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两汉书法

摩崖

在粗粝的天然崖岩上略加磨治,书刻文字以叙事记功,一般字径阔大,不事雕琢,有粗犷雄浑、磅礴大气之感。如《开通褒斜道刻石》等。

汉《开通褒斜道刻石》

笔画伸展开张,瘦硬凝重,结体古拙严正,整体气势宏大,庄严朴茂,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书体介于篆、隶之间。

摩崖三颂

《石门颂》《西狭颂》和《郙阁颂》同处秦陇山脉之峡谷中,均为摩崖刻石,故被称为“摩崖三颂”,又有“汉南三颂”之称。

汉《石门颂》

用笔自然洒脱,线条遒劲有力且飘逸灵动。布局上,追求奔放不羁的气势,字形的大小差别明显,字里行间颇有情趣,故有“隶中草书”之称。

汉《西狭颂》

结体宽博方正,线条笔画较多方锐,转折处也常见方尖外顶之形。字形结构篆隶兼有,具有端庄稳重、方正挺健的特点。

汉篆

小篆,在西汉依然是通行文字之一,经常用于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仪典的书写。但由于隶书已得到极大普及并逐渐成为汉朝通行的主要书体,篆书受到同期隶书的冲击,纯小篆作品已非常少见,隶变、讹变的篆法替代了严肃的六书原则。后世将汉代这种加入许多隶变形构的篆书称为“汉篆”。如《袁安碑》等。

汉《袁安碑》

其书法用笔流畅,体态稳妥,章法整齐,与汉碑额篆书风格一致,为汉代石刻篆书的代表作。

汉《祀三公山碑》

书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以方折的隶书结构作篆,通篇布局错落有致,线条排列有疏密对比,反映了篆书向隶书的转变过程。其书体亦称为“缪篆”。

汉隶主要作品

端庄平正、法度严谨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史晨碑》《西岳华山庙碑》《熹平石经》等。

挺拔流丽、清劲秀逸的碑刻有《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碑》等。

质朴高华、雄浑沉厚的碑刻有《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等。

汉《乙瑛碑》

用笔纯熟而有规律,点画(即笔画)偏肥,结构严谨精确,字形端庄,布白均整,波磔分明。

汉《礼器碑》

笔画瘦硬,但雄健有力,结体劲拔严谨,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秀洁端庄。

汉《张景碑》

用笔峻利,方圆兼备,字法端严工细,体势横扁平整,波磔分明,秀丽多姿,端庄自然。

汉《史晨碑》

书法整饬紧密,法度森严,端庄典雅,井然和谐,含蓄圆润,风格相对朴厚。

汉《鲜于璜碑》

笔画方折粗壮,线条坚实,字形浑厚朴拙,结构宽扁丰满,风格雄劲。

汉《曹全碑》

用笔以圆为主,线条婉转舒畅且飘逸,结体以方扁为主,结构左右开张,横向取势,整体风格清秀俊美,秀润典雅,纤丽灵动。

汉《朝侯小子残碑》

笔法纯正熟练,方圆并施,结体呈扁方形,左右开张取势。

汉《张迁碑》

浑厚方折,朴茂端严,笔画的起止处呈方形,转折处为直角,丰腴粗壮,古朴雄健。结体方正为主。波磔的减少,使线条和字形具有厚重感和粗犷精神。

汉碑额

《张迁碑额》(左)文字为缪篆,极尽曲屈穿插之势,线条和布局上都具有流动感和飘逸的趣味;《鲜于璜碑额》(右)为阳文,结构方整,线条坚实,风格雄劲。

汉砖瓦铭文

汉砖瓦铭文是指刻在砖瓦上的文字记号,如建筑、墓葬的铺地砖、饰墙砖、瓦当的纪年,吉语装饰铭文,买卖地券的砖铭和墓志砖。

汉砖瓦铭文的主要书体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篆书和隶书。

砖文

砖文是指刻在砖、陶上的文字;所用文字为篆书;用字规范,书风严整,结构以方折为主,与传世的汉代印章的字体、风格非常接近。

瓦当文

瓦当是指古代建筑物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起到保护檐头的作用,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的面上有文字、图案等,文字多为篆书写成的吉语,通过改变字的外形结构以适应瓦当中规划出来的扇面空间,具有很强的装饰美化效果。秦汉是使用瓦当的鼎盛期,所以有“秦汉瓦当”之说。其风格朴素拙厚,富有天趣。

瓦当

书体为篆书,由于瓦当侧面为圆形,故因势变体,曲屈盘旋,增繁减省,具有装饰效果。

鸿都门学

这是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

主要是教授、从事辞赋创作与文字书写等内容。

《说文解字》

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研究先秦两汉文字学和书法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许慎,字叔重。《说文解字》有正文14卷,共收字9353个,列540部首。

东汉书论

赵壹的《非草书》、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等,可被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赵壹的《非草书》,是书法批评史上第一篇重要文章。

崔瑗的《草书势》,是成文最早的一篇纯粹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

蔡邕的《篆势》,是赞颂当时篆书的高超艺术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