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禹治水美名扬

 

《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意思是绵延不断的终南山,多亏得到大禹的治理,才有了好山好水。《大雅·文王之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意思是当年尧时洪水泛滥成灾,丰水地区遭受洪水的侵害,经过大禹的治理,让丰水经过渭河而东注于黄河,这是大禹的功劳啊!《鲁颂·001.jpg宫》:“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意思是今天能够占有这片国土,都是因为继承了大禹的事业。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经过多年的岁月,周朝的人们还念念不忘大禹的功绩,他有什么故事让后人思念和歌颂呢?

在远古时代,人们与自然的斗争,最艰巨的是和水患的斗争,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多有过与洪水作斗争的传说,《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她不但用五色石修补了漏空的苍天,而且还用芦灰治理洪水。在尧作为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黄河流域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人们的生活得不到安宁,治理洪水成为当务之急。在一次联盟议事会上,许多议员推荐由鲧担任治理洪水的负责人,尧开始不同意,认为鲧过分自负,治水的经验不足,不适合担任这个责任重大而又非常艰苦的工作,然而由于没有更适合的人选,尧只好任命鲧负责治水的工程。鲧接受了尧的任命之后,采用了筑堤围墙的办法来使洪水归流,这个办法不但不能控制住洪水,反而让围墙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坝冲垮,有时围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北边,南边冲垮,几年下来让鲧筋疲力尽却束手无策,只好仰头对着苍天唉声叹气,等待联盟首长的惩罚。当时尧因年老而把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位置让给了舜,舜见鲧治水整整九年,都没能制服,百姓依然流离失所,到处逃荒流浪,苦不堪言。气得帝舜把鲧流放到羽山(今江苏赣榆县)。那么,叫谁挑起治理洪水这个重担呢?为此,帝舜召开了一次部落联盟会议,会议上,各路酋长一致推举担任司空(负责工程的人)的禹。帝舜高兴地说:“好!禹,你负责治理洪水,一定要好好做啊!”禹跪在地上,叩头拜谢。

禹,名文命,字高密,由于禹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后人尊称他为“大禹”,其意是伟大的禹。他聪明能干,办事严谨周详,他十八岁时娶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女娇善良贤惠,在教育儿子和支持大禹治水等方面做得很出色,刘向在《列女传·母仪》里给予了表扬。大禹接受治理水患时才二十岁,他知道要完成这一件大事,单靠他一个人不行,便向舜提出请求,邀请契、后稷、皋陶和伯益等部落酋长的协助。契就是后来商族的始祖,他是掌管教化的司徒;后稷就是后来周族的始祖,他担任的是掌管农业的农官;皋陶担任的是管理司法的狱官;而伯益则是后来秦国的始祖,他是掌管山林鸟兽的虞官。大禹有了众多贤人要员的帮助,加上各地民众的支持,这项顺应民心的大工程,做起来自然顺利得多。

那么,大禹在治理洪水方面是如何操作的呢?父亲治水无功而受处罚的事情让大禹心里感到非常难过,他接受父亲的教训,决定以综合治理为基本出发点,首先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状况进行研拟,对高山大河进行勘查,什么山林应该治理,什么河流应该疏导,都一一做了标记,为治水工程做了充分的资料准备。他知道,治水必先治山,因为大小河流大多发源于山区,他利用低洼地修筑蓄水的水库,作为供应农田耕作、放养牲畜和饮用的水源,在可以耕种的地方,挖出田间的沟渠,既能排除积水,又能引水灌溉,在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充分开发山林资源,鼓励人民进行狩猎和畜牧。由于治理洪水的举措得当,工程进行了几年就初见成效,中原人民的生活得到初步的改善。

古代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能变成龙。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中举、升官发财等飞黄腾达的事情,这个传说也说明了龙门的险要。龙门就在现今陕西省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北,黄河自北向南流到这里,被一个山谷挡住,只有一个小小的出口,水流很小,大禹将两岸的峡石凿开,水流一下子顺畅不少。后人称赞这一水利工程巧夺天工,贡献巨大。

003.jpg 

中国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公而忘私的优良传统,而大禹就是这个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治水的过程中,他亲自拿起劳动工具,跟工人们一起工作,几十年的辛苦与努力,大禹消瘦了许多,小腿上的汗毛磨光了,头上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在地上,也顾不得拾起来。大禹的家住在嵩山脚下,颍水岸边,他在外边治理水患的十三年中,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能抽空回去看看。有一次,一个在工地干活的老乡劝他回去一趟,大禹回答说:“任务很重,工期不等人,治好洪水再回家,那时不是比喝美酒还痛快吗?”自此以后,“三过其门而不入”就成为赞颂大禹公而忘私的佳话。

皇天不负苦心人,大禹经过十三年的治理,滔滔的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中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民众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欢呼声响彻云霄,欢庆这场斗争的胜利。作为华夏联盟领袖的帝舜召开了庆功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把一个玄圭(一种上尖下方,用黑色的玉石雕刻而成的礼器)赏赐给大禹,在古代得到这种隆重奖赏的人,象征着这个人建立了丰功伟绩,并得到人民的尊敬。大禹的好名声也流传到后代,春秋时代的孔子就称赞道:“我对大禹没有什么批评的,他自己吃得很差,却把祭品办得极为丰盛;他住的地方很简陋,却把力量用在兴修水利上,大禹是挑不出毛病的人。”(《论语·泰伯》)周景王时代,有一个叫刘定公的人称颂道:“大禹的功德是多么美好啊!他的优良品德影响很深远,如果没有大禹治理洪水,我们大家都要成为水中的鱼了。我们今天能够戴着礼帽,穿着礼服来为老百姓办事,那都是大禹的功劳啊!”

参见《左传·昭公元年》

 

百叶窗

刘向《列女传·母仪传》中有一节为《启母涂山》,记述大禹娶涂山氏的长女女娇为妻,生下儿子启后,大禹就外出治理洪水去了,而且“三过其门而不入”,贤惠的女娇不光支持大禹的工作,而且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抚养儿子启,她在关心儿子健康的同时,也注重他的品德教育,目的是让儿子成为一个品德优良而又聪明能干的人才。

另,《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大禹从事治水工程,到南方视察时,与涂山氏之女女娇相恋,大禹走后,女娇思念心切,便让她的侍女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淮河东岸)的南面,等待大禹的归来,等候时,唱了一支只有四字的歌曲,其歌词是“候人兮猗”,意思是我正等待人啊!这支歌被后人称为“候人歌”,表达了女娇急切盼望大禹归来的心情,是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