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养生

  • 风雨沧海
  • 寒隽
  • 3106字
  • 2020-11-30 16:14:25

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最精彩的,是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很多人都曾有过出家的想法,佛光之下,普渡众生,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建有百年寺庙、千年古刹。信仰往往会跨越种族、跨越时空,彻底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当然,大部分人都在学生时代,求学过程中接受了唯物辩证思想,已经与佛门彻底无缘。当然,也不单单是信仰方面的原因,家中上有父母,下有孩童,怎会有脱离世俗的权利?

因此,人们的心思都开始向养生靠拢,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修神养心。前些年文玩很火,人们从葫芦入手,买来星月菩提、椰蒂项链,就连洗澡和睡觉都不舍得离手。之后又流行手串,翡翠、紫檀、金刚不等,直到玩上核桃,每天装在兜里,没事儿就拿在手里盘。核桃太容易丢,好不容易盘出点儿样,一顿大酒,便会令它耍单,再想配个差不多的,那可是难上加难。再后来,一串金刚菩提盘得红通通,亮如玛瑙,若能买串好的,据说可以解除痛苦和忧伤,还可以给儿女们带来快乐。等入了迷,往往爱如至宝,走火入魔,每天盘刷不止,睡觉时也要搁在枕头边,才觉得安心。时间一长,诸事众多,不免冷淡下来,也不天天刷了,有时候出门走得急,也就忘戴了。后来,再去过几次歌厅某地,喝晕几回,就不见踪影了。

不过,这些养生理念非常奏效,人逐渐精神起来,可以摆脱世间的万千烦恼。其实,养生的秘诀还在于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不配养生的。因为只有一具健康的躯壳,而没有信仰,那是行尸走肉,只有新陈代谢的功能;如同一株活了千万年的植物,未出一言、未发一语,未挪一步,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世上没有永生的躯体,只有永生的灵感;它包括灵性、灵气、灵犀、灵魂和感知、感觉、感受、感情……

植物也有灵感,比如有知觉的含羞草,能捕食的捕蝇草等等。动物则更胜一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下,一切皆有可能,这是简单的信仰所无法解释的,其实这就是自然法则。在可以不为了填饱肚子发愁时,人才会有信仰,进而才有了所谓的养生。

因此,养生其实有两个方面,光有一个好身体是不够的。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也要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这样的养生才有意义。事实上,这种身心双修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都在滚滚红尘中迷失了方向,沉迷于世俗的洪荒里不知所措,忙碌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他们连自己的躯壳都不关心,不爱惜身体,累到极点才懂歇息,病入膏肓才去求医,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无谓消耗。在懵懵懂懂中,不知方向的状态下,成长中消耗了金色的童年;破碎了梦幻的青春,进入了无知的成年。这时候,一少部分人才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开始了所谓的养生。

但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只养生命,未养气息,只重身体,不重心灵。只有极少的人获得了信仰,虽然很片面,毕竟心灵有所寄托,世事有所感悟。这已经不止是修心养性,还有更高的层面。其实各种信仰皆有所长,它们都注重筋骨和气息的修练,佛教超然物外,道教崇法自然;但都在拙普中丧失了灵感。造化弄人,在科学面前,我们都是无知的人,如何修取灵感?这方面,可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做得更好,它们的教义中充满了善良和爱义,但同样离开了身体气血的本源,结果上,不同于佛道的形式。

实际上,中国的法家才是经典,人们常常把它片面的理解为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及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理论仅限于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其实,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法家思想的精髓。即从物质生活中去寻求道德的根源,肯定了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对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决定性意义。管仲的思想,处处可见科学的一面。他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表面文章。

法家的贡献还在于它对改革的态度。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这一点对现代人的思想影响很大,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如此明显的展现出来,这足以证明了改革的重要意义。另外,法家思想中,还有“法布于众”、“依法办事”、“刑无等级”以及“保持法律稳定”的以法治国主张和观念。对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和现代法制都有深远的影响。

人们在对法家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它在哲学思想上,其实是唯物的。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观念。这才是法家区别于其他诸子百家的最核心也最有价值的理论。因此,法家思想是古代最科学的思想体系。

因而,养生必须得“法”,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和进步。只有这样,养生才不会误入歧途,失去控制,导致不希望的结果发生。

有一位梅姓先生一生注重养生,他叫梅墨生,曾发表过许多养生理论文章,教育大家注意养生。梅墨生认为,养生就是顺自然之道,行性命双修之功,持阴阳平衡之道。11岁时,梅墨生开始学习长拳,12岁跟师学习内家拳。25岁开始学习太极拳,为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的入室弟子。

梅墨生认为,现代人生活规律紊乱,费力劳神工作而久坐不起,该吃饭的时候应付或不吃,遇到美食就暴饮暴食,该睡觉的时候熬夜,该起床的时候懒床,这些都是对生命很大的伤害。

不知道梅先生是否为严幼韵女士捉过急,因为严女士一生不锻炼、晚睡、打麻将、不吃补药却最爱吃肥肉。但这位爱养生的梅先生最终没能活过60岁,而不养生的严女士却活了112岁。2019年,著名养生专家梅墨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59岁。他的死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养生大讨论。

在这里我无意判断其中的对错,只想重复上面的话。就是养生绝对不只是锻炼身体和营养保健那么简单,恐怕修身养性才是关键。而且,身体的基础,后天的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某些方面过于纠结,千方百计想延长寿命,是适得其反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越不想死的人越活不长,而不懂养生的普通人,却不见得寿命短。

五古·养生

墨生撒手走,享年五十九。

还未至退休,青春折翠柳。

原本人不知,却引河东吼。

吃瓜群众堵,不知该可否?

早年马华神,健美第一人。

昔日同仁堂,首长尤少春。

秦皇未长寿,汉武心未泯。

怕死不养生,惜命才是真。

基因无寿命,生死亦无常。

反正都会死,爱睡哪张床。

梅生虽患疾,养生岂有光?

平生常保健,怎知也断肠。

纵使黄金药,胜负实难料。

学良过百岁,赵四欢颜笑。

过度集元气,能量当空吊。

饥寒活夏语,潦倒踏春啸。

未来仍长久,年月莫透支。

三餐七分饱,消长应准时。

只需别饿死,一率趋避之。

养生不辟谷,坐化不相思。

修行可自嗨,活泼不应累。

微观无异常,知晓有天地。

易博风云起,难解寻常事。

人生最苦短,身体唯天赐。

张弛应有度,进退必徘徊。

养生不迷信,闲聊频把杯。

运动不能过,身体早成灰。

躺倒来世界,焉能站起回?

睡到天然醒,眠冰月一轮。

养生查黄历,修身看星辰。

年华虽可笑,岂能照梭巡?

计较终身误,舒畅出凡尘。

千年花开落,养生亦如此。

自古笼中坐,只顾影旖旎。

看透三生律,望穿千秋水。

岁月悠悠过,人生谁无死?

放飞应自我,喜怒万般齐。

开怀皆美好,人生路朝西。

凡事均可止,学会把头低。

世间除生死,哪件堪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