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数字经济创新史
- 赵小兵
- 5003字
- 2021-04-03 11:07:05
01 风口创新模型
众所周知,“风口”这个词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先生首先提出的。他说,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起来,借以形容在创新领域顺势而为的重要性。这几年,风口理论成为创新投资领域大多数人的口头禅,说得多了,似乎风口随处可见。雷军并未详细阐述何谓风口,其实我们谁也没有见过猪在风口之上飞起来这种离奇景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甚至有些反感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因为它不够严谨,逻辑上漏洞百出,似乎在鼓励人们投机,这和我笃信的价值投资理念背道而驰。但是无论我是否喜欢,创新投资领域的同行,甚至财经记者都会屡屡提及所谓的风口理论。重要人物的一句话,可以被演绎成一种理论,我也是很无奈。当我听到大家说,这个或者那个机会是一个风口时,我虽然觉得不太入耳,但也只好一笑了之。
我在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史时,发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即这次创新潮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威力,就如同一股席卷全球的创新飓风,迅速把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们和商业体系包裹进来。
在农耕时代,可能历经千年都没有重大创新发生。而大多数工业革命以来的创新,虽然速度比农耕时代快了许多,但都是在渐进和从容不迫的状态下进行的。一项创新,要惠及全球的芸芸众生,往往要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漫长岁月。
我试图向一些大师的典籍寻求帮助,解释这种奇异的创新景象,然而无果。在彷徨之间,我又想到了雷军的“风口说”。我冷静下来,第一次认真推敲风口这个词,我突然发现,以风口来描绘移动互联网创新潮,居然非常贴切。在一次次的实证研究之后,我终于把风口这个词完善成为一个创新模型:风口创新。自然界中形成飓风,一定是有一些特定的气象条件相互叠加。创新的风口也应如此,一定是有一些特定的条件相互作用,才导致创新风口最终堆积而成。
在推演整个数字经济的形成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创新风口应该包括两种:“时代创新风口”和“行业创新风口”。
时代创新风口的内涵是,整个时代、全体人类以及各行各业都得到惠及的创新。在历史上,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至蒸汽时代,电的发明则把人类带至电气时代。同理,互联网的发明把人类带至数字时代。
我们不妨继续追问,时代创新风口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
在人类历史上,在大河交汇之处,常常有伟大文明诞生。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泾河和渭河是我家乡陕西的两条河流,泾河清,渭河浊,两河相交之处顿成千古奇观。泾渭之畔,就孕育了一座承载华夏最璀璨文明的秦汉唐之都——西安。
我发现,时代创新风口也常常发轫于行业的交汇之处!过往,电信行业和电脑行业是两条平行线,电信其实是一张通信网络,电脑则是孤立的计算终端。每当这样两个平行行业相交之时,就会孕育出巨大的行业变革:两者第一次交汇发生于1994年,PC互联网横空出世;两者第二次交汇发生于2007年,移动互联网呼啸而至。电信行业和电脑行业的交汇,其实只做了一件事:通信网络把孤立的电脑终端连接起来。陡然间,数字时代的创新风口就从天而降!
我认为,我们对“连接”本身的认知还非常粗浅,这种连接,就犹如人类一下子跃入原子时代,旧的商业体系被粗暴地撕裂,一个新的商业体系随之诞生。
如此看来,数字时代的两次创新风口,皆来自电信行业和电脑行业之交汇。
那么,一个衍生的宏大设问就是:上述两个行业的下一次交汇会在何时,它们又将孕育何种惊天的创新风口呢?
相比之下,行业创新风口只是行业内部的创新,只和本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由皮克斯主导的电脑动画制作替代了电影工业中的手绘动漫,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创新风口。皮克斯面临的风口,就是动漫制作的数字化。
在反复进行沙盘推演之后,我认为风口创新模型有下列5个特征,应该说明的是,下列特征更多地体现在时代创新风口中。
风口创新是一个基础设施级别的创新
创新几乎无处不在,就如同“不是所有的牛奶都是特仑苏”一样,只有非常稀有的创新才可以被称为基础设施级别的创新。提到基础设施,我们会立刻想到水、电、燃气,基础设施就是和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物。如今,在创新投资领域,基础设施也变成一个时髦的词,既然投资人喜欢听,创业者就会投其所好,说自己的创业项目是一个基础设施,暗示这个机会是下一个微信。
显然,互联网就是一个基础设施级别的创新。从投资角度看,基础设施意味着一个价值数万亿元且没有边界的大市场。水大,鱼才能大;赛道宽阔,车手才能纵横驰骋。投资者的梦想当然是下一个阿里巴巴或者腾讯,这些机遇,只能存在于基础设施级别的创新领域。
我常想,鱼,游弋于鱼缸、水塘、江湖和大海中,基础设施级别的创新就是大洋,此处的鱼则是创新项目,在大洋中我们才能看到鲨鱼,而非缸中的金鱼。
风口创新会出现从0%到100%的大迁徙
如果查阅百度百科,我们会看到,“迁徙”这个词是指动物从寒冷干涸的地方,迁移到气候温润和水草丰美的去处。似乎迁徙只是动物界吃喝拉撒、稀松平常之事罢了。但是,当我看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地球脉动》时,我看到了动人心魄的航拍画面:数百万头犀牛像是遇到地球末日般,惊天动地地朝着地平线席卷而去。哪怕遇到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庞大的犀牛群也没有丝毫的迟疑,依旧朝着既定的方向绝尘而去。迁徙,往往意味着数千公里的长途奔袭,即使对于犀牛这样体壮的庞然大物,迁徙也比人类进行的所有极限运动要难上百倍。令人惊叹的是,我们没看见犀牛中有指挥者,也看不到信息传递。没有集结号或显而易见的宣传鼓动,犀牛们好像末日将至一样,个个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地飞奔不止。
迁徙的目的地往往是千里之外的一片温润如春的世外桃源,水草茂盛,莺歌燕舞,这时候,犀牛群画风突然一变,像被集体点了穴一样,放慢脚步,温顺优雅起来,怡然地甩着尾巴,看天喝水,追逐嬉闹。看到这幅画面,我就觉得,前面让它们苦不堪言的迁徙之旅是物有所值的。
我的实证研究表明,风口创新也会引发人类非常类似的大迁徙。和动物的迁徙不同的是,由风口创新引发的人类大迁徙,是指人类像没有征兆一样,突然离开原有的基础设施产品,迅速奔向风口创新的新奇产品阵营,少顷,就会出现一个从0%到100%的大迁徙。对于原有产品的运营者而言,这个景象不期而至、猝不及防,客户突然走得干干净净,从门庭若市到人走茶凉,似乎只过了一袋烟的工夫。风口创新企业一夜之间,在新客户云集、水草茂盛、莺歌燕舞之处,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搭建了一个“新世界”。人们有了风口创新产品这个爱不释手的“新欢”,立刻抛弃了原有产品那个“旧爱”。此时,原有产品的运营者门可罗雀,大势已去。
风口创新会突然引爆一个指数级别的新增市场
通常而言,企业获得30%的年度营收增速就很不错了。多数情形之下,企业的年度营收增长非常不确定,这往往是过度竞争、企业的创新停滞或是目标市场面临天花板导致的。我们机构投资者常常需要做功课,搭建一个财务模型,来预测拟投资公司的未来财务表现。
我的实证研究发现,如果做一个匿名的财务模型,预测风口创新企业的未来财务报表,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财务模型好到令人难以置信,就像假的一样。原因何在呢?
我们前面谈到,风口创新意味着基础设施级别的创新,以及创新带来的客户从0%到100%的大迁徙,这两个假设指向了一个事实:风口创新迅速启动了一个价值数万亿元的天量新增市场!无疑,这个价值数万亿元的新增市场只能出现在基础设施级别的创新领域。
我们不妨看看汽车的发明和商用:福特公司发明了在流水线上生产的T型车,从此开启了汽车走入工薪阶层家庭的伟大历程。即便如此,美国从无到有地变成“车轮上的国家”,也历时数十年。而汽车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又花费了上百年之久。汽车的创新堪称伟大,它又是人人需要的物品,但是普及的过程异常缓慢,这其实是工业革命以来多数创新的共同规律。可以说,汽车的创新并不是一个风口。
风口创新一定伴随着一个指数级别的新增市场。我们看看个人电脑,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到普及全球每个家庭、学校、公司和政府,它也就花了20年的光景,这迅即激发了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新增市场。个人电脑从出现到普及,引爆了一个指数级别的新增市场。
我们想象一下,风口创新激发了一个指数级别的新增市场,这相当于是物理学一下子从牛顿时代跳跃到爱因斯坦时代,与相对论原理催生的原子弹相比,常规武器就像是小孩子的玩具枪一样不堪一击。这种神奇的增长,也进一步打破了很多传统商业常识和传统文化理念。比如,我们常说,“欲速则不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是一些有经验的长者对那些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的告诫。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指数级别的增长时,就好像看到电影中的快进镜头,波澜壮阔的城市景观、花草树木,就在眼前一夜间出现。
风口创新有一个稍纵即逝的跟随者效应
当风口创新从天而降之时,会出现一个较短的时间窗口,我称之为“上帝窗口期”。这时候,我们需要闻风而动、顺势而为,必须毫不迟疑地加入风口创新的滚滚洪流当中。
风口创新,意味着新的基础设施加速形成,接着会出现客户从0%到100%的快速迁徙,以及一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新增市场会以指数级别高速增长。我们需要跟随创新主导者的脚步,加入创新大潮。这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原子时代,原先缓慢的脚步突然变成了蒙眼狂奔。甚至,那些加入创新风口的创新者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外力,在推动自己以不可思议的加速度快速前行,有一刻人们像孙悟空一样,突然腾身而起、直上青天。
这个时候,我觉得雷军用“风口”这个词来描绘某种创新即将带来不可思议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天才式的发现。指数级别的新增市场,就如同核裂变一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当我们茫然四顾之时,似乎只有雷军看到了指数增长的瑰丽景观,他不禁喃喃自语:你看,风口上的猪也飞起来了。雷军不仅仅是事后诸葛而已,他当年突然要创办小米,就是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即将到来的指数级风口。
我大体测算了一下,跟随者效应出现在客户从10%到20%的迁徙途中,跟随得过早可能会成为“先烈”,过晚则黄花菜都凉了。我们会理所当然地想到,这应该还是那些武装到牙齿的大公司的游戏,大公司的研发人才多如过江之鲫,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天赐良机。但是,现实的情况则是,在风口创新中晃动的身影常常是那些名不见经传、赤手空拳的小人物。
你看,雷军虽然早就是成名人物,但是,当时在手机终端行业,他也只是个新人而已。他还不得不屈尊拿起电话,打给我的朋友——晨兴资本的合伙人刘芹,像新人那样讲述自己的创业梦想。
当然,并非所有风口创新的跟随者最后都能成功。但是,最终登堂入室的跟随者会一夜成名,跻身一线企业家的行列,其企业价值像气泡一样迅速膨胀起来。这里面是否会有泡沫?当然会有,但是假设泡沫最大时企业价值是500亿美元,泡沫破裂时,企业价值降到了300亿美元,对一个初创企业而言,这难道不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吗?
待到风口创新停歇之时,我们就又回到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种状态,那种亦步亦趋的时代。人们梦想要成为风口创新的主导者,而不是跟随者,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风口创新的主导者,是我们这个世界与日月争辉的人中龙凤,对大多数人而言,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风口创新的跟随者是可以训练而成的。
风口创新可能会导致上一代市场领先企业迅速崩溃
在风口创新的早期,新增市场尚未形成,新产品往往像是一个没有客户、不接地气的新奇玩具。而上一代领先企业面对成熟的市场,利润丰厚,他们往往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看待这些幼稚的创新者。上一代领先企业对风口创新者的态度通常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早期嘲笑,按兵不动;中期紧张嘴硬,仓促应战;后期感到大祸降临,匆忙斥巨资收购另一个落后企业,直到最后败下阵来。
我们可以想象,当个人电脑刚刚问世的时候,大型计算机的巨擘IBM连眼也不会眨一下。彼时,人家几百亿美元的营收,都来自民航、银行、军队、政府和《财富》世界500强那些腰缠万贯的大客户。个人电脑像个玩具,除了那些蓬头垢面的爱好者,谁会要呢?如果IBM认真起来,做个市场调查,结果可能令人笑掉大牙,谁会买一台他从未见过的个人电脑呢?市场调查的结果一定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个人电脑市场。因此,IBM董事会无视几个硅谷毛头小子捣鼓的个人电脑,就太正常不过了。
当然,克里斯坦森最早发现,也描绘过类似的场景,他将其称为“创新者的窘境”。不同的是,我强调的是风口创新这种极端的情形。这种创新蕴含着原子那样的巨大能量,伴随着指数级别的快速增长,像海啸一样突如其来,上一代领先企业发现情况不妙时,通常大势已去,人去楼空,难以翻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