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防御到战略进攻
从唐朝建立到七世纪三十年代,唐西北边境的形势看起来相当悲观。唐廷因不能迅速扭转劣势,只得继续赂和。唐代史料忠实地记下了当时的情形:“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100高祖仍然保留着突厥臣属的身份。619年始毕死后,他在长乐门为始毕举哀,痛哭流涕,还宣布废朝三日,命朝廷官员到突厥使者的下榻之处吊唁。同时,高祖还派遣使者带着多达三万段的绢帛前往突厥,代表自己出席可汗的葬礼。101实际上,每当飞扬跋扈的突厥使者造访长安时,高祖都百般忍让,并以厚礼相赠。102
尽管此时唐廷在对外关系上表现得相当弱势,但它在推动内部政治统一、恢复社会秩序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唐军在617年攻取隋都后,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成功铲除了多股割据势力。至624年,除了陕西北部的梁师都,唐军已经消灭了绝大多数地方割据政权,唐廷因此有能力对突厥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
早在625年,高祖已经暗示将改变对突厥的态度。他命朝廷官员将给突厥的外交文书改为诏敕。诏敕本是皇帝在给内臣、外臣颁布命令时使用的,现在用作给突厥的文书,暗指高祖不甘继续做突厥的臣属。103不过,文字游戏不足以抗衡强大的突厥。突厥的军事优势在于机动灵活,进攻快如闪电,后退迅疾如风。太宗意识到,只靠被动防御绝不能保证唐的边疆无虞。但他需要时间整备兵马,以期给予突厥致命一击。于是,太宗决意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从626年阴历九月开始,他带领侍卫在显德殿前的庭院中练习箭术。他每天都会召集几百名士兵,亲自指点、检验他们的军事技能,赐给表现出色的士兵武器和布匹。一些官员担心,大批手持兵器的军士自由进出皇宫,可能危及皇帝的安全。但太宗对此完全不以为意。他对士兵们说:“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104
对唐廷来说幸运的是,东突厥的内部矛盾在七世纪三十年代进一步激化。629年,深谙突厥事务的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张公谨上书太宗,分析了突厥日趋恶化的局势。他认为唐如果征突厥必然会得胜,因为突厥有六大不利因素:第一,颉利昏庸无度;第二,薛延陀等部纷纷酝酿反叛;第三,突厥将士遭遇了军事挫败;第四,气候恶劣导致粮草匮乏;第五,颉利和其他突厥部落首领的关系日趋紧张;第六,先前投奔北地的汉人现在与突厥离心离德。105
张公谨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颉利因任用汉人为谋士,采用汉地的治理方法,并重用粟特人和其他中亚人,而冷落了自己的部众;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造成饥荒,导致突厥人和大量牲畜死亡,但是颉利为了保障财政收入反而加重了赋税,这些措施使一些活跃于今中国东北地区的部落归顺唐朝;薛延陀、回纥、拔野古(活跃在贝加尔湖以北的广阔地区)也都起而反叛颉利。106
在一些部落背弃突厥的同时,早在渭水事件中就已经表面化了的突厥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颉利把这些部落的反叛归咎于突利,因为突利的牙帐就在幽州(今北京)以北,负责监督位于广阔的突厥汗国东部的诸部落。颉利又命突利平定薛延陀和回纥的叛乱,但突利未能取胜,二人的关系更加恶化。颉利对突利施以鞭刑,将其囚禁十余天后才释放。107受辱的突利开始公开违抗颉利。628年,颉利向突利征兵,遭突利拒绝。恼羞成怒的颉利下令攻打突利。这一事件成为压垮二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突利密谋反叛,于是派出信使寻求唐朝的军事援助,但太宗拒绝伸出援手。突利眼见与颉利摊牌毫无胜算,便在629年阴历十二月向唐廷投降。郁射设是另外一个背叛颉利的突厥首领。他是处罗可汗的儿子,在父亲死后的汗位竞争中输给了颉利,于是在628年率部进入河南。郁射设此举令颉利生疑,他派出骑兵追杀郁射设。颉利的军事行动彻底破坏了二人的关系。629年阴历十二月,郁射设决定投降唐朝。108突厥的内部倾轧,也使得其他一些突厥部落首领脱离突厥汗国,前往其他地方。109
突厥精英阶层的矛盾,还削弱了突厥对附属部落的控制,在突利的领地和突厥汗国其他地区引发了一连串的叛变。大行台苑君璋在627年阴历五月率先抛弃了他的突厥主人。110到了628年,契丹、奚、霫以及其他几十个部落纷纷起而效仿。111629年阴历十二月,靺鞨首领遣使入唐朝贡。112在突厥汗国北部边疆的众多反叛部落中,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固和奚等大约十五个部落改为效忠薛延陀,承认薛延陀的首领为他们的新主人。这些部落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反突厥联盟,直接威胁到突厥的霸主地位。庞大的东突厥汗国开始崩溃。
唐廷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良机,在同突厥的几次关键战役中主动出击。628年,唐军击败梁师都,控制了河套南部。突厥曾以这里为跳板直接威胁长安,如今此地成了唐对突厥发动进攻的前哨阵地。113同年,唐廷再次采用经典的怀柔之策,授予薛延陀首领夷男“真珠毗伽可汗”称号和唐军旗。夷男大喜,于629年派其弟出访唐廷。太宗在朝见时赐给使者宝刀和马鞭,并对他说:“卿所部有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唐廷赏赐夷男之弟宝刀和马鞭,即表示承认夷男在漠北各部落中的统治地位。夷男在郁督军山(今杭爱山)下设牙帐,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庞大的汗国,其疆域东至靺鞨,西达西突厥,西北到俱伦湖(今呼伦湖),南接大漠。114颉利现在被夹在两大强敌之间,北有薛延陀,南有唐。他意识到形势已经迅速变得于己不利,于是转而设法修复与唐的关系。629年他匆匆派使者到唐廷,表示愿意成为唐朝的外臣和太宗的女婿。不过,为时已晚。115
629年阴历十一月,唐以李靖为主将,分兵六路攻打突厥。颉利失去了突利和其他部落的援助,很快被唐军孤立、包围,随后在戈壁以南的两次小规模冲突中被唐军打得一败涂地。双方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630年正月,当时李靖带领三千骑兵从马邑直奔定襄。唐军兵临城下,颉利的一位忠实追随者不得不带着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和隋炀帝之孙杨政道投降。颉利避而不战,向北逃去。但他遭到另一支由李世勣率领的唐军的伏击,不得不进一步北撤,退入阴山一带。然而,前往北方的道路上有强敌薛延陀阻截。颉利自知走投无路,决定向唐投降。但太宗断然拒绝受降,下令唐军再次发动进攻。李靖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奔向颉利大帐。当先头部队逼近颉利营地时,突厥军队不战自溃。十几万突厥人向李靖投降,其余的或归降薛延陀,或向西逃走。颉利逃过一劫,但还是在同年阴历四月被擒,并被押往长安。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116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摧垮东突厥汗国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唐廷的军事行动,而是突厥的内部分裂和相互背叛。太宗在为大败突厥庆功时说:“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117参与这两次作战的唐军分别只有三千人和一万人,数量其实不多。但指导这两次战役的战术和战略却十分重要,它们将对唐廷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