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笔书法入门教程:零基础学篆书
- 俞黎华 张慧君编著
- 1620字
- 2021-03-19 20:59:42
第一章 书法理论
一、学习书法艺术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艺术形式。美学家周来祥曾这样评价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不了解中国书法,就不能了解中国艺术;不了解中国艺术,就不能了解中国美学;不了解中国美学,就不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放眼世界艺术之林,以文字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形式,只有中国的书法艺术,为中国所独有,它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身份。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局部)
我们俗称“书法”为“写字”,但是书法与写字不完全等同。书法是带有艺术趣味的书写形式,是一门艺术,而写字就是书写文字。在今天,人们基本不再使用毛笔进行日常书写,毛笔书写一般是书法的外部形式。
祖先在龟甲片上画下的第一个符号,便是书法最初的样子,于是就有了“文字始,书法始”的说法,据此推算书法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书法的发展依赖于汉字的发展,“书法为毛,汉字为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相传仓颉造字开始,我们的祖先“仰则观法于天,俯则察理于地”,将自然万物抽象概括成一个个象形符号,以“书契”代替“结绳”。殷商时期形成了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随后文字蓬勃发展,至战国时期,文字种类繁多,不利交流。直到秦始皇将汉字统一为小篆,使得“书同文”。在此之后,为了方便书写,人们将小篆复杂的字形概括成简单的横、竖、撇、捺的组合,即隶书,这也是“方块字”最初的形态。随后出现了草书、楷书、行书。其中楷书是最为定型的字体。纵观汉字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汉字的结构越来越简单,而书法笔法、结构、布局的多样性在增加。
在过去,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密不可分,往来传递信札上飞动的线条,粗细、曲直、干湿的变化,都是书写者或畅达、或甜美、或苦涩、或焦灼的情感的迹化。然而,当科技发展到今天,人们试图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完全代替手写,很多人便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剥离开来,认为书法是书法家的工作。今后科技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电脑模拟有多么精准,它终究是模式化的没有情感温度的,难以将书写者在书写的当下的意绪和情感的微妙变化透过灵活多变的线条表现出来。
篆书 《峄山碑》(局部)
隶书 《乙瑛碑》(局部)
行书 王珣《伯远帖》(局部)
楷书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因此,即便打字技术已经几乎代替了“手写”,书法也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这不仅仅指在书写时情绪的流露,更是书写者本身素质、修养以及性格的体现。书法的学习是综合性的,除了学习用毛笔写字,还会涉及到文学、文字学、哲学、美学等。文学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质自然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也同样会提高所书写作品的格调,文学艺术修养与书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在习字过程中,能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感受力以及审美能力。练习中,读帖和临帖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初期以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线条的粗细和方向的变化为主,分析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求把字写到最像;之后逐渐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如卫铄《笔阵图》中所述“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捺,如崩浪雷奔……”便可通过意临,将碑帖作品表现出来。通过不断练习便可以懂得什么是书法之美、如何能更美,从而追求美、创造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讲究“精气神”。书法临写便是一种锤炼“精气神”的途径。《笔阵图》中称:“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就是说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要用到力气,在挥毫泼墨时,需要全身协调运动将全身之力送至笔尖,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有力量。更重要的是在练习时须凝神静思,精神专注,使身心处于一种相对松弛平和的状态,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祭侄文稿》(唐 颜真卿):此帖是颜真卿追祭他的侄子颜季明的书文草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是书法家的情绪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体现了他极度悲愤的情绪。《祭侄文稿》是书法史上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