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空巢老人”现象凸显
“空巢老人”是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既包括农村的“空巢老人”,也包括城市的“空巢老人”。形成“空巢老人”有诸多原因,一是劳动力离乡外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特别在进入新世纪后,农村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收益降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这部分人常年离乡,有的甚至在城市购房生活,造成农村大量“空巢老人”出现。二是社会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小型化家庭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住房,与老人分住。另外,职业选择越来越广,有的子女工作地点与父母并不在一起,或者由于婚嫁离开家乡,都会造成“空巢老人”的出现。三是家庭原因。许多老人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选择独立生活以避免与子女一起生活产生冲突和矛盾;老人年龄越大,对老居住地的感情就越深厚,即使子女进城或者去别的地区,他们也不愿意离开久居的地方。
(一)“空巢老人”面临严重的生活难题
1.农村“空巢老人”收入低,生活拮据
“空巢老人”普遍年龄较大,失去工作能力,收入基本来自子女及亲属供给或老人的退休金。尽管农村子女外出打工的收入高于土地收入,但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十分有限。收入较好的农民工还可以给父母部分生活费用,收入差的只能维持自身生活,有的甚至无法保障自身生活,结婚、买房、子女上学还需得到父母的支持,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村父母来讲,无疑是较沉重的负担。
2.“空巢老人”行动不便,日常生活难以自理
许多农村的“空巢老人”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只能依靠老伴、孙子、孙女、亲戚朋友或者村组织照顾。但是,有的老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或者照顾者忙于自己的工作,因此,往往在老人最需要照顾时,照顾者却无法及时赶到。
3.“空巢老人”身体健康不佳,就医不便
统计显示,困扰老人前三名的疾病分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和关节炎,大多数老人并不完全懂得这些病症的治疗和预防,加上得病时没人精心照顾,这些“富贵病”严重困扰老人健康。
4.“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精神状况较差
“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报纸、听广播、打牌等,有了空巢感的老人,会出现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等现象,许多人深居简出,产生较为严重的空虚感和失落感。如果配偶离世,则会给“空巢老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
(二)积极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的思路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趋势,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城市居民,农村永远会有大量人口存在,我国尤其如此。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吸引部分进城务工者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着重发展商贸、建筑、运输、小型加工等产业。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能解决农民变富问题,而且还能解决“空巢老人”与子女团聚的难题。
2.完善农村社保制度
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是产生“空巢老人”各类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政府要扩大、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让“空巢老人”凭借养老所得即可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其次,政府要提高合作医疗医治、报销水平。当前尽管农民能够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便利,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我们应该提高农村医生整体医治水平,降低用药支出,对于农民的医疗报销应该准确快速,让农民特别是“空巢老人”真正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便利。最后,政府应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额度,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等因素确定最恰当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农村真正贫困人口、“空巢老人”得到生活保障。
3.丰富“空巢老人”文化生活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空巢老人”精神文化建设上的投入,让“空巢老人”优先享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优惠甚至免费。其次,社区多举行活动,让子女与老人共同参与,增加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系。最后,社会应呼吁并创造条件让进城务工农民经常回乡探亲,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鼓励在外农民工经常与父母电话联系,让老人知道子女的心中经常挂念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