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北京的糕点铺面,不得不提几百年的老字号大顺斋。它可是明朝崇祯年间创下的买卖,一直经营至今。
崇祯十年(1637)的时候,南京的一名回族人刘大顺拉扯着妻儿老小北上,落脚北京通州谋生。起初,他只是靠着原来的手艺做些糖火烧,在街头巷尾吆喝着卖。刘大顺生性实在,他的火烧个大味好,不多时日就有了回头客,小买卖一点点火起来。没过多长时间,刘大顺在街上开了一间小店,取名“大顺斋”。大顺斋的买卖如同字号名字,一直顺顺当当的,到了清康乾盛世的时候,大顺斋已经是有五间铺面的大买卖了,各种糕点花色齐全。以价廉物美著称的大顺斋招徕了许多顾客,妇孺皆知。
日久天长,大顺斋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比如,他们以折扣价将糕点批发给小商贩,鼓励他们到车站售卖,这样一来,大顺斋的糕点就走出了通州,行销北京城内、天津及周边地区,许多吃过大顺斋点心的人也愿意替他们做宣传。至晚清时,大顺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下,在北京城内相继开设了几家分号,创制出许多独具风味的清真糕点,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话回金陵城。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南京的传统食品可谓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享誉世界。全国郑和研究会理事、学者郑自海曾在《浅谈南京清真餐饮文化——从“郑和航海宴”的开发说起》一文中提及笔者的专著《追忆甜蜜时光:中国糕点话旧》,且提及大顺斋,并由此谈到南京的清真美食。
南京清真美食素有优良传统,脍炙人口,这在清代文人的记载中就可发现端倪。比如清人有元宵诗:“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说:“松饼,南京莲花桥教门方店最精。”《浅谈南京清真餐饮文化》一文中记载,民国年间中国回族饮食业仍保持着“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的特点,这一现象在当时的南京尤为明显。文中例举了1934年的南京回族职业调查统计资料,资料显示:“南京回族从事饭店、牛肉店、茶食店等与饮食相关的从业人员达9824人。”随后,南京同业公会又有统计:“1940年南京有清真茶食糖果店24家,炒货业36家,清真饮食37家,宰牛业33家,清真牛肉铺67家。”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南京清真餐饮业发展之盛。
薪火相传,到了201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南京组委会筹备各项工作,其中,如何安排好中外来宾中穆斯林代表的就餐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学者郑自海在文中表述:“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清真南京安乐园菜馆,因为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期间,曾组织有关人员赴云南、福建考察采风,搜集整理了有关郑和的文化素材,并与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专家们一起探讨,共同研制出一套经典清真菜单,并定名为‘郑和航海宴’,受到参会代表一致赞扬。”当时的十几道菜品是:宫灯开宴、八方来贺、瀛涯金丝、南海宝珍、宫廷一品、西域风情、舢舻万里、翡翠舟横、维艄挂席、龙宫探宝、天竺飘香、碧波荡漾、梯海远航等。
在2012年航海日活动中,安乐园菜馆再次被选定为接待单位。为提升“郑和航海宴”的文化内涵,菜馆进行精心准备,并将明朝国宴中的清真专桌,以及郑和在海外的传说故事等内容,纳入了新版“郑和航海宴”之中。新开发出的佳肴有:婆罗燕窝、暹罗稻香、榴梿忘返、鸭都舰队、宝岛种姜、郑和麻将、柯枝渔网、也门羊排等,广受中外嘉宾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