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财政均等化进程中农民全民意识的觉醒

全民意识作为现代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一,是关于公民现象、本质内涵、价值意义及其行为方式的主观映像与观念反思,从而形成以身份认同、国家观念、公共事务参与和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主要内涵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公民性倾向。

(一)财政均等化进程中农民全民意识觉醒的表现

1.农民“公民身份”意识的觉醒

当前,在我国农村的民主选举中,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行使公民投票权,参与并信任基层自治组织。认为现代中国社会已是公民社会,这无疑意味着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2.农民国家观念的觉醒

农民在社区就医、参加户外文体活动和文化休闲三大公共生活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长,反映出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布局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对基层政府形象和工作的认同,表明农民国家观念的觉醒。

3.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觉醒

调查数据表明,置身于公共财政均等化中的农民面对社区公共事务,不仅不再沉默,而且积极参与决策。农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作为公共财政均等化中的一种途径,在价值观层面是农民的一种利益诉求,在实践层面是农民的一种利益表达机制。公共事务参与不仅锤炼着农民的行动意志,也选择着农民的生活方式。

4.农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意识的觉醒

平时进城打工,过年过节返乡,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城市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日益成为农民的日常行为。许多农民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低声交谈,在公交车上选择主动让座,在超市购物时使用环保袋等日常行为规范日渐养成。

(二)农民公民意识觉醒的障碍

1.农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对较低

我国三十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并未同步增长,导致农民及其子女没有能力发展、发展机会少或没有发展机会。因此,农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较低,全民意识“缺乏底气”。

2.司法效率低导致其在农民中的公信力低

现实中,司法部门烦琐的手续、高昂的诉讼费、艰深的法律知识成为人们司法诉讼、信任法制的障碍。司法效率低下导致执法的公信度低。

3.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均等化使农民陷入被动

政府主导型的财政均等化模式,过分强调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农民不自觉地成为“被城乡一体化”的对象,不利于农民公民意识的形成。

(郭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