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独立后中亚各国贫困问题的发展

一 独立初期贫困问题开始彰显(1991~1998年)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各加盟共和国获得主权独立,走出了苏联时期的封闭状态。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均主动走上政治、经济与社会转型的道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中亚各国很快陷入经济衰退的旋涡,“经济危机”使中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为降低,贫困问题在中亚各国成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独立初期的20世纪90年代,中亚五国经济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危机阶段和初步走出危机阶段。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危机阶段持续到1996年,塔吉克斯坦的危机持续到1997年,土库曼斯坦的危机持续到1998年。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直观反映各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见表1-6)。

1991~1998年,中亚五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1990年相比呈整体下降趋势。其中塔吉克斯坦的经济下降程度最为严重,到1996年时,塔吉克斯坦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到1990年的27.4%。危机程度较轻的乌兹别克斯坦也下降了17.4%,其他各国危机程度介于二者之间(见表1-6),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996~1998年前后开始出现小幅度增长。

表1-6 1991~1998年中亚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1990年=100)

理论上说,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下降不能代表居民生活水平的降低,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力并不明显(例如短时间的金融危机),但是对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民生产总值的连续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到的是国家财政支出对社会领域的投入不断减少,因而它对民众生活水平十分敏感。中亚各国1990~1998年,国家实际预算均有大幅度下降。1998年,除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预算下降到1990年的66.8%,降幅较小外,其他四个国家均下降到1990年的30%左右,降幅巨大[31]。国家预算支出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到了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投入,包括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

国民经济下降的趋势反映在商品流通领域是基本同步的,商品流通量可以反映出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也能反映民众购买力水平。商品流通量下降,意味着国民经济运行不畅和民众消费能力下降。以中亚各国1992年对比1991年包含食品在内的商品流通量变化情况作比较:乌兹别克斯坦下降幅度为44.9%,哈萨克斯坦下降幅度为35.1%,吉尔吉斯斯坦下降幅度为59%,塔吉克斯坦下降幅度为74.4%,土库曼斯坦下降幅度为36.5%[32]

居民消费能力下降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物价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亚各国物价自由化以及国民经济恶化形势,物价涨幅呈直线上升态势,物价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居民收入上涨幅度,直接造成普通居民消费能力严重下降,甚至威胁到广大民众的起码生活保障[33]。从1991年开始,中亚各国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物价几乎失去控制,这一趋势在1996~1998年开始出现缓和(见表1-7)。

表1-7 1990~1998年中亚各国通货膨胀率水平(年平均水平)

从表1-7可以看到,各国严重通货膨胀起始于1991年,这一年各国货币贬值一倍左右。从1992年起,中亚各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34],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通货膨胀率超过1100%以上,土库曼斯坦最低也在492%,这就意味着各国货币贬值最低接近5倍,最高超过11倍。土库曼斯坦货币贬值幅度最大的一年出现在1993年,为3102%。中亚各国情况最好的1998年,土库曼斯坦通货膨胀率仍然高达58.1%,最低的哈萨克斯坦也达到了11%。这种恶性通货膨胀表明,民众手中的货币收入被严重货币贬值“吞噬”,居民购买力剧烈下降在所难免。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承认:“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35]以情况较为严峻的1994~1996年各国居民工资和实际物价对比为例。

在哈萨克斯坦,与居民“食品消费篮子”直接相关的食品价格指数直到1995年才有所缓和。其中,1991年比上年同期上涨约1倍,1992年上涨约20倍,1993年上涨约22倍,1994年上涨约10倍,1995年有所缓和(上涨约0.6倍[36])。1994年第一季度,哈萨克斯坦月平均工资为300坚戈,按照当时汇率折合9美元;最低工资为200坚戈,折合6美元。据俄官方统计,1994年哈萨克斯坦实际工资比1993年下降了12%,8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37]

吉尔吉斯斯坦1996年1~8月职工平均工资为458索姆(折合34美元),而据实际调查为375索姆(折合28美元),最低工资为75索姆(折合5.6美元)。该国消费品价格明显高于乌、哈等国,如普通水果糖31索姆/公斤,一瓶伏特加酒40索姆,一件普通男士大衣要860索姆。而最低工资75索姆仅能够买一公斤黄油,或者2公斤低档香肠。吉官方公布,1996年8月1日人均最低消费预算应为567.28索姆。官方同时承认,有85%的居民达不到这一最低生活水平[38]

由于经济危机以及内战的双重影响,塔吉克斯坦居民生活水平在中亚五国中最低,大学教授、科学院研究所所长的工资才相当于20美元,一般职工的工资连10美元都不到。1995年塔吉克斯坦职工的实际工资已经降到1991年的3.1%,普通居民已经较少食用肉、蛋、奶、鱼等高质量食品,个别年份已出现半饥荒现象。

1995年10月,乌兹别克斯坦职工平均工资为1800苏姆(折合26美元),最低工资为860苏姆(折合12美元),养老金为650苏姆。而鸡蛋价格为140苏姆/公斤,黄油185苏姆/公斤,香肠336苏姆/公斤。按照这种价格,最低工资860苏姆只能购买不到3公斤香肠或者4公斤黄油。如果这些最低工资和退休金能及时发放,居民尽量少吃或不吃肉、奶、蛋等价格高的食品,基本生活还能维持,问题是乌兹别克斯坦财政极其困难,无论是工资、退休金还是低收入家庭补贴等都不能及时发放,一般要拖3个月,甚至拖1年。许多家庭因此生活难以保障[39]

土库曼斯坦同时期居民生活十分困难,面包基本能保证,肉奶制品几乎与低收入者无缘。

据哈萨克斯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96年该国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居民比例为34.6%[40],亚洲开发银行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标准得出哈萨克斯坦1996年的贫困率为18.8%[41]。显然,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贫困率要低得多。为较为客观反映中亚各国20世纪90年代贫困状态,取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然更有说服力。

按照亚洲开发银行所采用的标准统计,中亚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贫困发生率普遍较高,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有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塔吉克斯坦有高达78.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情况最好的哈萨克斯坦在1996年则有18.8%民众生活贫困,虽然贫困发生率较高,但是比之中亚其他国家则好得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反映了中亚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形势和民众生活水平已经开始发生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