图书评论篇”,共收文章36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共25篇,均在《中国图书评论》上发表。我于1987年《中国图书评论》创刊时,就被邀为特约编审,同时兼任中国图书奖特约评审专家。除中间的一段时间离开外,一直持续到2001年。这是一个对全国出版界的消息十分灵通的地方,出版界有什么好书,或影响较大的书,又没有评论文章,主编就让我写,所以很多文章都是急就章。但也有一些文章是我在读书之余,有感而发的,这类文章就会写得认真些。在诸多的文章中,有两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其中一篇是《中国人读书生活二十年的回顾与思考》,是我和另两个人合作写的,被《新华文摘》1999年第8期转载。《扬起二月烟尘般的思索》,获全国8家报刊举办的书评征文奖。《老庄美学思想面面观》《永不休止地求索》,被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生价值的创造》收录。
第二部分,共收入5篇文章。这5篇文章是在《中国图书评论》之外的报刊上发表的,其中《秉笔直书不为圣贤讳》,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徜徉于心海与艺海之间》,初发《辽宁日报》,后被辽宁人民出版社《书茵寻芳》和《辽版图书评论集》收录。
第三部分,共收6篇文章。这是我为别人或自己的书写的序言。这些文章我写得较随意,可谓随心所欲,畅抒己见,所以也较为满意和得意。其笔法较学术论文灵活,也就多了几分灵气,在随意挥洒中也能谈出一些有价值的道理。从这几篇文章中,可以窥见我文风的另一面。
五
以上的文字既写了我的科研状况,也写了这部文集的状况。实在说,对这些零散的文章,我没想过出文集,倒想过若干年它们就将变为历史的尘埃,泯化在空气中。是我的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给了它们长久存在的机会,至于将来是否有人翻动,是否还有社会价值,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要在这里感谢我的单位,更应该感谢单位的领导鲍振东院长、孙洪敏副院长、曹晓峰副院长。因为院里出学者文库的事,由于我偏居大连,没有接到通知,直到八九个月以后的2012年3月19日,别人都交稿了,我才听到这个消息。我找到孙副院长,她当即与鲍院长及曹副院长沟通,允准我尽快把书稿准备好,与大家一齐出书。孙副院长是我的老所长,在我申报政府特殊津贴的时候,申报了四五年才获准通过,她就等了我四五年,我上不去她就不报,这就是她的品格、风格和人格。她是值得我佩服和尊敬的,也是我应该感谢的。
我感谢这三位院长,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们把社会科学院治理得好。我在职的时候,社会科学院穷得很,很长时间人均只有二三百元办公费,除了买笔墨纸张的钱,已所剩无几,哪里还谈得到出什么“学者文库”。那时只有“学者文哭”,即写出著作的学者由于出版难,只好抱着自己的“文哭”。我退休不到10年的工夫,社会科学院有了新天地,我们退休的人也共享阳光,共沾雨露,感到很是滋润。
由此,我想到在社会科学院过穷日子的时候,我的那些出版界的朋友对我的帮助。尤其值得提及的是王大路、赵炬、任天舒。是王大路邀请我从1987年起就做《中国图书评论》的特约编审、中国图书奖的特约评审专家,除中间他在美登高做老总的几年,一直延续到2001年。也就是我在《中国图书评论》的工作期间,结识了赵炬、任天舒、王建忠、丁炳麟诸人,在他们离开图书评论后也都是我的朋友。这些年我的著作都是他们出的,王大路为我出了《蔡仪美学思想研究》《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社会转型与人格再造》;任天舒为我出了《西方审美观源流》的第四编“二十世纪审美观”部分;赵炬为我出了《丑陋论》,邀我执行主编《课外知识》等。当时社会科学院很多人为了评职称得买书号自费出版专著,我却没在这上面花过一分钱,所有的书都有稿费。并且结合他们的业务范围,我的差旅费都由他们报销,出差可以住高级宾馆,出门可打车,如需要还可以坐飞机。这在社会科学院都是难以做到的。可惜,大路英年早逝了,他是被工作累死的,他当时除了是《中国图书评论》和线装书局的主编,还主持编辑《中华大典》的工作,如果假以时日,他会成为现在出版界的王云五。可惜他走了8年了,我对他表示深深的怀念。对任天舒、赵炬等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我的文集的出版,我感谢社会科学院,感谢在事业上帮助过我的朋友。但是,在思绪纷飞之际,我的脑际也闪过几缕遗憾。即我现在出版的文章汇集,既然叫文集,我的主要著作都没有收罗进去。假如把《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与《西方审美观源流》第四编“二十世纪审美观”部分合起来,恰好是一集50万字的著作。把《蔡仪美学思想研究》与《丑陋论》合起来,是一部40多万字的著作。余下的六七十万字,挑挑拣拣再出一集,是不成问题的吧。但这些都是以著作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不重出也罢。但以下的三个遗憾还是要说一说的。
首先是《课外知识》,乍一听好像是不起眼的课外读物,其实不是的。这部著作,是由北大季羡林先生任主编,我是执行主编,邀集了省内社会科学各学科有实力的专家撰写的社会科学辞典。全书包罗了26个学科,有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艺术、语言学、文字学、新闻学、体育、宗教、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考古学、世界史、中国史、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共计5120个词条、150万字。该书出版1万册,很快售罄。我建议责任编辑、当时辽宁人民社的副总编辑赵炬,改书名为“社会科学小辞典”或“社会科学小百科”,经修订后再版。但他没来得及做,就调到上海去了。这是遗憾的。
其次是我有一组建筑美学的文章,共计19篇,发表在《城建地产》2005~2006年每个月的刊物上。因这次文集的字数超编,只好割爱。其题目分别为《帕特农神庙与古希腊建筑》《潘泰翁神庙和罗马古建筑》《索菲亚大教堂与拜占庭建筑》《巴黎圣母院与哥特式建筑》《佛罗伦萨大教堂与文艺复兴建筑》《圣卡罗大教堂与巴洛克建筑》《维尔茨堡寝宫内部装饰与洛可可建筑风格》《古典复兴主义及其建筑范例》《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巴特罗公寓与新艺术运动建筑》《莱特与有机建筑》《现代建筑三巨头与国际风格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个特点》《岩石清真寺与伊斯兰建筑》《塔世界与古印度建筑》《泰国大皇宫与泰国古建筑》《大金塔与缅甸建筑》《景福宫与朝鲜建筑》《日本建筑:中国体系衍生出来的日本民族风格》。我的其他被割舍掉的文章尚有100余篇,加在一起大概也有30余万字,所有这些在不远的将来可能都要随风散落了。
最后是一组评论我作品的文章,这是可以附在文集之后的,也因字数超编,只好割爱。这些文章是王大路《采百家之花 酿自家之蜜》,陈山《美与审美理论的解读》,周来祥、陈炎《当代西方美学的内在张力》,杨恩寰《当代西方美学一次成功的疏理与审辨》,王世德《以马克思主义评述当代西方美学思潮》,德恒《对当代西方美学生命轨迹的探试》,高楠《厚积薄发 迷处取真》,以上是对《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的专评。云东辉《美学:铸造健全的人格》是评论《丑陋论》的。田志伟《我心目中的另一个李兴武》是评论旅游诗集《九垓集》的。这些人里有的是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们对我的评论和抬爱,我表示感谢!对其文章未能在文集中出现,表示歉意。
由我的遗憾,人们会觉得我出一本文集尚不满足,有些得寸进尺。其实与得寸进尺同意的褒义成语则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的遗憾、不满足,说明为我出文集,又使我科研的兴趣死灰复燃了,我当以我的余年再做一些事情,并期盼、努力使我的愿望能够实现。听人说,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全十美,了无遗憾,十分满足,上帝就会把他接走,因为他活着已无事可做了。我不满足,觉得自己还应该做事,来弥补、弥合自己的遗憾,上帝就会假我以时日。我期盼自己能长寿,把这一生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做完,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在死的时候能觉得自己一生没有白活,那就足够了!
2012年4月15日草就
2012年6月20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