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 2222字
- 2022-09-02 10:04:39
性别制约与规范重叙:中国巧女故事研究
提要: 巧女故事能够在中国民间文学的库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引得诸多学者的学术关注与思考,不仅是因为其传承时域广远、文本储量丰厚,更为重要的是故事主要角色的性别设置使得故事所展示的内容与民众对中国传统社会现实生活的性别认知背离甚远。只有仔细考量了故事多重叠加的叙事意涵,才能真正揭示出这种介于文本叙事与传统意识形态之间、曾被赋予了“女性精神反叛”标签的反差背后的本质蕴含,以及故事文本中民间女性言行与传统性别规范之间的复杂张力。
关键词: 中国巧女故事社会性别性别制约伦理规范家庭或家族利益
规范作为一种规范持续存在,取决于它在社会实践中实施的程度,取决于它通过肉体生活的日常社会仪式得以重新概念化及重新确定的程度。这种规范没有固定的本体地位,但它不能被轻易地简化为它的实例;它通过自己的体现、通过试图利用它的行为、通过在这些行为里对概念的复制而被制造或复制的。……性别是一种约束性的规范,但它也是在服务于其他种类的制约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朱迪斯·巴特勒注196
文化现象的复杂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面对复杂性的挑战,学者往往不会妄下论断,因为对观念阐释分寸的把控,是展现学术研究精进程度的衡量尺度之一。因此,在思考书写文本与文化观念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要慎之又慎。一般来说,在缺失具体讲述语境的情况下,任何文本,哪怕是储量丰厚的文本集群,都很难一一提供能够追寻文化传统全部细节的线索。故事讲述一旦被固化为书写文本,许多蕴含于其中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会随着与语境关联的断裂而部分地流失或隐匿了。这部分文化意义的消逝并不意味着文本会变为保存形态结构的单一书写标本。因为情节叙事性的存在,一定会有民众认知的附着,只不过这些认知不是依存于语境需求的地方性或群体性的认同,而是以观念形式稳固表现的超越地方性的民众对传统的理解。因此,解析故事文本中的文化观念,未尝不是借由民间故事探知民众传统认知的一条通途。一般来说,解析的方式无外乎有两种:第一方式较为简明,当文本中传达的文化观念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实际层面时,将这种观念的表达正向性地理解为民众对现实生活的考量。相较于第一种方式而言,第二方式所面临的情形要复杂得多。因为当文本中传达的文化观念悖反于现实生活的实际层面时,其呈现的内容,会具有更多的文本诠释与文化反思的可能性:与实际生活认知构成反差的部分,既可以看作是民众的渴求在被严重抑制和禁锢的情况下所透露出的反抗或挑战,也可以看作是以逆向的表达方式强调了对社会现实运行规范的认同。
巧女故事能够在中国民间文学的库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引得诸多学者的学术关注与思考,不仅是因为其传承时域广远、文本储量丰厚,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庞大故事集群中凸显出来的故事想象与生活实际的悖反——巧女故事的女性主人公,在与中国传统社会规定中所有能够出现在家庭或家族生活领域里的各类角色进行对抗或协作之后,成为了故事最终的胜利者。相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存在状态,文本叙事对巧女智慧的推崇和对女性胜利的强调,显得尤为醒目。社会现实与故事虚构之间显著存在的落差,使得巧女故事被中国学界普遍认同为“对中国传统的宗法制社会压迫妇女的一种精神反叛”注197。严格来讲,这种论断的提出与广泛认同,主要建筑在对中国传统社会两性社会性别身份与相应权力地位的基本判断上。依据上文提及的民间故事文化观念的解析模式,中国巧女故事似乎更适宜于后一种复杂的讨论。但以往学界的判断,却沿用了绝对化的逻辑推理,完全摒弃了“逆向认同”的可能性。这种作为文化诠释绝对论与反思探索简化版的论断,能在多大程度上揭示该故事集群讲述者与传承人的意志?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与回答,不仅关系着能否探明此类文本得以广泛传播乃至存留至今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牵扯到对民间文学文本研究范式的审慎反思。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断定,重新厘定中国巧女故事中的女性言行与民间女性观念注198,不仅是要揭示出存留在文本中的民众思想和欲求,以探明文本所映射的中国社会传统运行模式与群体认知的隐喻注199所在;同时也是要在方法论的层级上,反省民间文学文本解析的尺度与效度。
女性主义近年来的研究告诉我们,主体性别身份的认同,应当更多地来自于社会性别(gender)的塑造而非生物性别(sex)的天然供给。对笔者而言,“社会性别”的存在,与其被看作是群体共同构建的性别认识,不如被当作从人类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机制。这种机制通过性别期待的社会化,来约制个体的性别实践,从而维系着日常生活社会秩序的运行。现实世界中,每个个体都在有意或无意地使自己的性别身份与人类文化规定的性别符号体系相一致,以便找到合适的社会定位。可见,社会性别在更为本质的层面上是作为一种约束性的规范注200而存在。作为传统社会民众文化表达的结果,巧女故事的讲述势必要将社会对两性社会性别的相关认知纳入其中,但为何会以“女性胜利”这种看似与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现实背离甚远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性别规制显明与严苛的传统社会,这种故事讲述的真是既往学者所判定的“反叛”与“挑战”吗?本文思考的问题正是建立在与学界以往论断进行对话的基础上的。如若巧女故事的确具有学界一贯认同的“开启觉醒意识”之功效,那么文本呈现的必然是对社会性别规范的挑战。如若不然,那么这种故事的讲述为何以如此悖反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规范的顺服?所有问题的解答,我们要在下文的细致解读中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