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河山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锦绣河山的壮美宏阔,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支撑起民族的精神,

彰显出国家的气魄。

东方红

1961年 袁毅平摄

这是一幅与红色歌曲《东方红》同名的摄影经典,将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与日出这样充满光辉的形象结合,政治意义、象征意义都有了极大提升。

对于老摄影家袁毅平而言,拍摄一幅与众不同又超出现实意义的天安门作品,一直是让他冥思苦想的事情。

1961年的一天清晨,当《东方红》的歌曲在耳边响起时,袁毅平突发灵感,天安门、日出,一直以来都是他心中的两大主题,为何不把它们结合一下呢!

8月下旬的一天,当朝霞再次出现在天空中时,袁毅平拍下了这幅酝酿已久的画面。

巍巍长城

1962年 何世尧摄

在这幅“长城第一照”中,长城巍峨绵延、气势磅礴,堪称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这幅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被用于画册、报刊、明信片、纪念品、日用品上广泛传播。

1974年,按照这幅作品制成的巨幅壁毯,作为国礼被赠送并悬挂于联合国总部。

这幅作品的拍摄者是《人民画报》的摄影记者何世尧。1962年秋,他与同事一起来到八达岭拍摄。在那之前的长城作品,多是站在长城上拍摄,为了创新,何世尧特意选择了长城之外的视角。

画面中,夕阳笼罩下的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辉耀寰宇。这幅作品为当时长城题材的拍摄,树立了新的标杆。

大江之源

1976年 茹遂初摄

1976年,在《人民画报》摄影记者茹遂初的建议与联络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牵头组织了关于长江源头的探索采访活动,一支由记者、专业人员和解放军官兵组成的队伍共28人进行了长江源头的探索。

历经一个多月时间,采访队到达并拍摄了朝思暮想的大江之源——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峰下的姜根迪如冰川。远处可见冰川消融形成的辫状小溪,长江就从这里的涓涓细流开始了她的万里行程。

黄河之水天上来

1995年 惠怀杰摄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水奔流至此,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奔涌而下,形成一泻千里的浩大气势。

为了拍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摄影师惠怀杰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用绳子一头拴在岸边的汽车上,一头拴在自己腰间,降到贴近峡谷的石头上,拍下了这个瞬间。2001年,这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蒸蒸日上

1977年 袁廉民摄

20世纪50年代,在摄影刊物上看到黄山的风光照片后,袁廉民就被黄山的秀美折服。从此,用镜头记录黄山之美成为他最大的愿望。1971年,袁廉民首次登上黄山,并开启了之后40多年的拍摄之旅。

1977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第一个春天,袁廉民希望通过一幅不同以往的黄山作品表达广大知识分子期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因此,他决定拍摄黄山的日出。

5月的一天,他凌晨4点多就赶到拍摄点等待,最终通过光影与色彩的渲染,打造出这张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作品。

《蒸蒸日上》曾被用在我国向各国政府首脑祝贺新年的贺年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