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MF设计教程
- 李亦文 黄明富 刘锐编著
- 1029字
- 2021-04-05 07:24:13
2.2.1 人眼的色彩感知原理
人对色彩的感知是建立在视觉生理特征上的光学效应。我们知道外界“光”刺激人眼的视网膜所引起的知觉称之为视觉,而彩色视觉便是彩色光对视网膜的刺激所引起的彩色知觉。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颜色一方面取决于外界的光,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眼的视觉属性。现代神经生理学实验证实,在人眼的视网膜上大量存在着一种光敏细胞,这种光敏细胞按其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杆状细胞,一类是锥状细胞。
“杆状细胞”对射入光的强度很敏感,它具有分辨亮度差别的能力,但对颜色的分辨能力极差;而“锥状细胞”对亮度的灵敏度不高,但它却具有很强的分辨颜色的能力。白天亮度较强时,人眼主要靠“锥状细胞”产生视觉感知,所以白天我们能够看到万紫千红的彩色世界。而在夜间亮度较弱时,人眼主要靠杆状细胞产生视觉感知,所以夜间我们看到的物体只是灰蒙蒙的影像,颜色感知极低,几乎无色彩可言。
作为人眼的“锥状细胞”由于对光谱感受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种对红光的感受性最灵敏,叫红色锥状细胞;一种对绿光的感受性最灵敏,叫绿色锥状细胞;一种对蓝光的感受性最灵敏,叫蓝色锥状细胞。三种细胞在某种光的刺激下,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便产生相应颜色视觉的感知变化。如果三种细胞都兴奋,便会产生白色的视觉,如果三种细胞都不兴奋,便会产生黑色的视觉。从人的生理特征看,在长期的进化中人的视觉锥状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色光最敏感,所以在人类视觉世界中,红、绿、蓝三色光成为了合成自然界所有颜色的三原色(基色)。
除了人类视觉光敏细胞的色彩感知属性外,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还存在着视觉时间和空间的混色效应现象,也就是说人眼存在着视觉功能上的暂留现象。因此,当两种不同的色光间隔时间很短,先后对视网膜刺激,视网膜就分不出刺激的先后,只能产生一个总体的刺激知觉,这便是视觉的时间混色效应。同时,由于人眼存在一定限度的分辨本领,因此,当两束不同的色光同时对视网膜极小的范围刺激时,视网膜在某一极小范围中就无法分辨这两种刺激,只能产生总体的刺激知觉,这便是视觉的空间混色效应。彩色电视就是利用了视觉的这一特性。在彩色电视机荧屏上,规则地密集排列着许多能发出红、绿、蓝光的荧光粒,这些红、绿、蓝荧光粒在画面要求的统筹下由代表红、绿、蓝的三束电子束分别激活,从而在荧光屏上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红、绿、蓝发光点,人的视觉锥状细胞在发光点的同时刺激下,由于视觉的空间混色效应(无法分辨出三色刺激点),于是便在视觉上合成出总体的彩色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