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年谱[1]

1912年(1岁)

9月25日,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鹭树村一个曹性大地主家庭里。学名曹京平,乳名兰柱。

曾祖曹泰是清末官吏,占地2000多垧,是当地独占土地的领主。他广积财源,生活很奢侈。仅金银玉器、珍迹古玩,就摆了厢房的三间厅屋。至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贵族化了的。

曾祖的产业一直传了三代,到他父亲的后期,家业才衰败下来。

祖父仍然过着曾祖的生活,但由于没有中举,一生很忧郁,死得很早。

父亲原来想做一个武官。后来看武官做不成,“就大胆地荒唐起来”。曾因纳妾不成,“到上海、苏州、扬州去胡闹”。并因此而接触到新思想,经常读上海的《申报》和《泰晤士报》,同情太平天国,崇拜孙中山,居然改邪归正,浪子回头。他把这些新书报带回老家来,对于端木蕻良从小就能接触到新思想是有重要作用的。

端木的母亲姓黄,是他家佃户的女儿,被他父亲强娶过来。在她之前,父亲已经娶了一个家里极有权势的王姓小姐。因为她是“妾”,又因为她出身寒微,在家庭中很受白眼和轻视,每天都要“做着奴婢以下的微笑和工作”,一生是很凄凉的。

而母亲的家世比身世更为不幸。端木的外祖父家原是中等佃户,后来两次遭到土匪的抢劫,逐步走入绝境。外祖曾被土匪放到烧红的铁锅上烤,外祖母被活活气死,不久外祖父也死去了。大舅对曹家怀有敌意,但又无可奈何,后来做了大神。二舅经常靠他家的接济维生。三舅不务正业,后来进了平民习艺所,死在狱中。四舅在他父亲那里做了多年跟班,后来忍受不住他父亲的责骂,跑走了不知下落。五舅是个木匠,还可以勉强糊口。

端木的大表哥“大祥”,起初是他大哥、二哥的“玩伴”,后来做了他家的厨子。他教给端木许多新事物,比如放风筝、踢毽子、抖空中、做宝剑、拉弓、打绳锁等。(端木《科尔沁前史》)

端木在父亲和母亲两个家族的斗争中,始终寄同情于母亲的一方。正如他后来所说:“我的美丽而纯良的母亲的被掠夺的身世——一个大县城里的第一个大地主的金花少爷用怎样残苛的方法掠夺一个佃农的女儿,这种流动在血液里的先天的憎、爱是不容易在我的彻骨的忧郁里脱落下去吧!而父亲的这一族,搜索一切的智慧、迫害、镇压,来向母亲的那族去施舍这种冤仇,也凝固在我儿时的眼里,永远不会洗掉。”(端木《大地的海》)

10月,即在端木出生的一个月光景,全家为了逃避土匪的袭击,搬到了昌图县城(现在的昌图县老城镇)。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见过鹭树村。

他家住在昌图县城的杏树园子胡同。家西有一条小河,两岸是茂密的树林。家北有僧格林沁祠堂,祠堂前有几百株白杨树,长年萧萧地响着。家东与老爷岭遥遥相望。(端木《有人问起我的家》)

1918年(7岁)

端木入昌图县立小学读书。母亲经常鼓励他好好念书,长大了把她的苦都记下来,“让别人知道知道,古来说书讲古的人,未见得受我这多苦。”还说:“不要让曹家那样得意呢!”端木后来说:“在七八岁刚刚认得字的时候,很记住了这些话。”(端木《科尔沁前史》)

在小学读书期间,他曾跟堂姑姑的家庭教师李载阳学过诗,跟一些绘画工匠学过画,经常偷读父亲皮箱里藏的书。也包括他后来研读终生的《红楼梦》,对《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已经能够背诵了。

1921年(10岁)

父亲从老宅子搬入新居,生活开始独立。他读到一个叫刘冠雄的南开学生写的《直奉战云录》,颇为赏识,决定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天津南开中学去,长大也作书。(端木《科尔沁前史》)

1923年(12岁)

继二哥之后,端木也被父亲送到天津上学。二哥在南开中学读书,他没有考取南开,到美以美会办的汇文中学去读书。校长叫伊文斯,思想较保守,还让学生读“四书”。端木不满意这个学校,利用天津文化发达的条件,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晨报副刊》《语丝》《创造》《奔流》等杂志他都读过。他特别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文学研究会”中茅盾、叶绍钧、郑振铎等人的作品也很爱读。还很喜欢郭沫若的诗,整个《女神》都能背下来。同时,他也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对耿济之译的托尔斯泰的《复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激赏着《晨报副刊》刊登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

由于他在南开同二哥住在一起,所以能经常参加南开的活动,听到过许多名人在南开的演讲,其中对梁启超的讲演印象尤深。在南开还经常能看到文明戏和电影,对他亦有很大影响。(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

1924年(13岁)

因直奉战起,经济不济,辍学回家。他不想再进别的学校,在家自学。二哥经常从天津给他寄书,他则经常携书到西河沟两岸的密林中去读。

这时,他开始练习写作,“今天写写这个,明天写写那个,小说、诗都写上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真龙外传》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写一个耳朵不灵的长工遭遇的故事,很受了鲁迅“阿Q正传”的影响。

他还学习画画。二哥把上海友正书店出版的珂罗版画册寄给他,他就照这些名画家的作品学起画来。

这个时期,他的最大收获,是比较深入地体察了东北农村的生活,进一步熟悉了这里的政治经济情况,熟悉了这里的风俗人情,为后来的创作奠下了生活基础。他曾经说:“如果那几年我不在家,就不能了解当时东北的情况。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正是我吸收力和感染力最强的时候,为后来创作积累了一些题材。”(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黄伟经《端木蕻良作画琐记》、端木《有人问起我的家》)

1926年(15岁)

秋,父亲去世。父亲去世前虽然有振兴家业的雄心,在南满车站开过信托交易所,用游动资本放过高利贷,但是仍没挽回家庭经济崩溃的颓势。他死时,除了“浮钱”之外,土地也剩不了200垧了。(端木《科尔沁前史》)

1927年(16岁)

下半年,昌图县中学来了一个教务长,思想很进步。端木和他谈得很投机,留在那里念了一年书。(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

1928年(17岁)

大哥同老奶家合组“富聚大”银号,纯粹做高利贷放款,这一年全部资金都跌了进去,只剩下一点土地,维持他们“不在地主”的生活。(端木《科尔沁前史》)

二哥把他接到天津。他复习了一段功课,秋,考入南开中学初中三年级,编入初三三组。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读过《暴动的艺术》《反杜林论》等。教端木的语文老师,先后有陈虞荪、万曼、孔另境、田聪等人,他们的思想都比较进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读物。端木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如《哈姆雷特》《罗亭》《莉莎》《奥勃洛莫夫》等,他都读过了。他还十分喜爱电影和音乐,后来他用电影的手法写小说,为乐坛写过一些出名的歌词,就是这个时候打的基础。他仍然喜爱美术,是南开中学美术学会会长,会旗就挂在他的床头,曾为《南开双周》《新人》和陈虞荪办的刊物设计过封面,以后还画过书页插图,发表过指纹画、漫画、国画等画作。他也爱好体育,是足球运动员。他的写作才能已崭露头角,在一次全校论文比赛观摩大会上,孔另境把他的一篇文章评为首卷。他的英语学得很出色,不久就能读英文版的《国际通讯》、美共机关报《新群众》和世界语杂志《世界》了,使他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同时,还知道了许多外国共运的消息。(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端木《青年时代的点滴回忆》)

1929年(18岁)

上学期,在他所在的初三三组组织“三三文学研究会”。不久,又超越班级的范围,组织了“文艺联谊会”。同时他还与同学胡思猷(胡适的侄子)、刘克夷等人共同成立了“新人社”。并创办一种32开本的小型文艺刊物,初名《人间》,第1期以后又改为《新人》。端木的第一篇小说《水生》,就刊登在《新人》上,同时还发表了一篇论文《力的文学宣言》。(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端木《青年时代的点滴回忆》)

下学期,任校刊《南开双周》的东北栏编辑。

12月3日,论文《人生的探索》发表于《南开双周》第4卷第6期,署名京平。

12月17日,论文《力量的世界》发表于《南开双周》第4卷第7期,署京平。

1930年(19岁)

年初,端木开始担任《南开双周》总编辑。可惜这个学期出的此刊第5卷已佚,端木发表的作品已无从查找。

10月16日,《南开双周》第6卷第1期出版,载端木的论文《法国大大主义文学》《书报介绍》六则和《启示》等。

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南开双周》第6卷第2期出版(原刊未署时间),载端木的论文《生命解放与青年联谊会》《因廿六周年纪念而希望于双周者》《书报介绍》四则、《编后》二则、《曹京平启示》等。

11月10日,《南开双周》第6卷第3期出版。载端木文《王子修〈流云集序〉附识》《写在〈流云集序〉后面的几句话——另一个青年的自白》《王晶(心的病害)附识》《张平群改译独幕笑剧〈谈心处〉附识》等,皆署名曹京平或京平。

11月15日,《南开双周》第6卷第4期出版,载端木的论文《诗的讲话》、新诗《给〇〇》《“诗歌展览会”附识》等,署曹京平、京平。

约11月下旬,《南开双周》第6卷第5期出版(未署时间),载《曹京平启示》、论文《论辽赈》、刊物介绍《三三半月刊》等。

12月,《南开双周》第6卷第6期出版。载论文《青年与文艺》,新诗《邂逅》《躲》等,均署曹京平。

他主编的校刊文艺色彩很浓,一方面发表同学写的新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介绍进步的外国文学作品。日本叶山嘉树的《一袋水泥袋里的信》,就是他请冯厚生翻译出来,发表在《南开双周》上的。

这一年,校内曹士英和徐高阮办一种小报,名为《汽笛》,其中辟有“号角”专栏,专登文艺小品和杂文,由端木蕻良主办。(端木《青年时代的点滴回忆》)

1931年(20岁)

继续担任《南开双周》主编。

3月16日,论文《杜威德育原理》发表在《南开双周》第7卷第1期上。

这期出版以后端木即赴北平自学。他在《我是中国人》一文中说:“我在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一时……受了高尔基《我的大学》的影响,我一度和陶行知先生长子陶宏离开南开,到北京自学,我和陶宏两人住在北京东不压桥。陶宏无师自通地编译《艾迪生传》,我跑图书馆,写诗和小说。我们就是这样苦干硬干起来。”(按:这里的高一恐为高二之误。载1982年11月14日《解放日报》)

9月,端木从北平返回南开。9月1日《南开双周》第8卷第1期《编后》云:“下期当有京平君剧本《斗争》。”

但在“九一八”事变以后,端木的兴趣转移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了。他在校内与其他同学一起组织了“刻苦团”,以后又发展成“抗日救国团”,要求学校组织学生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天津的土肥原贤二,指使汉奸石友三包围了学校所在的南开洼一带。学生更加激愤,赶走了反动的训育长和天津市长。在这个事件中,端木被学校除名。他同北平的学生取得联系,参加了南下示威,然后离开天津到北平去了。所以他的剧本《斗争》也没有刊登出来。(端木《青年时代的点滴回忆》)

1932年(21岁)

春,母亲到北平协和医院治病,然后定居北平,住皇城根小瓦房胡同穿堂门里。(端木《科尔沁前史》《乡愁》)

年初端木又回东北老家一次,对东北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加激发了他的抗日救国热情。他曾兴奋地回忆说:“在九一八第二年我回东北去,在红口岘满山遍野的都是武装的老百姓……”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端木《我控诉,为了三千万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民》)

3月,伪满洲国在东北宣布成立,端木去赤城参加了孙殿英的部队,在绥远、察哈尔一带进行抗日活动。他“随着风沙到处跑,从东栅子跑到西蓼子,从独石口跑到龙关,生活全在马上”。这段生活,丰富了他后来的创作素材。他曾回忆说:“本来参加的动机是为了抗日去的,而回来时候却作了写故事的回忆。本来想写一个长篇,但在《遥远的风沙》里只记下一节而已。”(端木《记孙殿英》)

夏,孙殿英的队伍调防到西北,端木回到了北平。(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

秋,端木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并加入了“左联”,编辑《四万万报》。(张春风《忆端木蕻良》、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

12月19日短篇小说《母亲》在《清华周刊》第38卷第12期上发表。

1933年(22岁)

以蒋介石的侄儿蒋孝先为首的宪兵第3团进入北平,目的是全力对付共产党,北平的白色恐怖立即严重起来。

2月23日,素描《萧伯纳在北平》在天津《庸报》上发表。

4月,北京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李大钊同志举行公祭,并借此机会向反动派做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端木负责清华大学的组织和联络工作,当队伍走到清华大学的时候,他登上一块石头,刚要讲演,有8个拿盒子炮的警察逼住了他的前后心。经过张凤阁和艾光增等同志的交涉和抗议,警察才掉转枪口,逼着抬灵柩的人把灵柩赶快抬走。(端木《回忆郊祭李大钊同志》)

6月24日,在上级的领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端木同方殷、臧云远等同志共同创办了《科学新闻》。这是北方文总办的刊物,担负着文化沟通的工作。除报道国内的文化动态,还刊登苏联、法国、日本的文化消息。曾发表过追悼小林多喜二的特辑。登载过萧伯纳到达天津的特写。应修人在上海遇害,丁玲、潘梓年被捕,《科学新闻》都及时报道,并向反动当局声讨。

端木用“黄叶”的笔名,在清华设一信箱,可以收到法国、苏联、世界语学会等国际进步文学活动的消息。他与“文总”张盘石同志保持单线联系,每次都在北大红楼的操场上会面,谈完工作即约定下次会面时间,然后匆匆分手。

7月,张盘石指示他联合几个刊物,把《科学新闻》改编成一个大型文艺刊物。他到立达书店找过《文艺月报》的负责人陈北鸥,以及《冰流》的负责人田牛和泥鞋,作了初步接洽。还联合了《北国》和《新大众》等几个刊物。他把情况汇报给张盘石,又讨论了即出的刊物名称,决定按照列宁所说的革命按照罗旋线进行的意思,叫它为《罗旋月刊》。后由于北方左联被破坏,这个刊物没有诞生就夭折了。对此,《科学新闻》第4期曾报道:“本市于八月十日前后,将出版《螺旋月刊》,内容登载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论文及一切新兴文学的理论斗争文字。”

8月1日,《科学新闻》第4期出版,是“八一反战斗争日特辑”。报道了世界在反战斗争中的文学活动,特别介绍了“八一”的来历,鼓舞人们为国际反战而斗争。(端木《编辑〈科学新闻〉的回忆》、马蹄疾《关于〈科学新闻〉回忆的几点补正》)

端木在编辑《科学新闻》的同时,还为该刊撰写了许多文章,其中有在第1期上发表的《开展、动向和联系的中枢》(发刊辞、署罗旋)、《春蚕》(书评),在第2期上发表的《打击左联右倾机会主义》(署螺旋)、《纪念Komozadino丁玲》(诗歌)、《批判上海诗歌的路线》(评论、署丁宁),第3期上的《〈文艺杂志〉简评》(署罗旋),第4期上的《反战斗争中的文学活动》(署《科学新闻》编辑部)。

8月3日,北方左联在北平艺术学院开会,筹备欢迎国际反战代表团到京事宜。由于左联组织部长徐突征先已被捕叛变,引来特务和警察,致使方殷和臧云远(均为《科学新闻》编辑)等19人被捕,会议的签到簿也落入特务手中。端木由于没参加这次会,得以幸免。他听到消息以后,当即逃走,晚宿于城中友人处,从此没回清华大学。

他进城时,遇到一个同学,说他设在清华的信箱中,有一封鲁迅的来信。由于他没回清华,当时没取到这封信。这封信现已收入《鲁迅书简》,题为《致〈科学新闻〉编辑先生》。(端木《编辑〈科学新闻〉的回忆》)8月4日端木去天津,住在南开昆裕里的哥哥家中。因为南开中学的人大都认识他,他不敢出门,整天躺在床上,心情非常痛苦和颓丧。他曾回忆说:“我那时到了‘无欲望’状态。我一个人死了似的躺在床上,是最舒服。我变得乖戾,反常,阴郁和突兀。我不晓得怎样生活下去,精神的每个角落里充满了烦躁和厌恶。”(端木《我的创作经验》)

后来,他用“叶之琳”的化名,给鲁迅先生写信,询问鲁迅先生以前是否有信寄给他。

8月25日,《鲁迅日记》载:“得叶之琳信,夜复。”

不久,端木接到鲁迅的信。封面写“叶之琳小姐收。”因端木去信是以女性口吻,并说要给鲁迅打毛衣。所以鲁迅回信说;“上海虽已秋,但天气还热,毛背心已经晒过,请释锦注耳!”并告诉端木,以前确曾写过一信,言《科学新闻》登载茅盾被捕事是不确的,请在北平刊物上代为更正。(端木《编辑〈科学新闻〉的回忆》、马蹄疾《〈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

端木遵照鲁迅的意图,“立即用隼的笔名,写了一篇短文寄给天津《益世报》副刊《语林》”。端木说,“当时马彦祥是主编,我相信他会重视这件事的。记得这篇小文已被刊出,还加了编者按语。”(端木《鲁迅先生和青年》)

端木还说:“这一封信(指鲁迅信——引者注),使我突然地像看见多年失去了音讯的情人一样。我好像记起了什么我所遗忘的了。那一天,我找到了稿纸和笔,就开始写下了《科尔沁旗草原》的第一页。”“像一线阳光似的,鲁迅的声音呼叫着我,我从黑暗的闸门钻了出来,潮水一样,我不能控制自己,一发而不可止地写了那本《科尔沁旗草原》。奠下了我的文学生活的开始。”

端木在谈到《科尔沁旗草原》的写作过程时说:“我那时不能控制自己的写着,饭也懒得吃,觉也睡不着,夜里睡觉也是穿起衣服来睡的,醒来就爬在桌子上写。桌子上四十烛光的乳白色灯泡,差不多彻夜点着。我不抽烟,不吃咖啡,也不喝酒,夜里也没有吃点心的习惯,写起文章来倒是满孤寂的。写文章时不愿看书,也不愿闻到花香,胃口不好,喜欢稍稍喝一点水。吃饭散步,无论干什么都失去了平日的节奏。”(端木《我的创作经验》)

待书成大半以后,听从了一位朋友的建议,先寄给在燕园教书的郑振铎先生看,然后随写随寄给郑振铎先生。(端木《追思——西谛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12月中旬,端木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写完了《科尔沁旗草原》。全书共30多万字。他以自己家族的兴衰际遇为“底子”(端木语),展现了“九一八”以前东北农村的广阔社会画面:帝国主义经济鬼一样地潜入草原,地主阶级在凶暴与谑浪声中破落,农民阶级在哀哭与惨叫声中崛起,展示了血腥的红亮与晨阳的熹光交织在一起的新时代。

12月18日,郑振铎看完了全部稿件,给端木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你的原稿已经全部收到了!当你的最后的一大卷的稿件送到时,我是如何的高兴啊!这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我必尽力设法,使之出版!唯如有违碍之处须删去者,不知你是否同意,又,部分的错字,也必要一一地更改,故付印尚须月余。

这样的大著作,实在是使我喜而不寐的!对话方面,尤为自然而漂亮,人物的描状也极深刻。近来提倡大众语,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大众语呢!

出版后,预计必可惊动一世耳目!

盼望第二部小说立刻便能动手写。我最近如到天津,当去拜访你。你如来平,能到燕一行否?(《端木蕻良致鲁迅》)

这一年,端木还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乡愁》,后收在短篇小说集《憎恨》中,1955年再版的时候,他又把这篇从集子中撤掉。(端木《憎恨》)

1934年(23岁)

原拟写《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因在清华得的肺病加重,没能继续写下去。(华木彦《端木蕻良访问记》)

夏,到北平与母亲同住。“每天坐在葡萄架下的摇椅上静静地看着碧绿的叶子,什么也不做。”(端木《我的创作经验》)

1935年(24岁)

写作25万字的长篇小说《集体咆哮》,以身历的天津事变中的学生运动为题材,因为失遗了一部,一直未出版。(《端木蕻良致鲁迅》)

12月16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爱国游行示威。端木拖着一条病腿,参加了燕京大学的队伍,并做了第二队里的一个小队长。他曾回忆说:“不过那位第二队队长很沉默,动作也很迟缓,所以后来第二队的事,都是由我来号召的,攻入西直门后,我一直便没见着他。”(端木《记一二·九》)

过后,他离开北平去南方。他说:“我没有烤完电便蹩着脚到南方去了,那不是我母亲所希望的,但她也不愿静待什么可耻的黑手的擒拿。”(同上)

1936年(25岁)

1月2日,到达南京。与“一个朋友一同去到中山陵。在雪里回来,便去搭车到上海。”(端木《我的创作经验》)

他回忆说:“我到上海,想再写另外一部,但是有一些人都以为我是北平“一二·九”的学生代表,到上海来活动来的。为了证明我不是,便和一个朋友去跳舞,或者跑到兆丰花园的草地上去打滚。这种生活结束之后,我就日里夜里来写《大地的海》。”(同上)

2月中旬,以“叶之琳”的化名给鲁迅先生写信。其大意是“请求和鲁迅先生相见”。

2月20日,鲁迅回信给他。即是《鲁迅日记》这一天记载的“得叶之琳信,即复”。大意是婉拒了端木相见的要求,使端木“失去了见面的机会”。(端木《鲁迅先生和青年》)

6月18日,即高尔基逝世的这一天,他完成了《大地的海》的创作。(端木《我的创作经验》)想立即抱着稿子去找鲁迅先生,但因鲁迅病体日益沉重,所以寄给《作家》请他们视鲁迅健康情况代转。《作家》很快将他的稿子退了回来。(端木《鲁迅先生和青年》)

7月10日,以“曹坪”的名字给鲁迅先生写信,并附寄两章《大地的海》的稿件。信中谈了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以及自己的家世,并说:“如果先生以为有全部诵读的价值,我再全部寄出,否则不要再作愚蠢的浪费吧。”(《端木蕻良致鲁迅》)

7月11日,《鲁迅日记》载:“午得曹坪信。”

7月12日,《鲁迅日记》载:“复曹坪信”。信的内容是要端木“把稿子尽快寄给他”。并鉴于当时出版长篇小说不是很快就可以办到的,要端木赶快写点短篇小说寄给他。(端木《鲁迅先生与青年》)

这时,郑振铎先生也鼓励端木创作一些短篇小说。(《追思——西谛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7月18日,寄鲁迅先生信,并附寄一篇短篇小说。信中述说了创作《科尔沁旗草原》《集体咆哮》《大地的海》的过程,并说:“今后想写的是《龙门锁的黑沙》,以我自己亲身参加到41军抗日的经历作经纬,和《牧笛之歌》(东北义勇军)与《卓雅》(“一二·九”运动)……都是长篇,创作欲是强烈的。只是我的写作的能力如被先生根本否定时,这一切都将为笑柄,但我仍愿顽强下去。”(《端木蕻良致鲁迅》)

7月19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得曹坪信并稿。”

7月30日,《鲁迅日记》载:“上午得曹坪信并稿。”

8月1日,经郑振铎先生推荐,在《文学》第7卷第2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署名端木蕻良。这是端木在社会的文学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胡风同志评论:“这一篇无疑的是今年的创作界底可宝贵的收获”。(胡风《生人的气息》)周立波同志说:这篇作品“是对‘人民三千万,无苦无忧’的‘满洲国’国歌的有力驳斥。这是非常深刻和有力的国防文学的作品。”(端木《一九三六年的回顾——小说创作》)

9月11日,《鲁迅日记》载:“上午得曹坪信并稿。”这篇稿即是《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

9月14日,鲁迅致函茅盾说:“先前有称端木蕻良的,寄给我一篇稿子,而我失其住址,无法回复。今天见《文学》八月号,有《鹭湖的忧郁》一篇,亦同名者所作。因思文学社内,或存有他的通信处,可否乞先生便中一查,见示。”(《鲁迅书信集》)

9月22日,《鲁迅日记》载:“寄曹坪信。”信的大意是说端木的短篇小说《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也好”。但“一般的(时式)的批评家也许会说结末太消沉了也说不定,我则以为缺点在开初好像故意使人坠入雾中,作者的解说也嫌多,又不常用词也太多,但这些毛病后来统统没了。”(端木《永恒的悲哀》)

10月4日,《鲁迅日记》载:“得曹坪信。”信的大意是,让鲁迅先生把《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寄回来,自己再改一改。(同上)

10月14日,《鲁迅日记》载:“得端木蕻良信,下午复,并还稿一篇。”端木的信大概是问候鲁迅的病,劝其保重,并告曹坪即端木蕻良。鲁迅的信说:《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已转《作家》了,能不能发表到16日便可知道。并说:“但肺病对于青年是险症;一到四十岁以上,它却不能怎样发展,因为身体组织老了,对于病菌的生存也不利的。”“五十岁以上的人,只要小心一点,带着肺病活十几年,并非难事。那时即使并非肺病,也得死掉了,所以不成问题的。”后来端木说:“这是先生第一次发表我的稿子,也是第末次了”。(同上)

10月15日,短篇小说《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在《作家》第2卷第1期上发表。

10月22日,参加鲁迅先生追悼大会。他后来写到当时的情形:“在行列里,我一个人悄悄地送你。没有人认识我,没有人和我说话。秋风瑟瑟地响着,大队散了,我因为风湿的腿又疼,走在最后。一排排的人去了,你也去了,我默默地回来。我仍然抑制不住眼泪。”(端木《永恒的悲哀》)

同日晚,端木作诗一首哀先生并自哀:“流离已是漂泊泪,辗转何妨裸独穷。卖血文章没人买,含辛糟酿有自倾。曾经冻骨难为暖,除却冰心不向同。未接慈渥先知死,夜夜开眼怒秋风”。(端木《哀鲁迅先生一年》)

鲁迅先生逝世以后,胡风同志阅读了存在鲁迅那里的《大地的海》,并向出版社做了推荐,还约端木为他的《文艺连丛》写稿。有一天,胡风告诉端木,宋之的请他去吃茶。他们到了大东酒家,看到宋之的、姚克,还有茅盾。这是端木第一次见到茅盾,茅盾将自己的地址告诉端木,并邀请他去做客,从此他得到茅盾先生的许多帮助。不久,他参加了以茅盾为首的“日耀会”,经常参加者还有王统照、张天翼、沙汀、艾芜、蒋牧良、舒群、罗烽等人。(端木《大地的海·后记》《文学巨星陨落了》)

11月1日,短篇小说《遥远的风沙》在《文学》第7卷第5期上发表。这篇作品以他参加孙殿英部队的一段生活为素材,写一支队伍去收编土匪的事。

11月5日,纪念鲁迅先生的散文《永恒的悲哀》在《中流》第1卷第5期上发表。

12月5日,短篇小说《万岁钱》在《中流》第1卷第7期上发表。

12月30日,短篇小说《雪夜》在《中流》第1卷第8期上发表。

这一年,还在《国民周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散文《眼镜的故事》。

1937年(26岁)

2月1日,短篇小说《浑河的急流》在《文学》第8卷第2号上发表。端木说:“在写《浑河的急流》的时候我纪念着已死的妹妹。”(端木《大地的海·后记》)小说塑造了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水芹子的形象。

2月5日,短篇小说《吞蛇儿》在《中流》第1卷第10期上发表。

3月15日,短篇小说《憎恨》在《文丛》创刊号上发表。

3月20日,短篇小说《被撞破了的脸孔》在《中流》第2卷第1期上发表。

4月20日,《大地的海·后记》在《中流》第2卷第3期上发表。

5月20日,散文《有人问起我的家》在《中流》第2卷第5期上发表。这是记载端木家世的一篇重要资料。

5月30日,创作短篇小说《三月夜曲》,后发表在《文季》月刊上。

同一天,散文《不只是自然的怀念》,在上海《立报》副刊《言林》上发表。

6月15日,散文《漫题“云”和“牧羊女”》在上海《文丛》第1卷第14期上发表。

6月20日,短篇小说《生命的笑话》在《中流》第2卷第7期上开始连载。7月5日,在《中流》第2卷第8期上载完。1939年收入短篇小说集《风陵渡》内,篇名改为《可塑性的》。

6月,短篇小说集《憎恨》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内收《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遥远的风沙》《万岁钱》《雪夜》《浑河的急流》《吞蛇儿》《乡愁》《憎恨》《被撞破了的脸孔》,共计10篇。除《乡愁》创作于1933年以外,其余均是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的一年的作品。这是端木出版的第一部著怍,从此奠下了他的作家地位。

7月1日,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开始在《文学》第9卷第1期上连载。8月1日,《文学》第9卷第2期续载。“八一三”事变以后,《文学》停刊,连载中辍。

夏,创作中篇小说《突击》,后登载于《工作与学习》丛刊创刊号《二三事》,作品是写东北抗日联军“在建设抗日根据地运动和缴枪突击竞赛这双重任务下的英雄故事的”。(端木《我控诉,为了三千万被污辱和损害的人民》)收入中篇小说集《江南风景》时改为《柳条外边》。

7月7日从上海到达青岛,时值卢沟桥事变,青岛的游客和居民正向外地逃难。不久,茅盾先生来信催他回上海,因车票、船票、飞机票都不好买,只得在那里耽搁着。(端木《青岛之夜》《文学巨星陨落了》)

7月15日,短篇小说《三月夜曲》在上海《文丛》第1卷第5期上发表。

7月20日,书评《〈崖边〉偶拾》在《中流》第2卷第9期上发表。

8月9日,端木从青岛回到上海。他在《青岛之夜》中说:“抵沪四天,上海便开火了。”

8月中旬,上海战起,他的《科尔沁旗草原》经茅盾先生介绍,开明书店同意出版,时正在华美印刷所排版。一天,华美印刷所起火,徐调孚先生将他的书稿抢救出来,交茅盾先生。经茅盾先生联系,夏丏尊,叶圣陶二先生答应重排重印。(端木《文学巨星陨落了》)

上海战中,曾同三哥一起避居绍兴乡下,写作了《衰鲁迅先生一年》,后发表在《七月》创刊号上。这篇文章中说:“当着我写这篇文字时,我正在鲁迅先生生地附近的乡下。当着汽车在会稽经过的时候,看见那道小河,想起《故乡》中所描写的乌篷船就曾在这里划行过的……心中忍不住受着一次悲哀的袭击。”

9月5日,散文《青岛之夜》发表在茅盾先生主办的《呐喊》创刊号上。

9月12日,论文《中国的命运》发表在《锋火》(由《呐喊》改来)第2期。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人室伏高信对中国的诅咒和恫吓,指出“中国不能灭亡,正和贵国军阀的必然溃灭,同样是宿命的。中国的命运自有他四万万五千万的国民来决定并且完成,并非任何黑色的符咒所可以摧毁的”。

9月,从亚尔培路迁至胡风同志家中住过一段时候。胡风给他拿过一双拖鞋来,说是瞿秋白同志买来的,瞿秋白走了留给鲁迅先生继续穿。端木对此十分珍爱,几次作文提到它,一直带在身边,直到文化大革命才遗失了。(端木《哀鲁迅先生一年》《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

9月末,向武汉撤退。

10月初,到达武汉。同胡风、萧军、萧红等人共同筹办创刊《七月》杂志。并搬来小金龙巷,同萧红、萧军都住在蒋锡金家中。

10月16日,散文《哀鲁迅先生一年》发表在《七月》创刊号上。同时还发表了他的另一篇散文《记孙殿英》。后一篇散文记述了他于1932年春参加孙殿英的41军的一段生活的情形。

11月1日,散文《记一二·九》发表在《七月》第2期,记述了他参加“一二·一六”学生运动的情形。

11月16日,散文《寄在战争中成长的文艺火枪手们》发表在《七月》第3期。呼吁文学工作者投入到空前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去,写出空前伟大的文艺作品来。

12月1日,论文《“八一三”抗战的特质》发表在《七月》第4期。主旨是论述人力和机械力的关系,提倡在民族革命战争中,要既注重人力又注重机械力。希望“通过这次抗战的胜利,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获得,经济工业化的获得”。

12月16日,文学论文《文学的宽度、深度与强度》发表在《七月》第5期。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社会的宽度、思想的深度与感情的强度。而要达到这种要求,关键是作家要有“爱人类爱真理的宇宙观”。

这一年,短篇小说《轭下》收入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文艺连丛”《收获》集中。

1938年(27岁)

1月15日,散文《木刻爱好》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后落“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于武汉”。

1月中旬,参加了《十月》杂志主办的“抗战以来文艺活动动态和展望”座谈会。参加者还有艾青、邱东平、聂绀弩、田间、胡风、冯乃超、萧红、楼适夷、王淑明等人,萧军因病未参加。座谈题目是:抗战以后的文艺动态、关于新形式、作家与生活、今后文艺方针等问题。端木就文学的价值、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发了言。(1938年《七月》第1期)

1月,在汉口味腴别墅出席阳翰笙召集的“文协”筹建讨论会,与会者还有木天、冯乃超等。会上有人主张由武汉的三个文艺团体发起,端木认为这三个文艺团体都不是全国性的,不足以发动全国作家,主张由作家们共同发起。(端木《胜利以来的文坛》)

1月27日,与萧红、萧军、聂绀弩、田间、艾青、塞克等,应李公朴先生邀请,从汉口动身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在这里,他们与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师。

2月下旬,日寇进逼临汾,民族革命大学准备撤退。端木同萧红、塞克、聂绀弩等人,随同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这时萧红与萧军已分手)。(沈昆朋《萧红年谱》)在去西安的火车上,丁玲邀请端木、塞克、萧红、聂绀弩,为战地服务团写个剧本,以便到西安立即公演。他们共同创作了三幕话剧《突击》。端木在这个剧的《公演特刊》上撰文说:这个剧本的设意和制出,“其实都是塞克一个人”,而参加意见和商榷词句者则有其余三人。(肖风《萧红传》、茅盾《突击》)

3月16日,西北战地服务团于西安“易俗社”演出《突击》,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连演了三天七场。(沈昆朋《萧红年谱》)

3月26日,《新华日报》刊登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西安》一文,报道了《突击》的演出情况。(同上)

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正式成立。发起人包括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共97人。

4月1日,《七月》第2卷第6期(总第12期)发表了《突击》剧本。茅盾曾写文章评述,指出“这三幕剧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就是一点也不公式化。”

4月下旬,与萧红回武汉,并结婚。池田幸子将一块很贵重的衣料送给他们,作为贺礼,他们仍住小金龙胡同过去住过的地方。(沈昆朋《萧红年谱》、梅林《忆萧红》、端木《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

4月29日,参加了《七月》杂志主办的“现代文艺活动与《七月》”座谈会。参加者还有胡风、萧红、鹿地亘、冯乃超、楼适夷、奚如、辛人、宋之的、艾青。6月1日《七月》第3卷第3期(总第15期)登载了座谈会纪要。

5月16日,散文《燃烧——记池田幸子》在《七月》第3卷第2期上发表。

5月,长篇小说《大地的海》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6月1日,散文《寄民族革命大学同学》在《七月》第3卷第3期上发表。

6月20日,论文《行动的艺术》在《自由中国》第1卷第3期上发表。

7月1日,写作文学论文《诗的战斗历程》,认为诗的命运和战斗是连在一起的。

7月2日,散文《为保卫大武汉而控诉》在《抗战文艺》第1卷第11期上发表。

这时,武汉战局紧张,端木想做一名战地记者,未果。(梅林《忆萧红》)

8月初旬,同罗烽、梅林等人一起坐船去重庆。不久,即在重庆主编《文摘》副刊,特邀撰稿人有丁玲、白朗、老舍、茅盾、叶圣陶、舒群、台静农、楼适夷、罗烽、萧红。

9月1日,文学论文《诗的战斗历程》在《文艺阵地》第1卷第10期上发表。

9月中旬,萧红同冯乃超夫人李声韵一起来渝。当时端木住在《国民公报》社的单身宿舍里,没有地方安置萧红,只好把她送到友人范士荣先生家里,托范的家属照料。在萧红分娩前夕,端木又把萧红送至江津白朗家中,托白朗和罗烽的母亲照料。萧红在白朗家中住两个多月,生下了一个没有生命的死婴。(肖风《萧红传》)

9月,由贺绿订谱曲的歌词《嘉陵江上》在重庆《大家唱》上发表。

10月22日,散文《衷心的纪念》发表在《抗战文艺》第2卷第7期《鲁迅逝世二周年特辑》上。

10月26日,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写后记。

11月4日下午3时,文协出版部在会所召开临时座谈会,到会者有端木蕻良、老舍、宋之的、魏猛克、王平陵、胡绍轩、葛一虹、金满成、陈凤今、方殷、梅林、戈宝权、姚蓬子等16人。所谈中心问题为建立沦陷区的文艺工作。(端木《座谈会》)

11月5日,短篇小说《螺蛳谷》发表在《抗战文艺》第2卷第9期(总第21期)上。这是端木在“八一三”事变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地写抗日游击队的作品之一。

11月8日,短篇小说《找房子》在《文摘》副刊第34、35期合刊上发表。通过黄桂秋小姐到重庆以后找房子的遭遇,揭露国统区的黑暗。后收入短篇小说集《风陵渡》内,篇名改为《泡沫》。

11月29日,七绝《痛悼范筑先将军》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11月末,创作中篇小说《江南风景》。端木说:“《江南风景》则是开始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尾,其间写了两万字,便搁了笔的,直到一九四〇年一月都过去了才把他竣稿。”(端木《江南风景·后记》)

12月3日,论文《两个后防》在《抗战文艺》第3卷第1期(总第25期)上发表,署名“蕻”。力主巩固建设抗日根据地应与收复失地同时进行。

12月18日,短篇小说《义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12月22日,与萧红在塔斯社重庆分社会见苏联作家罗果夫。罗果夫对他们很钦佩,后曾将他们的短篇小说译成俄文,收入《中国小说》。

12月29日,论文《世界语和文学》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冬,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授。创作了短篇小说《嘴唇》《风陵渡》,后均收入短篇小说集《风陵渡》内。《风陵渡》写的是船公马老汉不肯为日军撑船,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

据《抗战文艺》第3卷第1期报道:“端木蕻良将创办一文艺月刊,由黎明书店发行。创刊号决定于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出版。”后未成。

1939年(28岁)

1月1日,短篇小说《卓雅》在《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第2卷第9、10期合刊上发表。

春,萧红离开江津,与端木蕻良住在一起。他们先是住在歌乐山上一座名叫云顶寺的旅馆里,后又搬到复旦大学宿舍北碚秉庄黄桷树。(肖风《萧红传》)

2月1日,应香港《星岛日报》戴望舒函约,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大江》,一直到11月25日写成,边写边连载在《星岛日报》上。(端木《大江·后记》)

3月11日,短篇小说《火腿》发表在《文摘》副刊第46、47期合刊上。

3月15日,创作短篇小说《青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风陵渡》内。

5月,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6月5日,创作谈《关于〈科尔沁旗草原〉》(即《科尔沁旗草原》初版后记),发表在上海《文艺新潮》第1卷第9期。

6月21日,写毕《论鲁迅》的长篇论文。后发表于1940年《文艺阵地丛刊》第1期。

10月19日,散文《哭迅师》在上海《文艺新闻》第3期上发表。

12月,短篇小说《生活指数表》在《文学集林》第2集《望——》上发表。

应香港《大公报》杨刚函约,创作长篇小说《新都花絮》,边写边连载在香港《大公报》上。端木后来曾谈到这部作品创作意图:“保育院分两派,一派是拥今上夫人的正统派,一派就是我们这一派……在某次欢迎‘妈妈’的会上,出现了两条不同的标语。一条是‘蒋夫人我们伟大的妈妈’;一条是‘蒋夫人,我们要饭吃’!”(刘以鬯《端木蕻良论》)可见《新都花絮》中的“妈妈小姐”,象征着“伟大的妈妈”这是一部反蒋的作品。

这一年,短篇小说集《风陵渡》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收入上海时期作品三篇:《轭下》《可塑性的》《三月夜曲》;重庆时期的作品六篇:《嘴唇》《青弟》《风陵渡》《螺蛳谷》《火腿》《泡沫》。

1940年(29岁)

年初,日本侵略者开始轰炸重庆,而北碚则是轰炸重点。同时,有一个国民党文化特务经常到他家纠缠,引起了端木和萧红的警惕。恰在这时,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先生希望端木和萧红去香港编大时代文艺丛书,他们为了躲避轰炸和特务,就欣然允诺了。(肖风《萧红传》)

1月底,端木与萧红从重庆到香港。住在孙寒冰大时代书店所在地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端木开始编辑大时代文艺丛书。(1940年1月20日《立报》副刊《言林》)

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香港分会,在永安公司大东酒店招待端木和萧红,出席者有40多人。(1940年2月6日《立报》)

2月19日,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上发表词两首:《水调歌头》和《破阵子》。

3月,中篇小说《蒿坝》在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后收入中篇小说集《江南风景》中,改题为《江南风景》。

3月16日,香港《大公报》邀请端木、刘思慕、许君远、李纯青等四人担任“每周习作研究”指导。

4月,曾允为《文艺阵地》特撰以北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忧郁的城》,后未见。(《记端木蕻良》)

5月,中篇小说集《江南风景》由重庆大时代书局出版。内收《江南风景》和《柳条边外》两篇中篇小说。

6月27日,长篇小说《新都花絮》在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第869期开始连载。

6月30日,评论《介绍〈铁流〉》在香港《大公报》综合版上发表。

8月3~9日,论文《略论民族魂鲁迅》分五期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

8月,长篇小说《新都花絮》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遂遭到“重庆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查禁。

11月1日、3日,论文《论阿Q》在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

12月1日,长篇回忆录《科尔沁前史》开始在香港《时代批评》上连载,分见于第60~65期。这篇作品介绍了端木家乡的政治经济情况及延革,叙述了曾祖,祖父、父亲、母亲、外祖、舅父、大表哥的情况,是研究端木的重要资料。

同一天,文艺评论《单表“六师爷”》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开始连载,以后两期分见于12月2日和4日。

12月15日,散文《门外文谈》在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上发表。

12月17日,写作《论阿Q拾遗》,后收入1941年桂林草原书店出版的《论〈阿Q正传〉》一书中。

1941年(30岁)

春,萧红病发,端木的家庭落入困顿之中。

2月,文学研究论文《中国三十年来文学之流变》在《东方杂志》第38卷第4期上发表。

4月,史沫特莱回国路经香港时,到九龙端木家中探望萧红,并为之介绍玛丽医院。(沈昆朋《萧红年谱》)

初夏,萧红住进玛丽医院。端木腿部患风湿瘫痪症,经常由袁大顿陪着去看萧红。(袁大顿《怀萧红》)

4月16日,论文《论忏悔贵族》在《时代批评》第69期上发表。

4月28日,论文《再论阿Q》开始在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上连载,共连载七期,以后分见于4月30日,5月1、3、4、7、8各日。

4月,短篇小说《吞蛇儿》收入《文艺丛刊》第1辑《第一流》。

5月1日,论文《论人权运动》在《时代批评》第70期上发表。

5月,短篇小说《泡沫》收入短篇小说集《新时代沉渣》。

6月1日;由周黥文先生出资筹办、端木主编的《时代文学》出创刊号。登载了端木的论文《民主和人权》。同时还刊登了他的《苦芹亭诗钞》四首:《过河偶感有赠》《赠静农》《赠华君》《哭迅师》。还有六首署名“红楼内史”的《调寄西江月》。

7月1日,《时代文学》第2期出版。端木的长篇小说《大时代》开始在这期上连载,以后又续载两期,共三章,后中辍。腾出版面登载新到香港的骆宾基的《人与土地》。(慕辛《忆萧红》)

这期《时代文学》还刊登了他的《苦芹亭诗钞》六首:《雪顶峰口号》《中秋忆母》《悼范筑先》《有赠》《赠人》《悼寒冰》。

同期,还刊登了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端木在文中插图,署名金泳霓、荆坪。

这一天,端木的论文《人权运动的行动性》在《时代批评》第73、74期合刊上发表。

8月1日,《时代文学》第3期出版,端木以“红楼内史”署名登载《孤奋诗二首》和《苦芹亭诗抄》三首(《悼武汉》《无题》《有赠》)。同时还登载了一副挽联《许地山先生千古》和散文《追怀许地山先生》《纸篓琐记》。

8月3日,“为鲁迅先生六十生诞纪念日,由上海文艺界同人发起,约请全国各地,于是日举行纪念典礼……香港方面,自接得上海函约后,亦已由端木蕻良、杨刚及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进行推动,届时拟举行一盛大之群众纪念仪式。”(《关于鲁迅先生六十生诞纪念》)

8月16日,论文《人权运动的进军》在《时代批评》第77期上发表。

9月1日,《时代文学》第4期出版,为纪念“九一八”专号。上有《旅港东北人士“九一八”十周年宣言》一文,签名者有端木蕻良、周鲸文、于毅夫等374人。

同期,刊登了“鲁迅和青年”的征文启事,系端木撰写。另有《苦芹亭诗抄》一首:《无题近作》。

9月16日,论文《民主建国与复土抗载》在《时代批评》第79期上发表。他的这一阶段关于民主和人权的论文,都是批评国民党蒋介石的,向往着苏联的伟大胜利和人民的解放。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5周年,香港几个文艺团体在铜锣湾孔会堂联合举行一个纪念晚会,节目包括和鲁迅有交往作家专题演讲,以鲁迅小说为题材的短剧,和鲁迅的杂文、诗朗诵等。端木出席了这次晚会。(翁灵文《怀端木蕻良》)

11月1日,指画《鲁迅像》在《时代文学》第5、6期合刊上发表。同期,刊登了介绍《大地的海》的广告,内引端木《土地的哲言》一文。

11月底,萧红厌倦了医院生活,端木也对医院失去了信力。萧红出院回到尖沙咀乐道的寓所中。

端木曾致信丁玲,告知萧红病状。

萧红出院以后病情加重,睡眠不好,常要端木把床榻像摇篮似的摆来摆去。(袁大顿《怀萧红》)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九龙。端木想携萧红突围,但未成功。(肖风《萧红传》)

12月9日,端木和于毅夫用帆布床将萧红抬到周鲸文先生家。周先生家挤满了避难的亲友,没有地方安置萧红。他就让他们去住思豪酒家,开支由他负责。以后又搬到施丹利街时代书店宿舍。(沈昆朋《萧红年表》、刘以鬯《周鲸文先生淡端木蕻良》)

据《文艺阵地丛刊》第1辑报道,这一年驻港作家为培养东南文艺新军举办文学讲座,端木讲授《创作方法》。同时讲授的还有许地山、刘思慕、戴望舒、乔木、简又文,杨刚、徐迟、林焕平、叶灵凤、冯亦代、施蛰存、袁水拍等人。(叶金《东南文艺新军》)

1942年(31岁)

1月13日,端木送萧红进跑马地养和医院,李氏兄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在这里住院,每天要交住院费25元,请一位荷兰护士,每天工资也要25元。端木对此无能为力,幸有周鲸文先生救助,才得以暂时维持。(肖风《萧红传》、沈昆朋《萧红年表》)

1月18日,养和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军战地医院,端木送萧红进玛丽医院。(同上)

1月21日,玛丽医院亦为日军占领,改为“大日本陆军战地医院”。萧红被逐出,住红十字会建立的圣提士氏临时医院。(同上)

1月22日11时,萧红病逝。(同上)

1月25日,端木葬萧红于两地:一是萧红去世的地方圣提司凡女校,二是风景佳丽的浅水湾,并为萧红作碑:“萧红之墓。”(同上)

不久,端木致信许广平,告之萧红死讯,并托她代请内山完造设法保护萧红墓。(许广平《忆萧红》)

2月,端木绕道澳门,在黄新波处小住一段,在玉溪门遇骆宾基,二人绕道东江、曲江、奔赴桂林。

3月,到达桂林。先在孙陵书店暂住,后住三多路13号。他住室的中堂挂着柳亚子赠给他的墨迹:“杜陵兄妹缘何浅,香岛河上梦已空。私爱公情两愁绝,剩挥热汩哭萧红。”(刘岚山《端木蕻良散记》)

6月,文学论文《向〈红楼梦〉学习描写人物》在桂林《文学报》第1号上发表。同期还刊登了创作淡《我的写作经验》。

7月15日,“穷一日之力”写成短篇小说《初吻》。这是他从重庆到香港再到桂林两年多的时间里,写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9月15日,《初吻》在《文学创作》创刊号上发表。

10月15日,短篇小说《早春》在《文学创作》第1卷第2期上连载。

11月15日,《文学创作》第2卷第3期将《早春》载完。

12月15日,短篇小说《雕鹗堡》在桂林《文艺杂志》第2卷第1期上发表。

1943年(32岁)

1月,短篇小说《红灯》在《新中华》复刊号上发表。

1月15日,短篇小说《步飞烟》在桂林《人世间》第1卷第3期上发表。这篇作品基本上是唐人皇甫枚同名传奇小说的推演,塑造了一个要求个性解放的女性步飞烟的形象。

同一天,《文学创作》第1卷第4期发表了他的另一篇短篇小说《蝴蝶梦》。这篇作品以及下面的《女神》《琴》,均是根据汪倜然先生的《希腊神话ABC》改编的小说。

同一天,《文化杂志》第2卷第2期还发表了他的又一篇短篇小说《海港》。

2月17日,写作短篇小说《女神》“于梅影楼中”。

3月15日,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在《文艺杂志》第2卷第6期上开始连载。以后各期分见于3月15日、5月20日、10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文艺杂志》第2卷第3~6期和第3卷第1期。一共连载五期,后中辍。

4月1日,独幕话剧《林黛玉》在《文学创作》第1卷第6期上发表。

同期刊登“出书预告”《端木蕻良所作红楼梦——五幕剧》云:“作者对于红楼梦小说是有特殊见解和研究的。他用了细腻委婉的笔法,选拔了小说的精华,使大观园中的人物活生生地表现于舞台,并以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为骨干,对于后四十回的续文加以重新的发展和决定,使这故事更趋于合理化,全剧十余万言,现已付印,即将分册出书。”后因战乱,书稿散佚,此预告亦落空了。

4月19日,写作散文《〈雅歌〉译记》于桂林环湖南路8号。

5月1日,《女神》在《文学创作》第2卷第1期上发表。文前编者按云:该文系应某刊所作,编者觉其新颖可爱,特商同作者,先行发表,以飨读者。

5月15日,短篇小说《海上》在桂林《时与潮》第1卷第1期上发表。

6月1日,话剧《晴雯》在《文学创作》第2卷第2期上发表。

同期,刊登了他的散文《〈雅歌〉译记》。

6月10日,创作短篇小说《琴》“于梅影楼”。

7月1日,《琴》在《文学创作》第2卷第3期上发表。

10月1日,短篇小说《前夜》在《文学创作》第2卷第4期上发表。

11月5日,散文《心浮私记》在《人世间》第1卷第6期上发表。这是对普希金等三位俄国作家的简评。

12月1日,文学论文《论艾青》在《文学创作》第2卷第5期上发表。

12月22日,在桂林榴园参加“战后中国文艺展望”第二次座谈会,一同参加的还有周钢鸣、田汉、孟超、秦似、韩北屏、熊佛西、司马文森等人。端木的发言,主张文艺要“认清时代任务”,“应顾及到非常广大的‘乡下人’”,认为“战后的中国文艺,必然要歌颂人民的领袖,人民英雄,各阶层人民的生活”。(1944年《当代文艺》第1卷第4期)

12月,《大千》杂志第4期发表了一首七言古诗《赠瘦石》。

1944年(33岁)

1月1日,短篇小说《红夜》在桂林《当代文艺》第1卷第1期上发表。

1月14、15日,因王鲁彦病重,端木为之募医药费15000元,他本人捐赠2000元。(杨益群《抗战时期东北作家在桂林》)

2月16日,嘉陵川菜馆老板徐寿轩请客,到席的有端木、孟超、柳亚子、欧阳予倩、田寿昌、萨空了、李白凤、熊佛西、叶仲寅、王小涵、尹瘦石等人。席后端木向柳亚子透露了写作《红拂传》的消息,并向柳亚子为虬髯客索诗。(柳亚子《红拂传及其他》)

2月18日,柳亚子先生让人送去自作的诗两首,分别作为《红拂传》中虬髯客与红拂姑娘的出场引子,再加上前天宴会上的一首诗送给了李靖,这是柳老先生贡献给《红拂传》的三首诗。(同上)

2月,应刘思慕邀请,编辑衡阳《力报》副刊《文艺新地》,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赠马思聪诗一首》。

2月27日,散文《介绍初阳美术学院》在衡阳《力报》副刊《文艺新地》第93期上发表。

3月,绝句《秋日访迩冬不遇戏题一绝》在《大千》杂志第5、6期合刊上发表。

据《文学创作》第2卷第5期报道:端木的长篇论文《论曹雪芹》将于本年4月1日《当代文艺》第1卷第4期上发表。后这期刊物没登载这篇论文,登载了下期(第5期)刊物目录,有端木创作的短篇小说《波希米亚女郎》,但在第5期出版时亦没载端木的这篇小说。

5月,创作谈《我的创作经验》在《万象月刊》上发表。这篇文章介绍了创作《科尔沁旗草原》及《大地的海》的过程,以及他创作的基本经验,是研究端木的一篇重要材料。

6月,京剧《红拂传》在《大千》杂志第7期上发表,前边有柳亚子先生的文章《红拂传及其他》。这个剧本是根据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及明张凤翼、张太和的《红拂记》改编的,但又与诸母本有很大的不同,矛头是指向李世民这个只想当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的“独夫民贼”的。

8月底,王鲁彦病逝桂林,恰好桂林紧急疏散,撤到柳州的端木蕻良,即冒险和邵荃麟、司马文森、曾敏之等同志一道重聚桂林,刊讣告,撰悼文,发起募捐,救助遗孤,并在战火中赶办了追悼会。(杨益群《抗战时期东北作家在桂林》)

长篇小说《大江》由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

由于生活拮据,入不敷出,曾与秦似在六合路口开办一家甜食店,专门出售北平酸梅汤。后由于端木害病,店铺才关了门。(《文艺春秋丛刊》第4辑)

年底,国民党军队从湘桂撤退,桂林、柳州等地相继沦陷,端木随熊佛西的广西文化垦殖团到达遵义。熊佛西、端木、秦牧在这里共同接办《力报》,后因经费支绌,几个月以后停办。

1945年(34岁)

这一年,他身体不好,一是钻研古迹,二是休养生息,基本没搞文学创作。关于这一段生活,秦牧同志回忆说:“在贵州遵义办报的时候,我们到熊佛西住的半山山庄叙谈,端木有时搬一张躺椅到梨树下,他躺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瘦削得可怜,面部轻轻地抽搐着,显然病痛正在折磨他。梨花飘落下来,铺满他的身上,他也不把落英拂去。”(《漫记端木蕻良》)

6月,出席讨论茅盾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座谈会,与会者有巴金、田汉、艾芜、孟超、林焕平、周钢鸣、洪遒、胡仲持、胡明树、孙怀琮、黄药眠、韩北屏、灵珠、司马文森等人,大家对此作表示十分满意,会后联名致电茅盾先生,祝贺他的成功。(田玉《茅盾新作〈霜叶红于二月花〉》)

抗战胜利前夕,他离开遵义去重庆。

10月30日,论文《建设东北的意见》在上海《文萃》第1卷第4期上发表。

11月3日,新诗《鹭树》在上海《文萃》第1卷第6期上发表。

11月27日,《三千三百年的演说词》在上海《文萃》第1卷第8期上发表。

12月25日,论文《尊重东北人民意志,坚持释放张学良将军》在上海《文萃》第1卷第12期上发表。

1943年(35岁)

2月28日,散文《春草》在上海《文萃》第12期上发表。

3月14日,歌词《东方的暴君》在上海《文萃》第21期上发表。

3月15日,论文《东北与张学良》在重庆《东北文化》第8期上发表。

4月5日,《新华日报》刊登《农村的伤感》的歌曲,词为端木作,曲为马思聪作。旁有说明:“《农村的悲伤》一歌,是马思聪先生新创作《民主大合唱》的第三支曲子。全歌共七章,在桂林演唱,曾博得群众的奖誉。可惜本刊篇幅所限,现在只能发表这较短的一章。蜀中乡村姑娘渴望城市的解放,但是城市女工一样控诉活不下去。于是大家起来共同奋斗,打败坏蛋,前后取得真正的胜利。今天音乐节,我们愿推荐给读者这有力的歌曲。”

4月18日,七律《哀词二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前有序云:“若飞、博古、希夷、齐生坠机殉国,消息传来,不胜痛悼。人民榜样,顿失典型,后死之任,益臻艰巨,博古且与余有写民军史诗之约,书成何日?书付何人?衷肠寸断,噎不成辞!”

4月25日,《新华日报》在“东北作家的话”栏目下,刊登他的《我控诉,为了三千万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民》一文。文章义正词严地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接收”东北的无耻做法,呼吁“停止内战,停止流血,绝不容许向三千万淳朴人民进攻!”

5月,由端木作词,马思聪谱曲的组歌《民主大联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组歌共七章:《东北的暴君》《农村的感伤》《都市的控诉》《两个人类》《我们是人民》《真正的胜利》《民主的浪潮》。6月,华南《新音乐》第3期刊登。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

7月1日,上海光复版《文艺生活》第6期(总第24期)刊载了他的两首译诗:一首是法国魏尔伦作的《狱里》,一首是普希金作的《囚徒》。

8月3日,新诗《鲁迅先生诞生六十五周年纪念献诗》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10月,歌词《抛锚大合唱》载上海《音乐艺术》第3卷第1期。

秋,由重庆到武汉。

10月3日,接任葛琴办《大刚报》副刊《大江》。(王准冰等《邵荃鳞同志与汉口大刚报》)

11月11、12日《罗曼·罗兰小史及著作年表》分两期在武汉《大刚报》副刊《大江》上连载。

12月9日,写朗诵诗《写在十二月九日》。

12月11日,《天国春秋》载武汉《大刚报》副刊《大江》。

12月14日,论文《创作和生活》载武汉《大刚报》副刊《大江》。

12月15日,散文《送茅盾先生出国》在《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上发表。

12月25日,散文《勉演剧六队》载武汉《大刚报》副刊《大江》。

12月30日,论文《从郑成功说到明末的地下军》载武汉《大刚报》副刊《大江》。

这一年,他还在《诗歌》第3、4期合刊上发表了文学论文《诗人和狼》,指责新诗“普遍的缺乏野生的力量”,主张“人民的诗篇必须用人民的语言来说出。”还创作了歌词《黄鱼满天飞》。亦刊于《诗歌》第3、4期合刊上。

1947年(36岁)

1月15日,参加《文艺春秋》举办的笔谈会,写作《新年试笔》,发表在该刊第4卷第1期上。他表示:“从今年起我彻底的和感伤主义告别,虽然我多少年来都是和它斗争而且对它无情的厌恶,但是在这年的分野里,我将每秒钟都把它驱逐干净。我将放弃一切悲悯痛苦,代之以明朗和健康……我重新发誓,我舔干了过去的血渍和伤痕,迎接新的战斗,直到最后一滴血。”

1月22日,他同好友王采到野外去,满眼噙着泪水静躺在墓地上绝食终日,王采莫悉底细地陪伴着他,直到过了好些天,他才告诉王采那一天是萧红忌日。(刘岚山《端木蕻良散记》)

1月24日,散文《耗子》载武汉《大刚报》副刊《大江》。

2月15日,文学论文《安娜·卡列尼娜》在《文艺春秋》第4卷第2期上发表。

3月15日,参加《文艺春秋》举办的“推荐新人问题笔谈会”。范泉在发表笔谈会的按语中说:“首先我们应当感谢参加座谈会的十七位先生,尤其是几位外埠的作家,例如汉口的端木蕻良。”(《文艺春秋》第4卷第3期)

4月5日,散文《母亲·声音·日子》载武汉《大刚报》副刊。

4月14日,在汉口红镫轩创作完成电影文学剧本《紫荆花开的时候》。尽管剧本开头声明:“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既不是从生活写起,也没有讲到过一个真人。”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这部作品写了在革命进程中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腐朽和黑暗,对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加以讴歌。

5月中旬,应武汉大学之请,去该校讲演。

5月15日,《文艺春秋》第4卷第5期刊载他给范泉的《书简一页》附《有赠》诗一首,是端木的手迹。

同期还刊登了他的文学论文《创作和生活》。强调作家“要沉进生活的底层,经历生活,体验生活”。

6月,歌词《破桌子》(邱方作曲)载《新音乐》第6卷第6期。

6月14日,散文《水仙私记》载《大刚报》副刊。

7月1日,短篇小说《夏夜》在《文艺》复刊号第6卷第1期上发表。

7月15日,《紫荆花开的时候》在《文艺春秋》第5卷第1期上发表。

10月15日,新诗《雨天》载武汉《大刚报》副刊《大江》。

秋,去长沙水陆洲音专任学科系主任兼教授。

12月15日,关于《山海经》的研究论文《最古的宝典》,在《文艺春秋》第5卷第6期上发表。

1948年(37岁)

1月1日,论文《胜利以来的文坛》于武汉《大刚报》第4版发表。

2月15日,短篇小说《夏夜》在《时代批评》第98期上开始连载,到3月15日第99期载完。

4月15日,杂文《恩格斯谈屑》在《时代批评》第100期上发表。

春,到上海。刘岚山在《端木蕻良散记》中记载:“今年春天,他来上海后,深居简出,正在埋头写第三个长篇《中国基地》,和另一电影剧本。同时睁着明锐的眼睛注视着这个时代,这个现实所发生的一点一滴的情景。”

又据1948年6月15日《时代批评》第5卷第102期报道:“战前本社出版之《时代文学》之主编端木蕻良,自长沙抵沪后,月来应酬已过,即埋写小说,第一篇闻定名《山丹》,正赶写中。”

3月15日,散文《音诗的作家马思聪》在《文艺春秋》第7卷第3期上发表。

5月16日,他主办的《求是》月刊出创刊号。他在《创刊辞》中说:“我们愿意联合一切国内外民主自由的力量,贡献我们的力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直到理想和现实,真正地粘合在一起。因为我们坚信,收获和耕犁是分不开的。”

6月,论文《评费孝通〈乡土中国〉》在《求是》第2期上发表。

7月15日,短篇小说《门房》在《文讯月刊》第9卷第1期上发表。

8月25日,短篇小说《狱中记》在《同代人》文艺丛刊第3集《扬子江颂歌》上发表。

9月,文学论文《现阶段文艺课题的检讨》在《求是》第4期上发表。主要论及的是作家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改造问题。

9月15日,散文《风物恩情》在《时代批评》第5卷第105期上发表。

据《同代人》文艺丛刊第3期报道,下期将刊登端木的短篇小说《海盗》(于1948年9月15日),后这期刊物未出。

10月2日,译作《约翰·娄马司的民歌》(唐纳地作)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发表。

10月,散文《人民音乐家马思聪》载上海《求是》第5期。

10月底,离沪去港。《时代批评》第5卷第107期报道:“端木蕻良在动乱的大上海里,住不下去,十月底,走上北平了。”实际是走上香港了。所以下期的《时代批评》又报道:“战前本社出版之《时代文学》主编端木蕻良,由沪转乘粤汉路车抵港,暌隔七年了,他还是那么潇洒风采呢。”

到港后,曾出席达德学院文学系举办的作家招待会。(阿超《来港作家小记》)

10月15日,这天出版的《时代批评》第5卷第107期报道:“端木蕻良在沪现写成论罗曼·罗兰之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论文,长约二万余字,立论精辟,即将发表。”后未见。

11月20日,长篇小说《上海潮》在《人物新丛》第1辑上开始连载,只登一期后中辍。

12月,文学论文《易卜生的一种透视》在《求是》第6、7期合刊上发表。

12月15日,研究《山海经》的论文《羿射十日的研究》在《文艺春秋》第7卷第6期上发表。

冬,短篇小说《海港复仇记》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

这一年,还在《文艺生活》第52期发表了短篇小说《朱刀子》。

他在港期间,母亲在北京去世。(秦牧《漫记端木蕻良》)

1949年(38岁)

1月1日,散文《不朽的一天》载香港《大公报》元旦增刊。

同一天,散文《第一个人民的春天》载香港《华商报》副刊《茶亭》。

1月10日,研究《山海经》的论文《图腾柱崇拜》在《文艺春秋》第8卷第1期上发表。

1月21日,《略谈马思聪的路》载香港《华商报》副刊《茶亭》。

1月24日,诗歌《致陈纳德》载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

2月11日,评论《米谷的画》载香港《华商报》。

2月15日,《文艺生活》第10、11期合刊开展“文坛一年间”的答问,端木以“不及格的答卷”为题,谈了对过去一年文艺情况的看法。

同一天,新诗《命星》在《时代批评》第5卷第109、110期合刊上发表。

2月17日,论文《工人文学》载香港《华商报》。

3月1日,《给李白凤诗》的手迹影印在《幸福》杂志第25期上发表。

3月8日,散文《哀黄克强夫人》载香港《大公报》。

3月11日,《黄永玉的木刻》载香港《大公报》。

3月14日,散文《煤》载香港《华商报》副刊《茶亭》。

3月31日,散文《保卫世界和平》载香港《大公报》。

3月,接替周鲸文先生主编《时代批评》杂志。(刘以鬯《周鲸文先生谈端木蕻良》)

4月22、24日《山歌·木刻》分载于香港《大公报》《大公园》。

4月28日歌词《秧歌调》载香港《大公报》。

4月29日,散文《我们欢呼》载香港《华商报》副刊《茶亭》。

同日,配黄永玉木刻诗《狗爬径山歌·七姊妹》开始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以后各期分见于4月29日、5月2、5、7、9、11、13、16日,共八期。

5月4日,歌词《五四谣》载香港《大公报》。

5月18日,配黄永玉木刻诗《狗爬径山歌·新村乐》开始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共五期,以后各期分见于5月20、23、25、27日。

5月25日,论文《谈午》载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第76期。

6月6日,论文《秧歌舞》载香港《大公报》副刊。

7月10日论文《记录文学》载香港《大公报》。

7月11日,歌词《翻身大合唱》载香港《大公报》。

8月1日,评论《评〈种谷记〉》载香港《大公报》。

8月4日,散文《战士的典型》载香港《大公报》。

8月10日,《秧歌调》载香港《大众报》。

8月29日,评论《评〈暴风骤雨〉》(与方成等合写)载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

10月23日《推荐王希坚作〈民歌百首〉》(与方成等六人合写)载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

这一年还创作了歌词《北京城》和《起来,奋勇前进》。试图写长篇小说《三城记》,未成。

新中国成立前夕,从香港回到了阔别14年的北京。并到北京郊区参加土改。

1950年(39岁)

筹备北平市文联。文联成立后,先后任创作部副部长、出版部副部长、副秘书长等职。并以首钢为生活基地,和工人一起编写该厂厂史。

8月,“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为了发扬光大工人、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光明日报》主办了一个周刊,已组织了编委会。主编端木蕻良,编委:巴波、李薇含、李克、王雁、张永经及学生代表五人。”(《北京文艺》创刊号简讯)

8月9日,《创作学习》在《光明日报》上正式创刊。

9月,短篇小说《蔡庄子》在《北京文艺》创刊号上发表。

10月,特写《白老虎连》在《北京文艺》第1卷第2期上发表。

1951年(40岁)

2月,文学论文《创作中的爱国主义》在《北京文艺》第1卷第6期上发表。

这一年,还在《新观察》第2卷第1期上发表了散文《给抗美援朝的自愿军同志》。

评剧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罗汉钱》均由北京大众出版社出版。

1952年(41岁)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京剧《除三害》(即《周处》)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954年(43岁)

9月,短篇小说《钟》在《人民文学》第9期上发表。

11月23日,论文《俞平伯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在《北京日报》上发表。

1955年(44岁)

6月29日,文学论文《创造性劳动的颂歌——论苏联长篇小说〈顿巴斯矿工〉》在北京《工人日报》上发表。

6月,京剧本《威继光斩子》由北京大众书局出版。

8月,短篇小说集《憎恨》经过修改以后,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新一版。其中修改较大的是《雪夜》,还拿掉了一篇《乡愁》。

1956年(47岁)

创作了一篇文学论文《关于牛郎织女》。

4月,处女作《科尔沁旗草原》经过较大修改,由作家出版社出新一版。

1957年(46岁)

1月,散文《香山碧云寺漫记》在《北京文艺》第1期上发表。

2月,短篇小说《山胡桃》在《处女地》第2期上发表。

3月,文学论文《略谈公式化、概念化》在《北京文艺》第3期上发表。

4月1日,文学论文《吴梅村佚诗八首》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

5月,评论《“短”与“深”》在《文艺报》第5期上发表。

7月,散文《传说》《小马戏团》《节日》在《人民文学》第7期上发表。

8月3日,端木委托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将萧红墓由香港迁至广州。这一天,萧红的骨灰由深圳运回广州。

8月15日,散文《纪念萧红,向党致敬》在《广州日报》上发表。

8月,长篇小说《大地的海》的修改本,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9月,评论《查理三世的子孙》在《文艺报》第9期上发表。

10月,散文《年轮》《月亮最园的时候》《一对孪生弟兄》在《人民文学》第10期上发表。

11月,散文《最难忘的友谊》在《北京文艺》第11期上发表。

1958年(47岁)

5月,散文《石钢交响乐》在《北京文艺》第5期上发表。

6月29日,特写《单臂英雄李世喜》在《北京日报》上发表。

8月,诗歌《中苏公报挂在天》在《北京文艺》第8期上发表。

9月,短篇小说《蜜》在《收获》第5期上发表。

10月,散文《一点感受》在《诗刊》第10期上发表。

11月,特写《钢铁战士王才》在《北京文艺》第11期上开始连载。

12月,《钢铁战士王才》继续在《北京文艺》第12期上连载。

1959年(48岁)

1月,《钢铁战士王才》在《北京文艺》第1期载完。

12月,李敬慈将端木的《戚继光斩子》移植为秦腔,由长安书店出版。

1960年(49岁)

与“新中国剧社”的演员钟耀群同志结婚。

2月,评论白刃的《战斗到明天》的文章《一部歪曲历史的真实的小说》,在《北京文艺》2月号上发表。

3月,散文《首都劳动英雄乐章》在《北京文艺》3月号上发表。

9月,小说《同志》在《北京文艺》9月号上发表。

1961年(50岁)

1月10日,散文《风从草原来》在《北京日报》上发表。

5月,短篇小说《江河涨满了春潮》在《人民文学》第5期上发表。

9月,散文《我们心中在歌唱北京》在《北京文艺》第9期上发表。

9月17日,旧诗《内蒙即景》在《内蒙古日报》上发表。

10月31日,散文《在内兴安岭原始森林里》在《北京日报》上发表。

11月,散文《在草原上》在《人民文学》第11期上发表。

12月,散文《雨后》在《北京文艺》第12期上发表。

1962年(51岁)

1月7日,散文《草原春曲》在北京《大公报》上发表。

1月9日,散文《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在北京《大公报》上发表。

1月11日,散文《三河马》在北京《大公报》上发表。

1月18日,散文《套马》在北京《大公报》上发表。

2月22日,散文《原始森林》在北京《大公报》上发表。

2月27日,散文《去达赉湖路上》在北京《大公报》上发表。

3月1日,散文《达赉湖》在北京《大公报》上发表。

4月,散文《泥版书的新页》在《民族团结》第4期上发表。

5月,散文《向前进,古巴人民》在《边疆文艺》第5期上发表。

9月20日,文学评论《〈胆钊篇〉断想》在《云南日报》上发表。

9月29日,散文《山谷里的笑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

10月,短篇小说《粉碎》在《边疆文艺》第10期上发表。

12月,短篇小说《护秋》在《北京文艺》第12期上发表。

同月,散文《花一样的石头》在《人民文学》第12期上发表。

1963年(52岁)

这一年患高血压偏瘫症。

5月,散文《剑麻》在《边疆文艺》第5期上发表。

1964年(53岁)

4月30日,歌词《营业员之歌》在北京《大公报》上发表。

1965年(54岁)

5月,散文《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在《北京文艺》5月号上发表。

1966年(55岁)

4月,书评《欢呼〈欧阳海之歌〉》在《北京文艺》第4期上发表。

文化大革命中,他同北京的一批作家、艺术家一起,被驱赶到国子监,施以鞭笞之刑,有的作家受不了这样的凌辱折磨而自杀,端木在回顾往事的时候却说:“当时他们这样对我的时候,我想起旧戏舞台上大老爷打人屁股的情景,真想笑出声来,他们一面打,我一面想笑,这不是说假的,真个想笑。只是怕闹出乱子,使了很大的劲,才憋住没笑出声来。”秦牧同志就此评论说:“只有彻底看透那一套花招的可鄙性质,采取高度蔑视态度的人,才能有这样奇特的反映。”(《漫记端木蕻良》)

1967年(56岁)

转得冠心病。

1973年(62岁)

病情加重,不能起床。

1974年(63岁)

8月28日,在波士顿召开的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会议上,讨论了美国夏志清教授的论文《端木蕻良的小说》,端木引起了国际研究界的注意。

1975年(64岁)

香港《明报月刊》第114、117期,分别刊载施本华女士的《论端木蕻良的小说》和夏志清的《端木蕻良作品补遗》,进一步掀起了对端木研究的热情。

1977年(66岁)

1月,散文《迎春曲》在《北京文艺》1月号上发表。这是端木沉默十年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香港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刘以鬯的专著《端木蕻良论》,对于端木的研究渐趋系统化。

1978年(67岁)

1月,水调歌头《总理逝世,泪成斯词》在《上海文学》第一期上发表。

同期,还刊载他一首破阵子《悼陈毅同志》。

4月6日,文学论文《重读〈家〉》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

6月20日,悼念郭老的诗《郭老逝世,敬制小诗,以志哀思》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

7月,散文《怀念老舍》在《北京文艺》第7期上发表。

9月,酹江月《吊刘澍德同志》在《边疆文艺》第9期上发表。

秋,向北京市有关部门写报告,提出了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的写作计划,得到了北京市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赞助。

10月22日,《写在蕉叶上的信》(关于《曹雪芹》的通信)在《文汇报》上发表。

11月12日,散文《追思——西谛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在《北京日报》上发表。

12月4日,组织上决定将端木的夫人钟耀群同志调到文联,协助端木创作《曹雪芹》。

12月5日,“端木蕻良坐在家里一间小房面向阳光的窗前,铺开稿纸,开始奋笔写下了《曹雪芹》的第一章”。(黄伟经《〈曹雪芹〉诞生记》)

12月27日,散文《赤子泪成虹》在《北京日报》上发表。

这一年,为了配合研究端木的热情,香港文学研究社编辑出版了《端木蕻良选集》。内收新中国成立前的小说七篇:《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遥远的风沙》《浑河的急流》《风陵渡》《螺蛳谷》《可塑性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散文四篇:《在草原上》《花一样的石头》《传说》《节日》。

1979年(68岁)

春,红学论文《曹雪芹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社会科学战线》第1辑上发表。红学论文《曹雪芹师楚》在《红楼梦学刊》第1辑上发表。

回忆录《编辑〈科学新闻〉的回忆》在《新闻研究资料》第1辑上发表。

6月14日,调寄诉衷情《忆谷柳》在《广州日报》上发表。

1月,散文《菊颂》在《广州文艺》第1期上发表。

2月,散文《从望乡到〈望乡〉》在《鸭绿江》第2期上发表。

5月23日,念奴娇《挽田汉》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

6月,《〈革命烈士印谱〉小叙》在《广州文艺》第6期上发表。

7月29日,散文《李白凤手迹小志》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

10月,散文《泉》在《北京文艺》第10期上发表。

11月,散文《云杉》在《北方文学》第11期上发表。

这一年,在《花城》第二集还发表了散文《鱼》。

香港再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风陵渡》,前面有端木新写的序言。还再版了他的中篇小说集《江南风景》。

随着《曹雪芹》在香港《文汇报》上的连载,香港研究端木和评论《曹雪芹》出现了一股热潮。

1980年(69岁)

1月,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月1日,散文《一九八〇年的歌》在《北京日报》上发表。

1月,散文《我和紫禁城的一段姻缘》在《紫禁城》第1期上发表。散文《恐龙化石》在《鸭绿江》第1期上发表。

2月,文学论文《〈红楼梦〉与〈女仙外史〉》在《西北大学学报》第2期上发表。《词二首》(水调歌头)在《诗刊》第2期上发表。

3月,回忆录《青年时代的点滴回忆》在《长春》第3期上发表。

4月,散文《从“游鸟”说起》在《散文》第4期上发表。

红学论文《宝玉新释》在《红楼梦学刊》第2辑上发表。

《作家的字》(书法影印)在《书法》第2期上发表。

散文《回忆郊祭李大钊同志》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辑上发表。

7月,去哈尔滨出席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

8月,散文《嘉陵江上》在《花城》第5期上发表。同期封底刊登了他的《小品三幅》(国画)。

9月,红学论文《曹雪芹时代饮食风貌一斑》在《中国烹饪》第3期上发表。

9月14日,散文《从一根鸡毛掸子说起》在《天津日报》上发表。

9月,《仲夏书简》(关于《曹雪芹》上卷的通信)在《鸭绿江》第9期上发表。

11月20日,漫画《我是过河卒子,我要吃老帅》在《羊城晚报》上发表。

12月,散文《千山一叶》在《旅游》第6期上发表。

12月23日,五古《拟〈咏红述事〉三首步原韵》在《光明日报》上发表。

12月红学论文《〈红楼梦〉随记》在《花城》第7期上发表。

1981年(70岁)

1月10日,散文《〈十五小豪杰〉和我》在上海《书讯》上发表。

1月,散文《生命》发表于《智慧树》第1期;《东方,我们生长的地方》发表于《东方》第1期;古诗《李白纪念馆索诗漫题四首》发表于《花城》第1期。

2月,散文《心愿》发表于《青海湖》第2期。

3月,论文《傅山的书法美学》发表于《山西师院学报》第2期。

4月9日,散文《文学巨星陨落了》发表于《北京日报》,记叙了同茅盾先生的初识和交往,对茅盾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4月25日,书信《就〈曹雪芹〉中卷出版端木蕻良信答本报记者》在《书讯》上发表。

5月3日,为了写好《曹雪芹》中卷,到南京、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地参观游览,先后访问了江宁织造署、苏州织造署旧址,扬州、常州御码头旧址,瓜州古渡,扬州天宁寺、大明寺等古寺,南京瞻园、无锡蠡园等名园。5月28日到上海,瞻仰了大陆新村鲁迅故居。6月5日回到北京。(云乡《端木蕻良南来收集写作素材》)

5月10日,《曹雪芹》中卷在《书讯》上选载,以后又续出两期。

5月15日,散文《书窗对语》发表于《文学书窗》1981年第5期(总第15期)。介绍了《科尔沁旗草原》的创作过程,解释了研究工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

5月,散文《拓荒者》发表于《个旧文艺》第3期。

6月30日,《满江红——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发表于《文汇报》。

8月,论文《散文中,也须有人在》发表于《文艺报》1981年第15期。

9月20日,散文《欧阳予清和杜门诗》发表于《桂林日报》。

9月24日,散文《鲁迅和自我批评》发表于《北京日报》。

9月,散文《鲁迅和萧红二三事》发表于《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

10月,散文《鲁迅先生的光和热》发表于《朔方》1981年第10期。

11月,随笔《从晴雯撕扇谈起》发表于《书林》1981年第6期。

1982年以后的活动和创作暂不录。


[1] 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7辑,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