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尘封的日记,当年众人说书记——身边人眼中的焦裕禄
(1965年4月—1966年6月)
为了尽快将我在兰考的13本日记全部录入电脑里,我找来了一位速录员,她是一个90后。我读日记,她录入。
这些日记写于1965年4月至1966年6月,采访的是焦裕禄身边的人及和焦裕禄有过接触的人。今天,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作古。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我把他们的话,原封不动地写了出来。他们说的是真的吗?是对的吗?留待大家评说。
当年没有录音笔,只有我的手记。我知道,一边听一边记录,往往越是生动的地方,越容易停笔,因为听得入神而忘记了动笔。这样保存下来的记录,便失去了原讲述者语言的生动性,还有就是会丢失许多东西。这是当时条件造成的遗憾,我们永远无法补了。
90后女孩,她对历史不了解,我读日记,便不住地向她做些说明和解释,这才引起她录入的兴趣。她说通过录入我的兰考采访日记,知道了好多历史,也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了。她每天跟我一起录入2万余字。每天录入时,我会为90后女孩讲这一天的背景,做一些必要的说明。我现在整理出书,也将这说明保留下来吧。
一个半月,我每天都与焦裕禄在一起。我的心儿从录入那天起,便飞向了历史的兰考,一直浸在历史的回顾当中,或者说逝去的历史河流又重在眼前流过,我看到了真实的焦裕禄。这实在是一种幸福啊!
——县委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介绍兰考
1965年4月25日,我在整理完“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之后,便开始了正式采访。兰考县委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坐在对面,我准备了一个当时最好的绿皮日记本,打开第一页开始记录。他认真地回答我的提问,因为这是地委交办的采访,县委也十分重视。很遗憾,我没有记下他的名字。这在当时并不觉得重要。介绍人慢条斯理,说到他的家乡,如数家珍。
他打开了他的笔记本,数字也是具体的。
兰考:9个公社,1个城关镇,10个单位,36万多人。这个县,主要的灾害是风沙、内涝盐碱。先说沙。兰考地处黄河故道,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这里开了口子,仪封城被冲留下了一片黄沙——诗的意境!
民国21年,下面又决口子,先淹考城县,后淹顺河集。有老农说,在此正东方向在乾隆四十八年决口后,下面又决口,向南走形成了沙荒,沙、盐、水来源于黄河,咸丰五年(1855),黄河又归古道。
1950年兰考开始造林,到1956、1957年,全县的林起来了,基本上制止了沙,“只听大风响,不见黄沙扬”了。1958年到1961年,兰考大炼钢铁需木炭,以及成立公共食堂后,伐木为薪,林木遭到了破坏,风沙再起。
1962年春开始,每次刮风仪封公社书记李凤良都做记载。他记到了99场风的情况,记到了收麦之前。
沙堆滚动,淹没庄稼,风起村移,都被埋住了。
再说水淹涝:1958年以前,兰考县的涝灾主要在张君墓,去哪儿都得坐船儿去,因为地处下游,上边面积较小,以后经过1958年河网化,积水不能下排,使涝灾的面积扩大。
再说盐碱:1959年冬到1960年春,搞引黄储溃、使地下水位增高,盐碱上翻,耕地少、次生碱较多,如城关公社按原来就可以种地,后来都盐碱化了。
兰考收成最好的是1956年,收粮一亿六千万斤。后来“三害”加重,粮食产量下降,到1962年产量下降为6000万斤,生活压到了最低标准也难保证基本口粮。这种情况搞统销很困难,账都算不下去,因为每人每天只有三四两粮,群众外流现象严重,都逃荒去了。
焦书记是1962年12月来的,是这县情况最严重的时刻,外流三四万人,到哪儿去一问都说是兰考县人!——这也引起少数工作人员不安心(灾区干部),比如城关公社压力较大,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很严重,少数干部申请退职回家搞小自由、跑买卖了。有的请假长期不归,外地干部申请回原籍工作。党的民主生活不够正常,被灾荒困难压得喘不过气来。
焦书记1962年12月5日到兰考,到1964年5月14日去世,共一年半。他一到兰考县,首先扭转干部情绪,抓干部思想和作风,贯彻中央组织会议的精神,大抓阶级斗争。他先抓城关(仪封、三义寨),这是灾情严重的地方。当时正在贯彻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他去城关老韩陵蹲点。老韩陵原来是个好地方,后来刮起了“包产到户”风。他一来,是第二书记,他蹲点都到困难的地方,去好区好队的时候占少数。比如,他去张君墓的赵垛楼,去红庙的葡萄架。
1963年秋,我跟他去了好多地方,主要是去摸产量的。我跟几个书记下去过,他们都没有他那么有魄力。他一抓就快,干劲很大。他来的时候就有肝炎、神经官能症。他是“白天看,黑夜想,早晨记”。有一次,我、老周、中修和他在黑夜闲扯,他说:“这人的脑子,就跟镰刀、锄头似的,你老是用它,它就锋利,老不用它,它就生锈了。”他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把一天的事想想,像放电影似的,回忆一下。第二天,数他起得早,他拿起小本子来,记想到的问题,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注意发现好的或者坏的典型,他要看,要分析,要积累。他首先看的是阶级斗争情况,如:丰收不爱国,富了不革命的队,破坏集体经济。他在灾区树典型,葡萄架、坝子生产队是穷队,但热情很高,他进行了表扬。
说说除“三害”吧。
县委成立了除“三害”办公室,张钦礼同志熟悉,他具体搞这个工作,县委书记是个班长。有一次,焦书记说:“除‘三害’要抓死,要像老鳖一样咬着不放,非等星星出全了不可。”说完大家哄地笑了。
焦书记的作风很好,他按时召开常委的生活会,对政策进行充分地讨论,在困苦面前找出路,在困难面前出英雄。他说愈困难做出的成绩愈大。
1963年春,兰考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想帮助贫下中农,让他们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学习生产经验。
他研究种白芍(药材)——在葡萄架蹲点时,他从一户人家中看到了这药材,便带回来放到了会议桌上。他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他提出来要种药材,要帮助贫下中农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
他组织贫下中农看三园(瓜、菜、果木园)、看仓库、管农具,帮助他们养猪,还给贫下中农贷生产工具(翻地用的铁锨)。他说要在全县干部中讨论为什么要扶持贫下中农。他在老韩陵搞重点。
1963年冬,他和县里干部冒风顶雪到各户去访问。头一天下了雪,黑夜里下更大了,积雪很深,第二天天明后他就起来先打电话联系,然后分头去各大队逐户去看,安置群众生活,带着布票和棉花去的。
下大雨了他往外跑,担心出事他睡不着——别人下雨往家跑,他却往外头跑。
他大活小活都干。公社还在召开会议研究劝阻人员外流问题,他就已经站在车站门口,劝阻人们外流了。
日常,焦裕禄很随便,在县委会议室开会也很随便,敞开怀,冬天还解开扣,用手按住他的肝。在一次会上,他疼得不行,还不想让人发现,可其实有人发现了……
他吃饭到哪都可以吃,有时就蹲在火炉边吃饭。
县里安排公社干部的家属下乡,名义上是安排下去,可实际上他们下去不好好劳动,他批评: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根子。
1963年,有公社想摘掉灾区的帽子没有摘掉,公社书记队长抱头大哭。焦书记发现后,去他们公社了,提出“四丢四捞”,春季丢了秋季捞,农业丢了副业捞,低洼区丢了在岗上捞……他这么一鼓励,人们的情绪很快变过来了。
了解了赵垛楼摘掉灾区帽子的情况后,他向地委写了汇报《一个老灾区队的繁荣景象》,讲灾区翻身了,秋天卖了余粮。赵垛楼的生产他能很快地抓上去与治水有关,从此他狠抓治水查河。
焦书记抓桐树育苗,先从城关老韩陵胡集抓起。他从这发现问题,提出“保护树木恢复花生”。他建议,搞五个林业派出所,专门保护林业。作为县委书记,他的办公室却是在农村的地头。他不讲享受不讲条件,他在县委大院的办公室、家里,都是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
查河记
“你对哪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这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毛泽东
兰考水灾频繁,为了找到解决办法,焦裕禄全面查水,经常顶着雨去找出问题,访问老农、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人们有句话,叫“焦书记的提包,问题不少”。
在南彰公社,公社党委的同志汇报说:“今年接受了往年的教训,从麦收以后,就抓紧时间做了排涝工程,五条主干河道,都挖成了,保险今年不再受淹。”焦书记听了后很高兴。
其实焦书记早已亲自查河,他叫这个同志一块走,这一边走是一边受教育的过程。那个同志脸红了,县委书记自己却说:“这也教育了我们,要重点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啊!”——这不能光听他汇报的话。我想这真是一场好戏,县委书记主要的工作是带领全县的干部,向灾害做斗争。焦裕禄平易近人,温和中有严。他像一团火,让你感到温暖。
一个村支书知道焦书记有病,安排他休息,焦书记说,工作完了才最痛快么。于是焦裕书记带着干部和社员们一块劳动,带着干部,一起劳动,收拾完了以后,焦书记说:“今天大家干劲冲天,战果辉煌,受到了群众赞扬,特放假一晚,以资奖励。”引得大家一场大笑。
挖河翻出的土垒在河沿两边,把河床加高,两边水进不到河槽。书记在雨中查河,水有两尺深,把豆子淹了,要求把河滩推平。堌阳公社马木村边,有个四明河。干部为了走路方便,高桥高路,下雨干脚,不愿意拆——县委书记就领着他们看了,说宁可汛期踏上点泥水,为了百姓的生活,也要把河滩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