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爱情传说

《越王勾践世家》·爱情传说·范蠡与西施(1)

唐人有两首诗,与传说中的西施有关系,一是皮日休的怀古: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馆娃宫怀古》(唐.皮日休)

这首诗主要并没有放在西施身上,倒是揶揄了越王勾践一把,意思是你勾践羞不羞呢,靠一个女人打败吴国,你这越霸王的功劳簿上大半要算到西施头上去。很好玩儿。

另一首是罗隐的,《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很明显罗隐在为西施鸣不平,说吴国被越王勾践大败导致灭国,要怪那个美貌的女人,正是她凭着妖冶美艳迷惑了吴王夫差,最终使得吴王麻痹大意,中了越王的圈套。罗隐不同意,天下国家亡的多了,难道都是因为女人吗?既然你们说吴国灭亡是西施酿的祸,那么越国灭亡又该怪哪一个女人呢?历史的账不能算到女人的头上去。无疑,罗隐是有见地的。

话说回来,西施是否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呢?

我们现在的观念,历史上有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她们的美;其中沉鱼便是说的西施,西施若要照对溪水,鱼儿见了都要不好意思的远离,太美了,不能打扰她呀;另外三个分别是落雁之昭君,闭月之貂蝉,羞花之杨贵妃,总之就是无法表述穷尽她们的美。

这四大美丽的女子中,有两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王昭君与杨贵妃。另外两位,是不是确有其人是很难说的,其中貂蝉据说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传播,事实上只是一个作者创作出来的人物,那么关于西施,也有很多说法,没有西施这个人,是杜撰的。无论真假与否,她们是永远的在中国人的心中,几乎成为一种美貌的符号,说其美便言貌似貂蝉,美如西施,存在不存在都不必去管了。

那么关于西施,众所周知且脍炙人口的说法,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住在河边浣纱的女子,长得美好,后来越王勾践将西施嫁到吴国去,这本是一桩政治阴谋,希望这个妩媚的女子能迷惑吴王,使其丧失斗志,远离贤能之人,另一方面可以通告越国信息,实际上就是一个美艳的女间谍。后来都知道越王勾践复仇成功,西施去哪儿了呢?赔拌奇男子范蠡泛舟五湖逍遥去了。这是比较通达的一个说法。

但是翻遍留存的史料,尤其是春秋时期,比如大家认可的《左传》,《史记》,《国语》,乃至有关于吴越的史事,凡笔记的史料都未曾发现有西施此人。直到战国时,才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关于西施的传说,当然这些传说也不尽相同,与范蠡去五湖者有之,为越王沉江者有之,与范蠡赴死者也有之,种种不一。

《越王勾践世家》·爱情传说·范蠡与西施(2)

种种关于西施的传说,最美好的当然是陪奇男子范蠡笑傲江湖的那一个;既然是传说,自然不能当做真实看。

墨子在议论人事的时候,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吴起之裂,其事也;西施之沉,其美也。这是墨子的议论,他说,吴起这个人最后被杀死,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没法安置他,只好杀掉;西施所以被沉到江里淹死,因为她太美了。

这里墨子是为了说明盛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但是他并没有提到西施参与了吴越之间的纷争,只是说有这么一个美貌女子。那么西施沉鱼倒可以换一种理解了,并非游鱼见到这么美好的女子,痴痴的不晓得游水,沉到水底,似乎可以理解为被沉到水里喂鱼去了。这样一来,我们都会为这位美女子叹息,如果这是事实违背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遐想,因而重新塑造一个故事出来,也可以理解。

在庄子的文章里也提到了西施: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庄子·天运》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东施效颦”“西子捧心”的来历,同样庄子也没有将西施与吴越纷争联系起来。战国时期,诸子纵横,各骋其说,议论中夹杂着大量的寓言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韩非子、庄子等等,更是善用譬喻,他们的文章中出现众多的历史人事,很难作为真实的史料来依凭。

那么西施是怎么出现在吴越之争的呢?首先太史公的史记之《越王勾践世家》《吴太伯世家》没有提到西施这个人,以太史公的严谨态度,哪怕是一种传说也会以“或”的表述来记上一笔,大概意思是很多人都这么传说,我自己也不敢确定,权且记下来待后人去考证,故“或之”。太史公那里找不到西施的点滴资料,同时期或者靠后的“淮南子”“说苑”也不存在西施这个人。这样看,我们差不多可以确定西施的的确确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虚构的。

西施出现在吴越纷争中的记载最初来自两部野史:“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这两部书作为历史资料不可取,存在大量的传说。其中说到西施,是越王勾践会稽之辱返国后,寻找到美女西施,安排她去吴国做一个间谍,最终成功复仇。吴亡后,西施与范蠡逍遥江湖而去,这样看起来真的美极了。

传说总是有众多的分歧,你愿意看到这样就可以这么传说,他愿意看到那样就可以别一种,没有孰是孰非,反正都是虚的,各人按着各人的意思去涂涂抹抹。《吴越春秋》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与江,令随鸱夷以终”。什么意思呢?这个说法倒是蛮符合越王勾践的德性,看上去是勾践灭吴后,感慨伍子胥被吴王所害,其中西施也有一部分责任,于是将做间谍的西施淹死,让她去陪伍子胥的阴魂去了。鸱夷是一种皮囊,把人装到里面扔到江海里去。伍子胥据说是这样被吴王杀害的。这个故事西施就有点太憋屈了,明明自己为越国做事,设计帮助越国清除伍子胥,到最后勾践居然感叹伍子胥之忠心,把西施赐死去相伴,以祭奠伍子胥之忠。

但是也有人说,这个鸱夷子不是伍子胥,而是范蠡。“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功劳太大,越王把范蠡杀了,一并连西施一块装到皮囊里,沉江淹死了。范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比较的确定,至于西施,似乎并不可靠。但是即便一个真实存在的范蠡,同样有各种传说。这真是一个奇男子,一个扑朔迷离的存在。

《越王勾践世家》·爱情传说·范蠡与西施(完)

再说范蠡,范蠡这个人在史料中同样是扑朔迷离,有的记载其人,但无传说中事,至于范蠡的命运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现在几乎把范蠡作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甚至有可能把他人的事统统放到他的身上去。比如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笑傲江湖,就是一个完美的传说。当然,即便并非真实的人事,但是对于文化层面却有特别的意义。

首先《左传》没有记载范蠡这个人,当然,《左传》记不记载不能证明范蠡此人不存在,以太史公的描述,以及各种的传说,范蠡不是儒家喜欢的人,而且越国这种落后的蛮夷同样在儒家的排斥之内,不记载范蠡或者有潜在的想法。范蠡在史料中的存在更多的是出现在《国语》中,比如其中的《越语》提到范蠡灭吴后即辞别勾践泛舟五湖去了,很有点汉代张良的意味。

范蠡不同命运结局在一些史料中也存在,比如《吕氏春秋》中说“范蠡流乎江”,还并论范蠡伍子胥“以此流”,指出范蠡与伍子胥都是因为功高盖主,遭谗言嫉妒被淹死。伍子胥,有说被夫差赐死的,有说被沉江死的,大体上都赞同沉江的说法,怎么死都是最后被扔到江里去了,说“流乎江”没有问题。

范蠡是不是也跟伍子胥同样的结局呢?他的“流乎江”究竟是流浪江湖呢还是沉江而死呢?据文章前后语意判断,应该是沉江而死——“比干以此死,箕子以此穷,周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

伍子胥比较可靠的说法,都表示他是被夫差杀死或者赐死或者淹死的,但是太史公的《越王勾践世家》中明确说明范蠡流亡海上或者说流浪江湖,很逍遥的拜拜再见了。勾践还因此封会稽山为范蠡的奉邑。范蠡更是隐退之后,走上商贸之路,造就了商业史上的奇迹,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硃公。

至于太史公依据的什么版本不得而知,他描述的范蠡真是一个伟岸的奇男子,是不是按照他的理想状态而表达的呢?因为对于“鸱夷子皮”乃至“陶朱公”的说法有很多,并不都是指范蠡,在太史公笔下那么写范蠡,属实与否不敢确定。至于一些野史上更是玄之又玄了,什么“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西戎为赤精子,在越为范蠡”,就有些荒诞不经了。

如果说认定范蠡被沉江为实,那么太史公笔下的范蠡就不存在,至少结局非真。不管范蠡结局怎么样,都没有与西施产生联系。现在的广为传播的范蠡带着西施笑傲江湖,完全是后世人的遐想,也有说范蠡与西施一块被勾践沉江的,又是一个凄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