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语言的重视

第三个特点是日本民俗学比较重视语言。说到语言,大家的理解和日语语境的理解或者民俗学的理解不太一样。日本的民俗学者到地方去调查,一定会问某某东西在当地是怎么称呼和表述的。在特定的地方,当地人在表述内容时,所使用的特定表述或者词汇被称为“民俗词汇”。民俗词汇是在一个地方有很深的历史传统的词汇,而这个词汇在各地之间的使用并不一致。

一种理解是说日本原来没有文字而使用汉字作为表述方式,后来通过民俗词汇来排除汉字的影响,寻找在排除汉字的情况下理解日本情况的可能性。汉字的发音和含义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我们使用的日语里有很多汉语的词汇,大家可能觉得和汉语的发音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当时它是尽量模仿汉字的发音而形成的。另外,日本并不只是把汉字按照本身的读音,或者接近的读音读出来,还存在另外一个方式,即用汉字来表示一些本来就存在的词汇,这是因为觉得本来使用的词汇,与某些汉字的词汇和意思比较接近,就借用这个汉字来表示。所以,日本的汉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模仿中国的发音和读法,在日语中叫作“音读”。另外一种是借用汉字表示原来存在的词汇,这样一类叫作“训读”。对于中国朋友来说,汉字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字和音是对应的。但是日本几乎所有汉字都有两个读音,一个是音读,一个是训读。有的字还更加复杂,因为可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读音,所以一个字可能出现好几个音读。另外一个情况是,在借用汉字表达原来词汇的时候,几个不同的词汇会用相同的汉字表达。在民俗学中,比较重视的是“训读”,即虽然有汉字的表记,但是内涵是原来的词汇。像这样表示一个现象、一种事物的日本传统词汇在各地之间有差别,学者汇聚这些差别,来探寻事物的变化。

日本民俗学本身也有国学的性质在里面。国学在18、19世纪非常盛行,可以说是学术,是思想,也可以说是一场运动。可能之前,人们认为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在很长的历史中受到中国的影响,以及通过中国的中介受到佛教的影响。而国学者们认为如果能排除儒学、佛教的影响,就能看到真正日本的传统。可以说,日本民俗学产生的背景或者基础受到国学的很大影响,所以日本民俗学是排斥汉字,主张记录纯粹日语的表述词汇。在记录这些民俗词汇时,也不使用汉字,而是用片假名。比如,《综合日本民俗词汇》就是从各地搜集的民俗词汇经过编辑而成,共五卷,基本上是字典的形式,对词汇的使用语境、使用含义进行注解。在这个地方需要区别的是,它看上去是方言,但是和方言字典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要解释语言,特别是民俗词汇和民俗学有日语的独特语境,在另外一种语言下解释清楚就比较困难,我尝试一下。现在的标准日语里有“オヤコ”(oyako)这样一个词,写成汉语是“亲子”。日语标准语中“オヤコ”(oyako)是孩子和亲生父母之间这种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子,应该说绝大多数日本人只知道这么一个意思,但是到各地调查,发现有各种各样的“亲”(オヤ,oya)和“子”(コ,ko)。那么,将日本各地“オヤ”(亲)发音的词都收集起来,就能得到一个整体的一般性概念:它不是亲生父亲或者母亲的意思,而是劳动之中的统率者。同样,“コ”(ko)这个发音在各地总结起来,它更多强调实际承担劳动任务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劳动者。在各地并不是单独使用“オヤ”(oya)或者“コ”(ko),而是会加上描述或者限定的词,所以有各种形式的“オヤ”(oya)。比如说打鱼的使用渔网,渔网念ami,渔业组织首领就会是amioya,写成汉字就是“网亲”了,劳动力就会变为“网子”,amiko,在地方上还会出现失音的现象,读作ako。

另外一个情况是和劳动组织稍微不一样的,在亲戚关系中,所有的亲属关系都可以使用“亲”和“子”,而不仅限于直接血缘的亲子。把全国各地的“亲”和“子”收集起来与标准语的“亲”和“子”的范围、内容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亲子在历史上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主要是从劳动组织的角度出现的这个词,劳动统率是“亲”,他之下的都是“子”。这说明原来的大家族中,整个亲戚范围是在一个劳动组织中生活的,但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变成小家庭。原来在各地作为民俗词汇的“オヤ”(oya)和“コ”(ko)并没有对应的汉字,随着大家庭到小家庭的变化,限定为亲生血缘关系之后,它们才对应起了“亲子”这两个汉字,并且固定下来。这也反映了日本民俗学到地方去调查,研究民俗词汇本身的发言和读法,而排除汉字影响的倾向。

刚才所举“亲子”的例子,它的发音在各地是相同的,只是指代的内容有所不同。也存在相反的情况: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各地称呼和表述不同。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或者更年轻的学者,可能没那么重视这种现象,但是要说起民俗学和其他学问之间的区别,大家也基本都承认这是日本民俗学的一个特色。比如说做家庭研究的社会学者,可能并不关心各地如何称呼,而是关心实际的关系,以及可以讨论的实际信息。而我由于一直从事民俗学研究,调查时一定会问到这个词汇在当地究竟是如何表述的,调查报告也会以民俗词汇作为标题进行书写。因为如果对语言的敏感性或者说能力有所下降,从语言的角度发现新的东西便越来越困难。我认为这和第一点讲的日本民俗学重视行为,而且特别重视行为在当地如何使用词汇进行表达,这两点形成了一定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