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弘扬和培育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财富,后者主要指通过文化创新、通过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为什么说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财富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精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族精神是个中性概念,既包括积极、进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极、落后、粗俗的一面;狭义上的民族精神则指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中的精华、精粹。而“弘扬民族精神”的提法是从后者的角度说的,即认为民族精神是指导一个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应该继承和发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精粹,必须继承与发扬。

要使民族精神成为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柱,仅靠对它的弘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加以精心的培育。这是因为任何民族都处在发展进程中,民族精神也在不断发展着,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实践中,在推进理论创新与文化创新中,培育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具体而言,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能动力量的综合反映,表现在精神道德、科学文化等诸多方面。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重大的对外文化交流都是发展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素质的契机。历史也证明,抓住机遇,民族文化与民族素质就能获得重大发展、提升;错失机遇,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就会陷入封闭、僵化。所以,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自觉地把握文化交融的历史机遇、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具体而言,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基于对全球文化交融所带来的历史机遇的清醒认识,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一方面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精神中适合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优秀成分,克服本民族文化的糟粕成分,提高本民族的精神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国家先进的社会治理和经济管理经验、积极的文化思想与社会理念、进步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观念,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灵魂支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就无法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功能,其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价值取向,能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紧凝聚、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勇于创新、坚强有力的统一整体,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并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把中国境内各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年龄维系凝聚在一起,才使得中国全民族牢固树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观念。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甚至有过较长时期的内部分裂,但民族凝聚力始终存在,就是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民族精神的强弱或振奋与否,决定着民族凝聚力的大小。任何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总是进步与挫折交替出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精神时强时弱,从而导致民族凝聚力时大时小,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演进史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来激发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全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所具有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精神境界,既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产生着重要影响。所以,通过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来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进而言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一个民族来讲,精神动力就是该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克服困难与危机的精神支撑力量,就是引导该民族追求理想目标的精神激励力量,就是团结全体民族成员、统一民族意志的精神凝聚力量。而所有这些,都需要靠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来提供。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必然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目前的国际格局来看,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的竞争,更是隐藏于背后的思想、文化等精神力量的竞争,尤其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民族精神本身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又可以起到促进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即物质力量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所以,需要把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举措之一,充分发挥每一个民族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从而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它,便是题中必有之义。在这方面,以下几点恐怕至关重要:

首先,站在时代高度,将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

既然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强化民族凝聚力,也有益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综合国力,那么,将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为国家战略,就至为必要。从国家整体文化战略出发,建立长效机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以及各项事业中,把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突显民族精神对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中国发展之所需,也是社会进步之所需。在这方面,要站在时代高度,处理好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合为一体,共同起到引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其次,创造良好环境,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民族精神既存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等宏文高册中,也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中华民族精神也不例外。所以,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项极其宏大的工程,不可能仅靠政府行为来实现,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要想实现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目标,首先就要在全社会创造有助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应努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就政府而言,应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互动,建构和谐社会的文明生态系统,尤其是要推动国民教育,发挥教育在建构和谐生活中的启蒙作用,以教育塑造人的灵魂;就民间百姓而言,应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各方面素质,特别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等移风易俗的途径,改变自身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的陋习,净化灵魂。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从而为其根本目标的实现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再次,加强制度建设,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强大制度保障。

民族精神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情感、心理与思维,所以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易流于口头的宣扬、文字的论证,而在制度的体现和保障层面却不易落实。这种局限性使得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极为重要的任务不时成为“软任务”,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建构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制度与有效机制,是使其能够持续、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具体而言,要制定加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政策,为建构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制度与机制提供政策支持;要对落实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组织机构做出制度规定;要对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做出制度规定;要建立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机制;等等。最关键的是要有一种制度建设与保障的意识,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最后,加强文化建设,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丰富养料。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文化建设的成果不仅能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而且能使民族精神不停留在表层,一步步走向深化。所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需要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支撑。在以全球化为标志的当今时代,弘扬与培育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点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立足当代现实,激活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要素;另一方面,要有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文化胸怀和文化视野,对世界文化全面开放,打破精神文化的自主性、保守性和狭小气度,使中华民族精神海纳百川。最终是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成果充实、完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使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弘扬和培育两个方面,即既要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财富,又要通过文化创新、通过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今天,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实现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