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公刘迁豳兴周邦

 

《大雅·公刘》是周族记叙开国历史的诗篇之一,歌咏了公刘从邰(陕西武功县,一说山西西南夏县、闻喜一带)迁到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地的过程,抒写了公刘千里迁徙壮举的动人故事:

周族的始祖后稷,对周族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周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他去世之后,把君位自然地传给了儿子不窋,不窋去世后,传位给儿子鞠,鞠传位给儿子公刘。公刘是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人,他身高马大,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间神采飞扬。身上挂有美玉做成的佩饰,腰间佩带着一把镶嵌宝玉的长刀,透露着一种古代英雄的气象。他继位之后,一心一意想振兴地处偏远而又落后的周邦,经过详细的考察,认为只有从邰这个地方,迁徙到靠近渭河的豳地,才有振兴周邦的希望。然而周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种群,有着安土重迁的习惯,而且也遭到一些贵族的反对,因为他们经营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过惯了好逸恶劳的生活,经过搬迁,也要损失一些不动产,所以迁徙的阻力是很大的。为此,公刘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并召开了族群的动员大会,公刘在会上说:

你们要听我的话,我们的先王都是替老百姓着想和办事的,我也不例外。我要大家一起迁到豳地去,是因为那里的生活条件比这里好,能让大家过上快乐安稳的日子。我们如果长期待在邰这个穷地方,祖先和后代子孙都不会答应的。现在我们大家都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如果这条船不去远航,始终停靠在岸边,时间久了,船就会烂掉,那时候,我们大家不是一块儿淹死了吗?

周邦的人们听了公刘的宣讲之后,觉得有理,多数人公开表示愿意跟随公刘迁徙到豳地去。他们知道,这次迁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于是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把收割的粮食收进仓,揉面、蒸饼做干粮,在武装的男子的护卫下,手持弓箭、斧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人们到了豳地一看,这里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就在依山傍水、地势平坦的地方建起房屋,高高兴兴地住了下来。他们夸奖公刘有远见,带他们走出困境,走向希望,人们歌唱道:“民心归顺多舒畅,长吁短叹一扫光,谈笑风生喜洋洋,七嘴八舌来夸奖。”

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公刘带领大家砍树除草,开荒种地,他还登上山顶,利用太阳的光影,测量方位,对土地进行规划,并把土地分给家族耕种,并按土地的多少缴纳公粮。他还到山南山北进行勘察,查明水源的流向,以便引水灌溉。为了解决生产和防卫的矛盾,他把军队分成三个部分,即站岗放哨、劳动生产和军事训练,分三批轮流替换,诗中的“其军三单”就成为中国军队屯田最早的记载。为了提高生产,公刘和大家一起改进生产工具,他们使用天然的陨铁制造锄头等生产工具,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由于公刘领导有方,在一次宴饮的联盟会上,公刘再一次被大家推选为族长和君长。《史记·周本纪》评价公刘这次千里迁徙的壮举时说:“周道之兴,自此始也。”这就是说,公刘开启了历史新时代,周族从此走上了崛起的新征程。周族的后人创作了《大雅·公刘》这首史诗,对这位不图安逸、具有远见、奋进不懈的英雄,表达了赞美和怀念,其中第六章是这样歌唱的:

坚定笃实的公刘,

营建宫室在豳原。

横渡渭水找矿场,

天然陨铁生产忙。

基地已定治田地,

大家欢乐笑语欢。

住在皇涧两岸边,

这里平坦天地宽。

移民定居人口密,

河岸两边都住满。

 

百叶窗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把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归结于挑战与应战,他指出:冰河期结束之时,欧洲大陆上冰河收缩,大西洋的气旋地带渐向北移,使非洲草原出现了逐渐干旱的过程。当地狩猎的居民凡是不改变生活方式,仍然居留于原地的,都相继灭亡了,而迁徙到其他地方的人们,都活了下来,并且创造了古埃及文明和姑苏末文明。周族早期历史发展不也证明这条历史规律的存在吗?

另,何谓“六义”?《诗经》学名词。《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关于“六义”的解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现代学者一般认为:风、雅、颂是三种不同的乐歌,赋、比、兴是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