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二十一世纪,推进西部大开发

1999年8月

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自豪地回顾我国50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可以信心满怀地预测我们的前景将更加灿烂,我们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西部的发展是滞后了,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是拉大了。但是,我们没有悲观,没有失望。无论从历史逻辑和时代趋势进行分析,还是从政策导向和现实可能进行探讨,我们都相信,21世纪将是中国西部的世纪,21世纪一定是西部大开发的世纪。

一、西部大开发的必然性

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大潮的必然走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逻辑的必然取向,现提出以下三种理论,借以支撑这一观点。

(一)经济势能推动理论

纵观世界各国历史,其发展不可能是各个地区齐头并进的,也不可能是先发的总是先进的,后发的总是落后的,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往往由于先发展地区同后发展地区形成的差距,而造成一种新的经济势能,反转来带动和促进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有时后发展地区的发展,又可能超越先发展地区,成为先进地区。中国西部同东部地区的差距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因素,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为了在财力不足情况下加快发展步伐,实行了沿海发展战略,让沿海先走一步,这不仅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能,而且事实上对内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其经济地位同中西部地区相比,就相当于一个大江高处的蓄水库,形成了强大的具有发电能力的落差和势能。水的落差和势能可以发电,经济的落差和势能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管理经验的提高,不仅增强了国家对西部开发的力量,而且会对西部起到推动、示范和激励作用,给西部地区开发营造了外部环境,创造了开发条件,使西部在21世纪的大开发势在必行。

(二)生产要素梯度扩散理论

生产要素总是由高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逐步传递和进行梯度扩散的,就像可溶解的化学物质,由高密度空间向低密度空间扩散,有一个梯度扩散的必然性。经济发达地区高度密集的生产要素向次发达地区的宽松空间扩散和转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和规律。

改革开放20年,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固然与全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艰苦奋斗分不开,同时也与世界上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的扩散相关联。欧美的高度发展,日本的后来腾飞以及东南亚“四小龙”在六七十年代的崛起,它们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铺垫,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百年不遇的良机。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的需求,就如同在平平的海滩上挖了一个坑,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四小龙”的生产要素流入中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加速了中国的振兴和崛起。东部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经济圈,由于地处沿海、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商品意识较浓,成了最先吸纳国外生产要素的地区,也成了发展最快、最好的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一方面因生产要素过度集中,另一方面因资源欠缺,劳力升值,工业成本增高或因一些项目需要更新换代,这就会造成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近几年,不仅沿海地区有一些企业家开始向西部投资,而且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投资者也开始向西部走来。例如昆明,仅仅今年上半年就签订了引资合同128亿元。由此,不难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500强逐鹿中华,中国西部必将成为生产要素进一步扩散的重要选择,西部的大开发也必须由此展开。

(三)滚动发展与边际效应理论

远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预言:随着经济的滚动发展,21世纪将是亚太经济的世纪,尽管东南亚的金融风波对这个地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但以中国为重要支撑力量的亚太经济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一定会迎来新的崛起。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中西部也一定会从这种滚动发展中得到恩惠、赢来大开发的良机。

中国西部的大开发不仅将受益于这种“滚动发展”论的大潮,而且还可以从另一种被称为“边际效应”,理论中汲取大开发的营养和动力。

所谓“边际效应”,是指处于边境地区的省市县,由于受到相邻两国文化、技术及商品的交流和融合,其发展活力一定增强,发展速度一定加快。

中国西部与14个国家接壤,改革开放之前,因为政策封闭,断绝了同邻国的交往,所以越是沿边的地方,经济发展受制约越多。改革开放之后,国务院决定开放19个沿边口岸,开通了同十几个国家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交往,就连西藏也揭开了同印度和尼泊尔的经贸合作的新篇章。

边境口岸的开发,不仅仅方便了边民生活,促进了边疆市、镇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相关省市的国际经贸、旅游和技术交流,甚至对整个西部走向世界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周边国家在21世纪的大发展,“边际效应”对中国西部的开发所起的作用将更加显著,西部各省的受益也将会加强。

二、西部大开发的可能性

西部地区不仅是高山嶙峋,交通不便,而且不少地方气候寒冷,干旱缺水,沙漠、戈壁也都集中于这个地区,先前的区域封闭性和信息的隔离性导致了人们观念的落后,意识的保守,一些局部地区人口素质较低,文盲比重过大,经济上还存在着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看到这种情况有人对西部的开发缺乏信心,或认为根本不存在大开发的可能性。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交通、通信条件的逐步改善,西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权衡西部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西部的大开发不仅存在有前述的必然性,而且有实际的可能性。加快西部开发的条件已经具备,西部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一)中央关于加速中西部发展的政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有力保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要谋求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开放之后,中央选择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四个特区,接着选择海南,后又选择上海,把整个沿海作为突破口,给予优惠政策,促进改革开放,让这个地区先发展和富裕起来。这一英明决策,不仅赢得了沿海的高速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

1998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全国农民收入同1978年相比增长15.1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4.9倍。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

为了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和缩小东西部差距,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的讲话中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并且强调:“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共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西部的投资,推动了沿海与西部结对,采取一帮一的扶贫举措,西部的发展在逐渐加快步伐,西部的面貌也在加速改变。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经验证明,中国12亿人口,只要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在中央决定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情况下,对我国西部的开发就更加无比振奋和信心十足。

(二)西部的辽阔国土和丰富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坚实基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过去说是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其实今天的负担比这个还要重。东部地区乃至华北大平原的一些中部省份,那里的农民有的只有几分地,由于人口密集,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但是西部就不同了,西部人口约占全国的1/4,土地面积却占了全国的57%,草原面积占全国的55.9%,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如此辽阔的空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

对西部的土地利用,有些地方确有较大困难。如高山、雪原、戈壁、沙漠的开发都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戈壁、沙漠较集中的西北地区,也不都是戈壁和沙漠,高山、雪原较集中的西南也不都是高山和雪原。西南和西北还有近8亿亩未开发利用的土地,甚至有些地方条件之优是东、中部某些地区无法比拟的。例如云南,一个省内既有热带气候,也有寒带和温带气候,那里的植被有黑龙江可以找到的,也有海南岛可以拥有的。人们都知道昆明四季如春,其实四季如春的远不只有昆明。以前,中国种郁金香必须由荷兰进口鳞茎,认为中国不适于郁金香的种植,但是,在云南的中甸,那里不仅被称为世间的香格里拉,而且成了郁金香最好的种植地方。昆明西南的西双版纳、昆明南部的元江、昆明北部的元谋,还有四川的攀枝花及西昌部分地区完全是一派热带风光,即使严冬季节,这里依然百花盛开,如春天般的温暖,这些地方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在四川考察时,发现雅安地区存在着较大面积的可开发土地。如离成都只有200千米的芦山县,拥有1700平方千米的国土,只有18万人口,那里气候温和,林木茂密,雨水充足,矿产资源和原始森林都因交通不便,尚没有进行开发。新疆是天然降雨甚少的地区,但是天山的雪水不时地流淌,为新疆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即使一年只有16毫米降雨量的吐鲁番,也能出现葡萄沟这样的好地方。甘肃河西走廊,虽然干旱少雨,但也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出现了片片绿洲。青藏高原,地势高峻,作物种植有较大困难,但发展畜牧业已展示出好的前景。对西部的看法,不能只用旧的眼光,要看到改革开放给西部带来的勃勃生机,要看到交通条件逐渐改善给西部带来的从未有的机遇,还要看到现代科学技术会使西部的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除了国土辽阔之外,西部的另一特点就是资源丰富。西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水能资源、动植物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在西部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从云南到四川,从陕西到新疆,不仅天然景观众多而奇特,而且人文景观量大而古老,对区内、国内和国外的游客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开发前景将极为广阔。

就物产资源而言,全国已发现的160种矿产中,西部均有发现。已探明储量的130多种,其中有钒、钛、铜、汞、铅、锌、钴、钾、镍、云母、石棉等30种矿产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煤的储量占全国38.6%。石油储量占全国41%,天然气储量超过6000亿立方米。铁的储量占全国46.8%,钾的储量占全国96.7%,四川攀枝花钒钛矿居世界第一,甘肃金川的镍矿居世界第二。特别是西南还是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总储量达到5.75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82.3%。因此,无论从土地空间考虑,还是从资源优势着眼,西部都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后方,应该是21世纪大开发的地方。

(三)民族团结、改革开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

我国有56个民族,西部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诸多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家安定,民族团结,这给西部的大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

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翻了两番,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崛起,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此外,大批外国企业在中国的落户和一批民营企业的兴起,也为西部吸引海内外投资、技术和人才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孔雀”东南飞,也有一大批西部的民工走向东部和南部,在那里赚到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并且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有的已回到家乡创业,有的也对家乡产生了传输信息和更新观念的好影响。

伊宁、塔城、畹町、瑞丽、河口以及凭祥、东兴、防城等十多个城市和口岸的开放,使西部同相接壤的14个国家加强了贸易往来和技术、信息的交流。使我国的蚕茧、丝绸、名酒、中药同邻国的橡胶、石油、木材、椰油等进行余缺互补。同时也使20多个少数民族与邻国的同一民族增进了友谊,密切了族缘关系。

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建成,成都至北海高速公路的竣工和航空事业在西部的发展,为西部地区“东引西联”“借船出海”、改变封闭,走向世界,提供了方便。

三、西部大开发的对策建议

西部大开发的任务是伟大的,但是面临的竞争和困难也是十分激烈和严峻的。西部大开发需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有中央的重视,有全国人民的支援,西部的大开发一定会迅速到来。为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做好发展规划

如前所述,西部大开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现实的可能性,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时代的到来,各有关方面,都需要重新研究西部的现实和认识西部的前景。要认识没有西部的大开发,就没有全国的进一步大发展,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借鉴东部发展和国外发展的经验,转变西部不可能大发展的旧有意识;另一方面,要排除仅仅把西部作为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只能发展资源产业的传统观念。做到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把西部大开发作为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做好各种层次的发展规划。国家要有规划,省和自治区要规划,地、市、县也要有规划。此中既要有经济的规划、旅游的规划,也要有科技和教育的规划,还要有交通通信的规划,更要有环境、人口和持续发展的规划。

(二)解放思想,放宽西部政策

西部落后于东部除了通常讲的原因外,西部的信息不灵、思想保守、动作缓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前20年改革开放中,每当一个新的发展政策出台时,西部比东部地区的行动总是慢“半拍”,东部地区很快行动,获益匪浅,西部地区经常是因为观念或意识等原因,翩翩来迟,常常是未等得益,就又遇上政策刹车,进而错过了不少发展良机。东部地区当初起飞时,国家除了宪法,还很少有什么法律和规定,例如对土地的使用,当时广东一个镇长就可以说了算。而今西部要发展时,国家已经立下了700多部大法,如果政策全国“一刀切”,西部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为了促进西部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给西部松绑,可以考虑专门为西部大开发出台一批放宽政策的规定,让西部在闯和冒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三)激活金融,服务西部发展

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心脏,西部金融的落后,限制了西部的发展。西部需要发展资本市场,需要建设证券中心,需要外资银行,需要给西部更多的股票上市机会。既应考虑在西部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还应考虑建立西部发展基金。现有银行的工作,更需要激活,曾经为了惩治银行的腐败现象,对银行进行了大力整顿,结果一些银行的工作,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因为“怕井绳”,银行弱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功能。为了加速西部发展,十分必要改变这种现状,并要扭转“嫌贫爱富”的思想,不只是“锦上添花”,更要重视“雪中送炭”,让银行为西部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措施诱导,大搞招商引资

西部能否大发展,取决于西部能否有大投入。西部大开发,需要国家加大投入,但仅有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扩大投入,就必须吸引各方面的资金,例如民营企业的资金、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资金和国外资金。吸引投资需要大搞招商活动,更需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西部应该在营造投资环境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吃的条件、住的条件、交通条件、办事效率都是十分重要的。西部还应该向沿海地区学习,搞好城市的美化,教育干部和群众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和意识”。为了使投资者在西部得到好的回报,还应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一些诱导措施,考虑资金的补贴方式和税收的减免办法等。

(五)发挥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

土地辽阔,发展空间较大,这是西部的最大特点,需要珍惜这一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把荒地、荒坡、荒山和草原承包给农民,也可租给东部企业和国外的经营者,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中国人口还要增加,吃的需求不仅要有量的扩大,而且要有质的改善。例如绿色食品的需求、牛奶的需求、优质水果的需求都提到了世人面前。西部要结合这种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了发展好农业产业,要做好三个重视,即重视高新技术及优良品种的研究和引进、重视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孵化、重视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六)建立增长,点加快城市化

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增长点的,如同树木一样,没有尖端的增长点,其就长不成参天大树。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就要有意识地建立一些经济的增长点。除了要瞄准市场,建立产业的增长点外,更要推进城市化,建立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城市发展是经济的火车头,一个地区没有城市的建设,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的。西部相比之下城市化是严重落后了,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的城市太少了。城市的功能是聚集和辐射,聚集越多、辐射面积越广的城市,其功能越全、带动性越大。为了推进西部的发展,必须要推进城市化,既要重视城镇的建设,也要重视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建设,甚至需要重视特大城市的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中,不能过多、过烂,要注意使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城镇的小区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做好城镇规划,放开户籍管理,引导三产发展,注意保护环境和爱护土地资源。

(七)立足市场,调整产业结构

西部的工业基础是很好的,但是除了三线国防企业之外,很多是原材料工业或资源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虽然安排了当地一些人员就业,但当地并未得到太多好处。西部的农业,也因为信息不灵,缺少市场引导,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西部的日用工业品和诸多饮料食品市场基本被东部沿海企业所占领,广货、海货西进势头越来越旺。这样造成了省际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西部有限的资金,又顺此渠道大量东流。为了开发西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既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也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还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工业方面,要立足于富民强区,改变单纯的资源产业导向,实行市场导向为主,结合西部人民生活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日用品工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工业。西部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也要立足市场改变种粮为主的传统,发展瓜、果、蔬菜和花卉,尤其要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这是西部致富的必由之路。

(八)以人才为本,坚持科教兴国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场无声的产业革命到来之时,西部的大开发不能不受到严重冲击。在知识要经济化、经济要知识化的形势下,未来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知识,都需要创新,知识越多,创收越大,贡献越大。因此,西部的大开发要高度重视知识,高度重视人才。事在人为,西部大开发能否搞好,能否加快,这一切都取决于开发者的品德和开发者的水平。西部的开发一定要突出科教兴国战略,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抓起,要在西部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首先要对占西部人口30%的文盲进行扫盲脱盲;其次要抓好中小学教育和大学的发展;最后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搞好国内外人才的招聘,推进东西部干部的交流。在人才选聘的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现代化的管理,推进信息网络的建设,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包括利用基因工程培育耐寒作物、耐旱作物、沙漠植物以及研究节水技术和太阳能、风能的利用等。

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让我们珍惜机遇,利用机遇,为西部的大开发做出贡献。

(原载《经济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