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博物馆学

博物馆与文化传承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民国时期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新中国时期的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进步、复兴。百年之前,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中华民国政府援引西方的博物馆制度,将博物学带进了公共文化领域,建立了典藏文明成果的制度,让公众分享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成果,从而在公众领域建立起与世界并行发展的文化格局。

中国的博物馆历史从无到有,从国子监到故宫的午门和端门之间,再到天安门广场,显现了国家体制与文化的时代走向。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博物馆的地方,不仅在于它是国家文化的窗口和对公众进行教育的阵地,而且在于它处在国家政治中心所在的特殊位置之上,因此,显现出了文化的尊崇。

20世纪后期,全世界博物馆都面临着调整、转型和大发展,中国乃至世界范围之内都在进行一些重要场馆的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成为世界第一大馆,综合实力也跻身世界大馆行列。面对如此规模的国家文化殿堂,史无前例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和世界各国博物馆所面对的共同挑战,又有它与当代中国社会相关联的特殊的问题。因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处于天安门广场区域内,其展览、收藏、公共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专业功能,以及安保、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职能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场馆面积增大,功能扩展,尤其是免费开放之后观众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接待工作就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毫不讳言,普通观众的素养反映了整体国民的素质,博物馆的整体水平也反映了国家文化的大致状况。

中国国家博物馆虽然建馆已100周年了,但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博物馆相比还算年轻,像大英博物馆有约260年的历史,俄罗斯艾尔米塔奇博物馆建馆近250年,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则建馆约220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馆也有140年了。在这100年的历史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还经历了20世纪前期的抗战等,实际上,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才真正起步,到1959年才开始有了新建的博物馆单体建筑。博物馆对于国家文化的重要性这一基本认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博物馆的文化自信,则以2003年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标志。由此来看,我们的博物馆历史和发展历程非常有限,当下的发展速度却是突飞猛进的。

一个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很难真正称为“著名”。当馆内的观众和馆外游览天安门的游客形成内外呼应的时候,可以看到博物馆这一公共文化设施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种文化的力量也彰显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馆,才有可能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我们有了世界一流的硬件条件,才有可能吸引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的公众才得以不出国门而大开眼界。

博物馆在一个国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在推广国家文化方面所特有的力量也是超乎寻常的。基于国家的强盛,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世界上有着与国家话语权相应的文化话语权,因此,在专业方面也传达出了与国际博物馆界在交流合作方面的自信。尽管国家博物馆有140多万件藏品,这是立馆的基础,可是,与世界上一些大馆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缺少国外的藏品。因为被侵略、被掠夺的经历,国家博物馆不可能有西方的文物,但西方却有我国的文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快了国际合作的步伐,让更多外国的经典艺术品、历史文物能够到中国来展出,让中国的公众不出国门就能够了解世界文化。引进展览需要巨额的资金来保证,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博物馆和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使之有了基本的保证,但仍有不足。博物馆运行国际间交流的展览,借展、保险、运输、搭建、推广以及后期维护都需要很多资金投入,而展览之中的安保、温湿度控制等亦如此。国家博物馆场馆面积巨大、功能服务众多、技术要求很高,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遇到的挑战。

英国曾有人说,博物馆如今已经取代了教堂在社会中的地位,参观博物馆成为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事实上在英国,博物馆也被视为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参观博物馆历来是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中国也是如此。博物馆必须做好“从孩子抓起”的推广工作,让孩子来博物馆接受五千年文明的教育,看到五千年文明所创造的丰富的智慧,从而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他会来第二次,或者会把博物馆作为终身的课堂。可能十几年后他会对朋友说,十几年前就来过国家博物馆,看到这件文物放在这里,现在还在这里。当人们像叙述历史故事一样讲十几、二十年前的观感,甚至是向他的孙辈叙述这些过往的时候,文化的传承就显现出了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2012年8月17日

1918年的国立历史博物馆

1918年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午门城楼的展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5年8月12日16点29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