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成汤灭夏建商朝

 

在《诗经·商颂》里,歌颂最多的人就是成汤,要了解成汤,得先讲讲他的故事:

夏朝自大禹建立以来,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国王,最后一个国王是夏桀,他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暴君。相传桀是一个有才智又有勇气的人,他能够一个人抓住野牛和老虎,折断铁锁。他性情暴躁,又很残忍,动不动就杀人,他极好喝酒,又喜欢女色。特别喜欢一个叫作妺喜的女人,为了讨妺喜欢心,花了很多钱,动用大量民力,在现在洛阳附近修筑了豪华的倾宫,成天与妺喜在倾宫寻欢作乐,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各诸侯国开始反叛,其中以成汤反叛的力度最大。成汤名履,古书尊他为“武王”,他即位以后,为了完成推翻夏王朝的战略任务,他以葛(今河南宁陵北)的诸侯国不事祭祀为由,派兵杀死葛伯,将葛的土地、人民、财产全部占有,并组织葛的人民发展生产,改善葛民的生活。这一仗,大大削弱了夏桀的势力。在这个过程中,成汤得到两位贤相(即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的大力协助。仲虺的先祖世代在夏朝做官,有官僚的背景,而伊尹却是一个奴隶,他从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的生活,长大后当了厨子。他们两人看见夏桀暴虐,残害人民,只知淫乐,深知夏王朝灭亡为时不远,便先后来到成汤身边。成汤知道一个国君没有贤人帮助,就等于一个瞎子没有帮手不能走路一样,于是就很快重用他们,而他们在成汤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成汤经常外出巡视农耕和畜牧生产,有一次他走到郊外的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东西南北四面都张挂,待网挂好后,那个农夫对天拜了拜,并祷告说:“老天保佑,希望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四面八方的鸟兽都进到我的网中来。”成汤听后,感慨地说:“四面张网,把天上的地下的鸟兽都囊括其中,谁也跑不掉,太残忍了,只有夏桀才这样张网。”于是叫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一面,并对农夫和随从人员说:“对待鸟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我们要捕捉的是那些危害庄稼的鸟。”那个农夫听了很受感动,认为成汤是一个有德之君。于是就按照成汤的想法,撤掉三面的网,只留一面,这就是流传到现代的“网开一面”的成语故事。

成汤“网开一面”的故事很快在诸侯中传开了,都称赞他是仁慈之君,并纷纷归附于成汤之下,成汤的势力越来越大,引起夏桀的恐慌,派人传唤成汤到夏朝,并下令把成汤囚禁在夏王朝的监狱——夏台中。伊尹得知以后,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了夏桀。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看见送来那么多的珍宝和美女,非常高兴,便下令释放了成汤。

成汤回去以后,经过两年修整和扩张,认为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伊尹建议说:“按惯例,每年都要向夏桀进贡,今年暂时不进贡,看夏桀怎么办再说。”这一做法自然引起夏桀的大怒,他便带领九个诸侯的军队起来讨伐。伊尹说:“暂时不能应战,因为夏桀还有几个诸侯的支持。”成汤便继续进贡并谢罪。又过了一年,成汤又故意不进贡,这回诸侯不再起兵帮夏桀参战,伊尹说:“夏桀山穷水尽,孤立无援,消灭夏桀的时机到了,请赶快起兵。”于是成汤率领七十辆兵车、五千步卒,西进讨伐夏桀,夏桀也调动夏王朝的军队应战,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展开了大会战,会战前,成汤发表了一篇讨伐夏桀的誓词,成汤说:

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敢于以臣伐君,犯上作乱,而是由于夏桀犯下滔天罪行,上帝命令我来征伐他。大家知道,夏桀荒淫作乐,无恶不作,老百姓已经忍无可忍,指着太阳咒骂他,夏桀什么时候灭亡?我们都愿意同他同归于尽。大家努力作战,我将给大家很大的赏赐,如果不听我的誓言,我将杀戮不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

这是一篇成汤在鸣条会战的动员令,发布以后,商军士气大振,而夏军士气低落,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商军勇敢奋战,以一当十,夏军溃不成军。夏桀看大势已去,只好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窜,最后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被商军捉住,并监禁于南巢的亭山。夏桀只好自言自语:“我很后悔,当年没有将成汤杀死在夏台,才落得如此下场。”后来夏桀忧愤成疾,死于亭山。成汤在鸣条大捷之后,在各诸侯的拥戴下做了天子,在告祭上天之后,宣告商王朝的正式建立。

成汤建国以后,汲取了夏桀灭亡的教训,认为要使国家巩固和兴旺,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他对伊尹说:“人往水里看,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象,看看人民的态度,就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关心民生,发展生产,成为成汤治理国家的主要目标。商朝建国不久,国都发生了大旱,连续旱了九年,成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举行求雨祭祀。按照当时惯例,求雨时,需要将活人放在柴火堆上焚烧。成汤知道后说:“我祭祀求雨,本意是为了老百姓,怎能用人去焚烧呢?用我来代替吧!”于是命令把火烧起来,把他的头发和指甲剪下来替代,并祈祷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能惩罚百姓,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因我一人没有才能,使人民受到伤害。”祷告以后,老天马上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旱情。成汤这种爱民的精神,受到人民的敬佩和颂扬。

 

百叶窗

何谓《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先秦时期叫作《诗》或者《诗三百》,汉代初年尊崇《诗》为五经之一,之后才称为《诗经》。该书编成于春秋时期,《诗经》所收的作品,其创作年代,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约有五百年的时间跨度),收录诗歌共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有题目没有诗歌,实际收录三百零五篇),其编排顺序分别是《风》(国风)、《小雅》《大雅》《周颂》《商颂》《鲁颂》。其中《国风》大部分和《小雅》的一部分是民歌,《小雅》和《大雅》大多是贵族讽谕诗,而《颂》诗则是颂美先王、祖先功绩的诗歌。在艺术上,描写生动,语言质朴优美,以四言诗体的形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等,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参见孟世凯《夏商史话》《史记·殷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