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近百年来中国文坛,“京派批评”“海派批评”以及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闽派批评”已是大家公认的文学现象,但“粤派评论”却极少被人提起。事实上,不论从地域精神、文化气质,还是文脉的历史传承,抑或批评的影响力来看,“粤派评论”都有着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有它的优势和辉煌。只不过,由于历史、现实、文化和地域的诸多原因,“粤派评论”一直被低估、忽视乃至遮蔽。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以百年粤派文学以及美术、音乐、戏剧、影视等评论为切入点,出版一套“粤派评论丛书”,挖掘被历史和某种文化偏见所遮蔽的“粤派评论”的价值,彰显粤派文学与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厚底蕴,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广东文艺评论的力量,让“粤派评论”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而且有助于增强广东文化的自信,提升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出版这套丛书,有厚实、充分的历史、现实、文化和地域等方面的依据。

第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明显不同于北方文化。如汉代以降以陈钦、陈元为代表的“经学”注释,便明显不同于北方“经学”的严密深邃与繁复,呈现出轻灵简易的特点,并因此被称为“简易之学”。六祖惠能则为佛学禅宗注进了日常化、世俗化的内涵。明代大儒陈白沙主张“学贵知疑”,强调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粤派特点的哲学学派。这种不同于北方的文化传统,势必对“粤派评论”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文论传统的依据。“粤派评论”的起源可追溯到晚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在全国产生了普泛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药眠在《创造周报》发表大量文艺大众化、诗歌民族化的文章,风行一时。钟敬文措意于民间文学,被视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创始人。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 “粤派评论”的代表人物有黄秋耘、萧殷、梁宗岱等人。新时期以来,“粤派评论”也涌现出不少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评论家。如饶芃子、黄树森、黄修己、黄伟宗、洪子诚、刘斯奋、杨义、温儒敏、谢望新、李钟声、古远清、蒋述卓、陈平原、程文超、林岗、陈剑晖、郭小东、宋剑华、陈志红等,其阵容和影响力虽不及“京派批评”和“海派批评”,但其深厚力量堪比“闽派批评”,超越国内大多数地域的文艺评论阵营。如果视野和范围再开放拓展,加上饶宗颐、王起、黄天骥等老一辈学者的纯学术研究,则“粤派评论”更是蔚为壮观。

第三,地理环境的优势。从地理上看,广东占有沿海之利,在沟通世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广东处于边缘,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近现代以来,粤派学者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下,感受并接受多种文明带来的思想启迪。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不安现状,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因此能走在时代变革的前列。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秉承中国学术的传统,又开创了“粤派评论”的先河。这种地缘、文化土壤的内在培植作用,在“粤派评论”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

“粤派评论”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

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是“粤派评论”最为鲜亮的一道风景线。在这方面,“粤派评论”几乎占了文学史写作的半壁江山,而且处于前沿位置,有的甚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高地。比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联合发表的著名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其中陈平原、黄子平均为粤人。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以方法先进、富于问题意识、善于整合中西传统资源和吸纳同时代前沿研究成果著称,它与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被学界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南北双璧”。杨义的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比较方法运用在文学史写作的有效实践,该著材料扎实,眼光独到,分析文本有血有肉,堪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比肩。此外,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古远清的港台文学史写作,也都各具特色,体现出自己的史观、史识和史德。

第二,“粤派评论”注重文艺、文化评论的日常化、本土经验和实践性。粤派评论家追求发现创新,但不拒绝深刻宽厚;追求实证内敛,而不喜凌空高蹈;追求灵动圆融,而厌恶哗众取宠。这就体现了前瞻视野与务实批评的结合,经济文化与文艺批评的合流,全球眼光与岭南乡土文化挖掘的齐头并进,灵活敏锐与学问学理的相得益彰,多元开放与独立文化人格的互为表里。粤派评论家有自己的批评立场、批评观念,亦有自己的学术立足点和生长点。他们既面向时代和生活,感受文艺风潮的脉动,又高度重视审美中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既追求批评的理论性、学理性和体系建构,又强调批评的实践性,注重感性与诗性的个性呈现。

我们认为,建构“粤派评论”,不能沿袭传统的流派范畴与标准,它不是一种具有特定文化立场、一致追求趋向和自觉结社的理论阐释行动。它只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理论宣言与主张的群体。因此,没有必要纠结“粤派评论”究竟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粤派评论”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化实体,即虽具有地方身份标识,却不局限于一地之见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群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广东省委宣传部策划、组织、指导编纂出版“粤派评论丛书”,是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一次文化实践。我们坚信,扎根广东、辐射全国的“粤派评论”必将成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其中一块最稳固的基石。

“粤派评论丛书”编辑委员会

梁启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