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整体构思

一部成功的民俗影视片的拍摄,必须经过长时间、缜密的构思,这个构思需要注重整体性,也就是说注重对一个民俗事项的全程记录。例如,以“端午节”为专题项目,在进行整体构思,或是“编导思想准备”时,需要从以下五个大的方面入手。

(1)拍摄影片最开始就需要明确拍摄的目的。我们需要明确如下问题:这部影片拍摄的目的是什么?观众是谁?针对大众播出吗?是否要突出节庆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讲述该节庆的历史吗?有关方面对纪录片有什么要求?拍摄的角度怎么找?如何展示其中的核心民俗符号?如果拍“端午节”,是将它作为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活动,还是诸多节庆之一?可以记录某人(家或群体)过“端午节”吗?需要专门记录某仪式或活动的细节吗?

虽然一部纪录片最终会涉及上述很多方面,但主要目的必须鲜明。简言之,必须清楚是为了谁?拍什么?用途是什么(如档案资料、大众媒体、教学普及)?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当然,一部影视作品必然带有某些导演个人化的色彩,那么,还需要明确两个问题:通过这个影视作品,“我”可以展示个人的影视艺术风格吗?“我”如何表明自己的某个理论观点?

(2)清楚具体任务。明确目的之后,就要弄清楚所要拍摄的时间地点、群体、具体人物或事件等细节,包括计划好可能拍摄的时间长度和成片的长度,可能采访的人与话题等。当然,也要清楚此次拍摄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以及可利用的各种资源。

(3)制订实施步骤。要针对目的,列出具体的执行步骤。例如,是否或如何将“端午节”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包括在叙事中;哪些可以做前期或后期采访;哪些场面可以前期或后期拍摄;所拍摄事件的活动流程;哪些音声必须包含;可能需要特写的场面;必须有的核心符合行为等。如果事件活动持续若干小时或若干天,就必须有相应的工作和休息计划,同时又不错过重要的拍摄节点。

(4)制订突发预案:任何计划的实施都有赖于团队的协作,将严谨的执行与灵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必须制订一些相应的预案,比如,如果端午节那天下雨怎么办?停电怎么办?不让上船拍摄怎么办?现场有管控怎么办?等等。

(5)有意义的个人风格:一部民俗影视作品必然会体现出拍摄者的个人思想和艺术风格,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凸显艺术风格反而丧失了民俗记录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应该说,我们提倡个人风格的存在,但是,要把握好“度”。

其实,一部纪录片,不论是记录“局内人”还是“局外人”,体现拍摄者的个人思想和艺术风格不但是必然,而且是必须。没有拍摄者个人的(反思或自反式)影片,便没有制片人“自我”的存在,就无法有意义地连接“表演者”和“观者”,更难理解影片何以完成,表演者为什么而表演,拍摄者向观众要表现的是什么。但是,个人风格首先是必须要有明确的(学科性)原则立场,也必须是为了影片的主题和目的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将民俗纪录片“美术化”或“审美化”是当前有关民俗的纪录片需要克服和反思的问题之一。

总之,在思考整体构思的时候,我们需要注重“四有”:有宏观影片意识、有镜头画面意识、有协调沟通能力、有后期制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