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传
  • 毕宝魁
  • 2652字
  • 2024-11-04 19:26:24

寻根问祖与大婚

寻根问祖

这是个冷冷清清的年节,曲阜城里很热闹,爆竹声声。那时,爆竹不是装有火药的现代爆竹,而是把那种含有一定水分的竹子放在火堆上烧,达到一定温度时竹子便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因此就叫作“爆竹”。后来,爆竹只是沿用了古代的叫法而已,所以今天的爆竹根本没有竹子。现在,东北农村管爆竹叫“炮仗”,而更准确一些的说法是一种放炮似的仪仗。

过年时节,大门大户人家都喜气洋洋,热气腾腾。但孔子自己孤身一人过年,寂寞冷清,而母亲新丧,绝对不能娱乐,更不能吃肉,何况自己也真的没有心情。

自从将母亲和父亲合葬后,孔子更加了解父亲当年的英雄壮举了,而且不断听说自己祖先的光辉业绩,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是宋国的国君,是真正的同祖同宗。同时,孔子还隐约听说自己的祖先曾经是宋国的执政者,最著名的是正考父和孔父嘉,而自己姓孔是否就是从孔父嘉流传下来的呢?这一切都需要有个回答。孔子还听说自己祖先的宋国是殷商民族后代的封国,那里还有殷商王朝的祖庙,以及专门祭祀的颂歌。如果这样,那里便应该保存着殷商时代的礼乐制度和文献,而这些都吸引着充满好奇心和决心学习古代典章制度的孔子去考察一番。

孔子想好后,立即上路了。他还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没有经验。从曲阜到宋国的都城商丘去,起码一千多里的行程。十八岁的孔子,带上家中仅有的泉币和简单的行囊便上路了。

其实,大约在一百年前,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大概也是沿着这条道路从宋国逃亡到了鲁国,而且是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自己的根流亡到外地的。今天,孔防叔的曾孙孔子已经扎根在鲁国,而要回到遥远的先祖居住过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根,心情是不一样的,但同样都十分复杂。

二十几天的艰苦行程,晓行夜宿,饱受风霜,孔子终于来到了宋国都城商丘。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商丘是有特殊地位的城市。周武王灭殷商王朝后,将商纣王的后代武庚封在宋地即商丘,于是殷商贵族的大户都迁徙到这里以便统一监管。同时,将管叔和蔡叔分封到附近地区建立诸侯国,实际是负责监督武庚。

但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只有十岁,无法掌管刚刚建立不久的天下,周公姬旦只好摄政。不久,到处是流言蜚语,说周公欲害死周成王,要君临天下云云。政治形势很紧张,管叔和蔡叔借机联合武庚叛乱,这是周朝建立后最严重的政治危机。

周公很无奈,亲统大军东征,从镐京即今天的西安附近出发,经历了两三千里的跋涉,而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艰苦的。平定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后,将管叔的地盘重新封给了康叔,建立卫国。武庚被杀死后,宋国的国君重新由微子启的后代出任。

宋国建国后的第五位国君便是前宋湣公。前宋湣公的长子叫弗父何,是孔子的前十一世祖,他的曾孙叫正考父,曾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地位很高,行为十分检点低调。正考父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钟鼎文之一。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备受称道和瞩目的正考父便是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的儿子便是孔父嘉,也是孔姓的来源,而孔父嘉则是孔子的六世祖。

这些关系,孔子还没有完全知道,只是感觉自己的出身和家世很神秘,因此他到达商丘后首先是查访自己的先祖。虽然孔防叔逃亡到鲁国,但孔父嘉其他的子孙还有留在宋国的,而且距离孔子的年代都不太远,同时孔防叔逃亡离开宋国是宋国上层和大家族都知道的。因此,孔子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本家,即孔防叔亲侄子的后代,辈分很容易理清,而且还不是一户。这样,孔子成了本家远房兄弟的贵客,解决了吃住的问题。

孔子在宋国有地位的本家兄弟引领下去拜谒了宋国的祖庙。孔子先依照礼的规定进行烧香叩拜,然后仔细观摩祖庙里的陈列品。他被正考父铸的青铜鼎吸引了,仔细观摩了上面的铭文,并在征得主事者同意后将这段铭文记录下来:“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糊)余口。”参见《史记·孔子世家》。

这几句话道出了正考父为人处世的准则。这段铭文翻译过来就是:“我在第一次接受执政官任命的时候微微颔首弯腰表示谦恭,第二次接受任命时则深深鞠躬表示谦恭,第三次接受任命时则大鞠躬到简直要成直角而依旧表示谦恭。我平时走路也是靠边而不走正中间,免得与人相争,但也没有人敢侮辱我。就用这个简单的鼎,煮点稠的粥或者稀的粥,以此来度过我的一生。”

地位越高越低调谦恭,越俭朴恭敬,这样的高官怎么会不受欢迎呢?连续为三代国君做执政官,那可是几十年光阴啊!当时,不走路的中间是美德,因为古代为争路或争居住条件而大打出手的事例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酿成重大事件。——初唐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的男宠大和尚冯小宝就因为跟一位宰相苏良嗣走个顶头碰而坚决不让路,被扇了几十个大嘴巴。《资治通鉴》中记载为“披颊”,文绉绉的,实际就是扇大嘴巴。冯小宝向武则天告状,结果遭到武则天连训带哄的待遇,警告他以后不得和朝廷官员争路。冯小宝事,参见《资治通鉴》卷二〇三。中唐大名人元稹,曾因为和一名宦官头目争驿馆的高级房间被打,并在朝野闹得沸沸扬扬。参见《唐才子传·卷六·元稹》。

可见,正考父的做法绝对是极高的道德。后来,孔子经常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便与祖先的这种美德有关。

孔子在宋国的祖庙里理清了自己家族的历史和直系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欣赏了宋国的文献——《商颂》五篇。殷商先人、那位伟大的商汤实际也是孔子的远祖,孔子为自己有这样的出身而自豪。

孔子借机到处寻找殷商礼乐和典章制度的遗存。他发现这里的车好用而又俭朴,结实牢固,使用价值极高。他还看到了宋国从前代遗传下来的“易”,与鲁国的“易”大同小异,区别在哪一卦为首。殷商的“易”是用坤卦为第一位,因为坤卦的卦象是两个坤的重叠,这一卦便是“归藏”。孔子将宋国所保留的殷商礼乐制度都进行了考察,发现大的方面和鲁国太庙中的“周礼”基本相近,但难以详细考索了。

孔子依旧每天都在思考问题,有心得就记录下来,因此他的文字越写越熟练,也越来越遒劲优美。在宋国,孔子的学问和人品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一年后,孔子的加冠典礼在宋国孔家的家庙里举行。宋国孔氏家庙的始祖是孔父嘉,古礼是小宗在第五代后便别立宗族,开始有自己本支的姓。

如果从弗父何开始,孔子先人的辈分次序是:弗父何(1)——宋父周(2)——世子胜(3)——正考父(4)——孔父嘉(5)——别为公族,姓孔氏,生木金父(6)——夷(7)——曾祖孔防叔(8)——祖伯夏(9)——父亲叔梁纥(10)。

通过这个次序看得很清楚,从弗父何开始到孔父嘉正好是五辈,弗父何不是国君属于小宗,后人到第五代可以有自己的姓,于是孔父嘉便成为从殷商本族大氏中分离出来而别立姓氏的孔姓的始祖。据此可以想象,当年宋国都城商丘中建有孔氏家族的家庙是可能的,而这个家庙的始祖便是孔父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