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可汗称臣
李渊生性谨慎,深谙政治。他与610年后起事的其他叛军首领不同,没有急着公开与隋廷为敌,以免过早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招来隋廷和其他竞争者的敌意。同时,李渊希望与突厥友好相处,以争取突厥对自己的反隋大业的些许帮助,或者至少要保证自己的根据地太原不受威胁。617年阴历五月的事件凸显了与突厥建立友好关系的急迫性。当时,数万突厥铁骑包围太原,寡不敌众的李渊不得不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突厥骑兵来到城下,却发现太原城门洞开,城墙上没有一面旗帜,也不见一兵一卒。此情此景令突厥骑兵大惑不解,他们进入外城北门后,旋即从东门退出。由于怀疑有诈,突厥决定收兵,没有进攻内城。32这一出空城计虽然保住了太原,但李渊深知,与突厥和好已刻不容缓。倘若突厥再次兵临城下,李渊及众将都将性命不保。
李渊立即修书一封,遣使者送交始毕可汗。信中写道:“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终为上天所责。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581—600)之时。”李渊向突厥统治者提议:“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33这样,李渊就向始毕可汗提出了一项交易,以中原的钱财珠宝换取突厥的直接军事协助,或是至少让突厥承诺不干涉李渊统一中原。
突厥只部分接受了这一提议。他们对李渊许诺的财物很感兴趣,对可汗与隋朝皇帝重修旧好的建议却嗤之以鼻。突厥视李渊为割据势力首领,在与他打交道时,要求他必须向突厥称臣。突厥达官贵人彼此议论说:“唐公欲迎隋主,共我和好。此语不好,我不能从。”他们向可汗进言:“唐公自作天子,我则从行,觅大勋赏,不避时热。”34突厥作为北亚的霸主,要求李渊首先俯首称臣,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李渊的使者在七天之内就带回了回信和始毕可汗的口信:“唐公若从我语,即宜急报,我遣大达官,往取进止。”遗憾的是,书信的详细内容并没有被保存下来。不过,李渊读信后的反应为我们了解此信的内容提供了足够的线索。史料记载:“帝开书叹息久之,曰:非有天命,此胡宁岂如此。但孤为人臣,须尽节。……本虑兵行以后,突厥南侵,屈节连和,以安居者。不谓今日所报,更相要逼。”显然,突厥来信要求李渊接受突厥的封号和旗帜,并提出派官员为其册封。李渊气愤地对臣下说:“乍可绝好蕃夷,无有从其所劝。”35谋士们见李渊对突厥来信的态度消极,都缄默不语,但李世民显然与李渊意见相左。
李世民认为,接受突厥封号以换取突厥的帮助只是权宜之计,而且早有先例。隋朝开国之君隋文帝(581—604在位)就曾接受过莫缘可汗的称号。36 610年后起兵的一些割据势力的首领也纷纷向突厥称臣,如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被封为定杨可汗,榆林(今内蒙古十二连城)的郭子和被封为平杨可汗,37朔方(今陕西白城则)的梁师都被封为大度毗伽可汗,离石(今山西离石)的刘季真被封为突利可汗,五原(今内蒙古五原)的张长逊被封为割利特勤,并州(今山西阳曲)的李仲文被封为南面可汗。38李世民不明白父亲为何不起而效之。毕竟,向突厥称臣并不等于永远成为其附庸。在这种臣属关系中,只有军事实力才能决定双方各自的地位,因此不稳定性是其显著特征。任何一方的实力变化,都会打破双方的实力平衡,从而改变已经达成的协议。39
李世民开始向父亲施压,要求他满足突厥的要求。很快就有人向李渊报告,李世民麾下驻扎在兴国寺的士兵议论纷纷,说如果李渊拒绝接受突厥的条件,他们就会发动兵变。这次事件的主谋其实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裴寂和刘文静。他们向李渊解释说:“且今士众已集,所乏者马。蕃人未是,急须胡马,待之如渴。若更迟留,恐其有悔。”40不过,谨慎的李渊一直等到他的另外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617年阴历六月来到太原后,才给了裴寂和刘文静第二次机会,让他们详述推翻隋朝的计划。这一次,李渊以“事机相迫”为由同意了他们的计划,而“改旗帜以示突厥”和“以辑夷夏”是这个计划的两个关键部分。41
特定颜色的旗帜可以用来表明持旗人的政治归属。绛色是隋朝的官方颜色,李渊作为隋朝皇帝的臣子一直使用绛旗。42现在,他需要用其他颜色的旗帜来表明自己建立新王朝的决心。谋士们在占卜后建议用白色,这恰恰也是道家崇尚的颜色。二者当然不是单纯的巧合。这些谋士深受道教影响,其中一些人本身就是道士。为了使改朝换代合法化,他们一直在太原地区散播预言和歌谣,称“白衣天子”即将出现,他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43突厥统治阶层同样推崇白色。44他们视持白旗者为自己人。李渊权衡利弊后,同意改用白旗以示他有意改朝易代以及在名义上臣服突厥。但是,他考虑到自己刚刚起兵反隋,应该设法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不应马上亮出全部底牌。于是,他命令将士混用绛旗和白旗,故意迷惑隋廷和突厥。45李渊在处理改换旗帜这个棘手问题上展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46
刘文静不久后便启程拜访突厥。他告诉始毕可汗,唐国公李渊“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47可汗听后大喜。但实际上刘文静有意歪曲了李渊的真实意图,李渊其实只打算在名义上臣属突厥,在确保太原无虞的同时,获得突厥最低限度的直接军事援助。刘文静想必还告诉始毕可汗,李渊愿意接受突厥封号,希望能够得到突厥的马匹。
欣喜的始毕可汗派康鞘利等高官前往太原。他们带来了数千匹战马,其中一千匹是给李渊的礼物,其余的则用于交易。康鞘利此行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卖马,他是向李渊递交一封有关始毕可汗授予李渊突厥封号的信件。突厥使者一行被带到晋阳宫东门外的侧舍,李渊对来使毕恭毕敬,谨守身为可汗臣属的礼节,恭敬地接受了突厥可汗的来信,并厚赐两位突厥使节。康鞘利许诺说,突厥骑兵将协助李渊攻打隋都,兵力由李渊自定。不过,李渊只需要少量突厥骑兵,以示自己已经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从而使刘武周打消从背后袭击太原的念头。李渊在派遣刘文静前往突厥请兵时告诫他说:“胡兵相送,天所遣来,敬顺天心,欲存民命。突厥多来,民无存理。数百之外,无所用之。所防之者,恐武周引为边患。又胡马牧放,不烦粟草。取其声势,以怀远人。公宜体之,不须多也。”48
在刘文静与突厥交涉的同时,李渊挥师西南,在霍邑(今山西霍州)与隋朝精兵交锋,取得大捷。49然后,李渊率军向龙门(今山西河津)挺进,此地在黄河东岸,距隋都以东仅一百多公里。617年阴历八月,刘文静带着两千匹良马与李渊在龙门会合,随行的突厥骑兵仅有五百。李渊见此满意地说道:“马多人少,甚惬本怀。”50然而,刘文静没有告诉他的主人,他曾在突厥牙帐点烛焚香,以李世民的名义与突利可汗在神灵前发誓结成香火兄弟。51李世民因此与突厥建立起了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李世民的软实力,日后他将以此阻止突厥的敌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