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研究
- 吴星
- 4334字
- 2021-04-01 05:08:08
三、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 技术环境
从商朝的简策—东汉的纸张—19世纪后半叶的唱片—20世纪30年代的磁带—20世纪70年代的光盘,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互联网,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通信工具转变为出版介质的手机,从这些出版载体演化的过程和特点可以看出,从古至今,科学技术对于出版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变革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和出版发展具有互动的规律。即技术进步是出版变革的发动机,反之,出版的变革又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传播,推动技术向更高层次迈进。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与印刷术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也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纸的发明,既使记录信息、传播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革,也对出版的形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带来了书报刊的数百年辉煌;基于通信技术与媒介技术的电话、广播、电视媒体突破了时空距离,延展了人类的视听感受;以数字、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是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普及将重塑媒介的格局和传播体系,整个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都会因此而改变。
就学术期刊的出版而言,技术革新贯穿在学术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伴随着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行业的主流,从在线采编系统的建立到内容服务平台的完善,从编辑排版校对技术的进步到装帧印刷质量的提高,出版技术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校对软件可以在瞬间完成整本期刊文字的检错及修正;学术不断检测系统可以分分钟查获稿件的重复率;数码扫描设备可以在7秒内将一页期刊内容以WORD、EXCEL、PDF等格式录入电脑,文件群发系统只需要一键就可以将成千上万的电子期刊发送到指定邮箱;支持手机阅读并操作的采编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作者、审稿专家、编辑碎片化移动阅读并及时处理稿件的相关事务,而且达到高效、便捷的交流与反馈。因此,新技术的进步是学术期刊质量和服务不断提升的保障,也为期刊业务拓展和效益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 受众环境
新技术的推进需要市场的不断肯定,只有在市场需求的拉动刺激下,数字期刊的参与主体才会主动地进行市场经营。而基于网络的新媒体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媒介时效性、个性化、检索性和互动性的要求,特别受到年轻受众的青睐,潜在市场需求规模加剧扩展。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31亿,全年新增网民429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3.2%,较2015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注]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进一步增长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比2016年提升2.6个百分点。 [注]近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我国网民数量处于高位,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进入相对平稳时期(见图1.1);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5亿,较2016年底增加5734万人,占整体网民的97.5%,使用率再创新高。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有所下降,网民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略有上升,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上网设备的使用时间,继续保持网民增长中主要驱动力的地位。
图1.1 2007—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互联网的使用规模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字期刊的市场规模,但从数据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数字期刊受众需求空间的增长。另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公布的《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传统介质阅读持续下滑,而网络阅读保持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国18~70周岁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逐年攀升,呈较快增长势头;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8.2%,比2009年的24.6%上升了55.3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高达66.1%,已经连续8年增长;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由此看出,受众对数字出版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提供“书刊类”产品的需求在“希望互联网能够更多提供唱片或服务”选项中稳居首位,数字出版市场的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受众的消费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发生了转变,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和兴趣更趋于多元。周蔚华教授指出,后现代阅读具有十大特点:以读者为中心;感性的、享受的;非线性的、跳跃式的、破碎的;海量的、浏览性的浅阅读;调侃的、消解的和颠覆传统的;多元、时尚、不确定;我行我素、率性而为;偷懒的,具有惰性的;趣味指向;交互的、对话式的。 [注]总之,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是数字时代营销的特征,受众按照自己的需要,只对感兴趣的内容付费。
(三) 产业环境
分享经济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地位凸显,产业环境日渐完善。我国互联网消费在过去4 年呈现爆炸性成长,2015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已达3.8 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6.2%,5年复合成长达33.6%。2015—2016年互联网消费增长强劲,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由3.8万亿元提高到6.2万亿元,文化服务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推进的消费领域之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分享经济”概念,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其提出了“产业增加值需达到4.6亿以上”的发展目标,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迅猛崛起,逐渐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出版的形式、形态日渐丰富多样。数字出版整体规模从2000年的15.9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200亿元,再到2012年的1935.49亿元,以及2016年的5720.85亿元,延续了强势增长态势。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从2006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83亿元,及2016年的17.5亿元,增速稳定,但传统报刊数字化占比呈现下降,这表明传统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仍需加速。期刊(包含学术期刊)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这既是占领思想舆论阵地的需要,也是出版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注]面对数字化、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需提高自身的实力,强化核心竞争力,来适应新变革的浪潮。
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体制改革指导文件,新闻出版单位转换了体制机制,焕发了市场活力,进一步解放了期刊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图书、报纸和期刊等传统出版媒体借助现代化科技升级换代,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新闻出版传播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 [注]期刊同样存在产业属性,学术期刊的商业价值尤为突出。无论作为纸本刊物还是数字虚拟形态,都具有商品的特点。
美国等出版发达国家的产业实践证明,学术期刊可以经由市场商业化运作得以发展。“美国约有6771种传统文本学术期刊,其中40%是由商业出版公司出版的”。 [注]而世界著名的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知名管理者(Vinken)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预测出版业的未来利润空间在学术领域。因此,数字化时代的学术期刊在数字产业的社交功能及知识服务平台的搭建上将大有作为。
(四) 政策环境
媒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经济制度的不同和历史的沿袭,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整体上带有较重的行政指导痕迹。 [注]政府始终是我国数字期刊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政策主要包含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
1.产业政策
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三个重要的国家规划中,均将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入了科技创新的重点。2008年国务院印发的新闻出版总署新“三定”方案中增设了数字出版专职工作部门,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相继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指导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推动文化产业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后的“十二五”时期、“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数字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都将促进包括数字期刊产业在内的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并指出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14年、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专业出版转型升级模式探索,为出版融合指明了方向和任务。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支持,同时也表明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此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位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等重点网络出版工程相继启动,部分项目已经进入深度开发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推广应用阶段。 [注]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批准设立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14家,分布在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六大地区。
2.法律法规
目前涉及数字出版的法律为《网络安全法》(2016年11月7日发布,2017年6月1日施行)、行政法规有《出版管理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部门规章为《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2016年2月4日公布,3月10日施行)。而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下文简称《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一方面,网络出版服务业快速发展,亟须加强引导、规范,中央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新要求也亟须纳入规章之中,2011年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就总局制定出台网络出版审批和管理办法作出明确授权;另一方面,不断出现的网络版权纠纷案件,如2004年重庆维普资讯侵权案,2010年龙源期刊版权纠纷案等,反映我国数字期刊出版环境较为复杂,亟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2016年颁布了《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下文简称《规定》),共计7章61条,比《暂行规定》增加了31条,《规定》的基本立场、主要方向和管理原则等没有变化,主要在管理范围、准入条件、从业要求、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这为数字期刊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技术标准
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标准化。技术标准的统一有利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衔接各产业环节,进而扩大产业规模。但是目前数字期刊产业尚未形成通用的技术标准和格式。使用较多的是CAJ、PDF和HTML格式,而主要的几家数字期刊数据库采用的格式各不相同,知网主要使用的是CAJ格式和PDF格式,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主要使用PDF格式,龙源期刊网主要使用HTML格式。用户阅读很不方便,不利于内容的交换和整合。
综上所述,国家政策给予数字期刊产业发展更多的关注和引导,而法律体系有待完善、行业标准存在缺失,更需要相关研究和具体措施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