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论题的缘起及其价值

(一)论题的缘起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到日本侵华危机,再到皖南事变;从美国侵略朝鲜战争到“九一三”事件,再到“法轮功”事件;从唐山大地震到九八洪灾,再到汶川大地震;从三年困难时期到“非典”事件,再到“甲流”风波……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不断经历、应对和战胜各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历史。在一次次应急处置过程中,仅凭中国共产党的体制内资源并不足以战胜危机。面对危机,对广大民众进行科学有效的社会动员,以此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是成功应急管理的关键所在。

中国政府应急处置和动员社会的能力,既是党执政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党执政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标准。面对公共危机的威胁性情势,应急动员具有凝聚共识、激发情感、整合力量的重要功能。在汶川地震过后,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此次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从遇难者的“头七之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停止娱乐,奥运圣火传递暂缓,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自发聚集的人群在天安门广场一同高呼“汶川挺住,中国加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重大自然灾害举行全国性的哀悼活动。当国旗徐徐降下的时候,每一位罹难者的生命尊严冉冉升起。

2010年4月14日,地震灾难在青海玉树重演,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沉浸在哀恸之中。国务院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对这个举国默哀的庄肃仪式,《凤凰周刊》评论道:“电视画面中,全部身着黑色西装和黑色领带的现任政治局常委在胡锦涛的提议下,在中南海会议室里默然低首。”英国《金融时报》称,“在一起”成为国家力量的宣言,13亿人进入一个“现实的共同体”。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二次动用国家的力量,对生命表达最高的尊重。当人们低头默哀,当人们饱含热泪,当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在公共仪式中静默致哀时,既是祭奠死者,更是为了安慰生者。逝者需要祭奠,国殇需要铭记,幸存者的情感需要一种公共仪式进行安顿,这就是举行全国哀悼仪式的意义。通过这种民族仪式的社会动员,所有同胞都站在一起,国家不再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进入能够触摸并感受到的“现实的共同体”。经过一次又一次全国哀悼日的洗礼,这个社会每一分子的情感会更加纯净,在大难中凝聚起来的共识会更加坚固。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期,以突发性和群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应急事件不断发生。这里面既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事件,也有各种各样的重大人为责任事故;既有复杂多变的政治突发性事件,也有风云变幻的重大涉外危机。多难砺国,一次次突发性应急事件的发生对中国政府的执政地位而言既是一次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是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遇和转折点。在各种应急处置的过程中,成功的社会动员是中国政府的强大武器。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应急事件,在这些危机中中国是如何进行应急动员的?应急动员在当前风险社会、网络时代和全球境遇的多重背景下有何独特优势,又面临哪些挑战和困境?面向未来,应急处置与动员工作到底应该如何加以改革和创新?本研究所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考验时,中国的应急处置与动员优势是何以可能并如何发挥其效能来应对这些危机的。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解析“习近平执政风格”之一:直面问题的强烈忧患》,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12月29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人民群众对社会动员的参与要求和期望值不断提高,随着新世纪以来危机形态的不断变迁,从应急管理角度去研究应急动员问题,对成功化解当前各种应急事件乃至未来的种种危机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本书以“危难——困境——化解——契机”为主线,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现实个案和热点专题为依托,从社会动员的现代化层面和社会发动层面这一双重视角出发,全景式地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应急处置与动员的总体概况。全文将中国的应急动员能力置于全面变迁着的整个中国社会背景之下,着重探讨公共危机情势下的社会动员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应急处置与动员问题的研究,对于深化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其一,从党史角度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即是中国应对各种应急事件的发展过程,而社会动员则是应急处置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典型个案的总结研究,以及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研究,从特定角度反映出中国政府从原来的组织社会到动员社会、再到引导社会的变迁过程,可以丰富中共党史的解释维度。

其二,从党建角度而言,中国应急处置的社会动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本研究据此提出“应急动员”这一概念,并将提升应急动员能力纳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系。党在社会转型期应急处置和动员社会的能力,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考察其执政素质和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现实规律式的系统分析,从一个侧面挖掘社会动员对中国共产党战胜执政风险的借鉴意义,可以拓宽党的建设研究视野。

2.实践价值

当今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除了由来已久的自然灾害、战争和瘟疫等传统性危机,我们还面临着由于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所带来的各种现代性危机。中国政府要在这样一个时代境遇下维系稳定发展的大局,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社会动员工作。因此,本研究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危机事件、更科学地发挥党的社会动员的时代功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其一,改革开放以来,以突发性和群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应急事件不断发生,这对中国政府的执政地位既是一次次严峻挑战和考验,也是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和转折点。在与各种危机事件的斗争中,成功的社会动员是中国政府的强大武器。从社会动员角度去总结应急处置经验,对党和国家在危难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决策价值。

其二,随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人民群众对社会动员的参与要求和期望值不断提高,随着新世纪以来危机形态的不断变迁,从风险社会视域去研究党的社会动员机制,对成功化解当前持续蔓延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乃至未来的种种危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三,研究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期间中国的应急处置与动员工作,对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实现党的建设与时俱进,促进党的工作不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也对党领导人民群众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念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