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祖国中医,老祖宗留下的绝学

1.上下五千年,老祖宗一直在钻研

中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是我们的老祖宗在数千年的生活、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与病痛抗争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知识,是珍贵的民族文化宝藏。我常以自己从事中医工作而自豪,因为中医贯穿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发展,是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学科。

有人认为“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如果考察史料,我们会发现从西汉开始就有了“中医”的概念。那个时候没有“中国”,怎么会有“中医”呢?中医自古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思是身体一直保持中和之气才会不生病,这是中医的“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在古时并不叫“中医”,这是当西方现代医学走进中国之后,为了区分才出现的称呼。古时我们对医术有很多称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含义。比如“岐黄”,是源自记载岐伯与黄帝探讨医术的《黄帝内经》;“青囊”,是源自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杏林”,是源自同处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医董奉;“悬壶”,是来自民间传说。这些称谓不仅是对“医”的称谓,而且包含着历代中医的求索、医者济世救人的情操和美德。

中医在原始社会便有了萌芽,从古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中医发展的历史。我们现在写的“医”字是简化字。在甲骨文中,医写作“毉”。上面是一个“殹”字,下面是一个“巫”字。后来慢慢发展,医又写作“醫”,上面还是“殹”,下面变成了“酉”。醫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从“巫”(巫术)到“酉”(药酒),正说明了古人治病从“听天命”到“尽人事”的进步,中医就是这样慢慢发展、完善、壮大起来的。

中医的发展是无数代医者研究、积累的结果,我们今天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从对生命的懵懂无知,到发展出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再到发展出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中医对生命、疾病、治疗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完整、深入。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中医代表,比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他们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们的故事和著作现在依旧流传。

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现代医学的广泛传播,中医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医学无国界,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而不应该泾渭分明,甚至对立。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挥着卓绝的作用,无论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还是丰富的史料文献,都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经过了数千年的时光,中医长盛不衰,以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为中国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