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交往不可轻易越过底线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1967名受访者就“朋友间相处的分寸感”这一问题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76.3%的受访者认为朋友间失去分寸感会影响友谊;93.0%的受访者表示与朋友相处时经常会遇到没有分寸感的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女生直言不讳道:“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拿捏好度,一旦越界,会让朋友间的关系变得尴尬。”正如三毛所言,朋友间自以为熟,结果反而隔离。
很多情商低的人都会仗着关系熟就肆无忌惮地开朋友的玩笑,甚至当众揭人短处、戳人痛点。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交不到朋友。越是相熟,说话越得注意场合和分寸。
某期《快乐大本营》录制过程中,何炅在现场打通好友李湘的电话。李湘刚刚生完孩子,声音听起来很沮丧。她说自己现在最大的苦恼是身上的赘肉太多,可是减肥又很痛苦。
何炅立马听出了李湘声音里的顾虑与不自信,他没有借机调侃,反而温暖地安慰对方:“放心,不管是长溜儿的你,还是圆溜儿的你,我们都会同样喜欢你。”
朋友之间的无话不谈乃至互相“攻击”、调侃也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无论人前人后,凡是涉及人身缺陷的、带有指责意味的玩笑都要少开。一些敏感的、涉及隐私的话题也要避开。一旦你说话越过了底线,玩笑就会沦为嘲笑,从此朋友成为路人。
处处依赖朋友,一有麻烦就指望朋友仗义相助的人最终会成为社交圈中的“毒瘤”,人人敬而远之。朋友经济条件比你好,你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借钱不还;朋友在医院上班,你便豪气冲天地通报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生病了只管去某医院找某医生”;朋友从事的是广告策划这一行,你便央求人家免费给你提供资源,帮你想方案推广自己的产品,末了再甩下一句:“就冲咱们这关系,这忙你一定得帮!”
我们常说:“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朋友在你困难之时出手相助,你应该感激;朋友婉拒帮忙也是人之常情。情商高的人总会在开口之前先想想自己的请求会给朋友带来什么影响和难处,而不是将朋友的善意当作理所当然。
热播剧《欢乐颂》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邱莹莹刷微博时看到前男友应勤发布了一条动态,似乎马上要结束单身生活,步入婚姻殿堂。她无法接受这个消息,不由得失声痛哭。
樊胜美见到了这一幕,上前安慰好姐妹。她正劝着邱莹莹,这时经理一个电话打来,要求她立即参与讨论VIP客户线下活动的会议。樊胜美顿时犯了难,见邱莹莹痛苦得无法自拔的样子,她不忍心离开;可她也不好开口拒绝经理,毕竟这关乎她的饭碗。
樊胜美想了想,对经理连连道歉,说自家妹妹情绪不稳定,能不能晚点儿加入会议。经理生气地挂了电话。好不容易等到关雎尔回到了她们姐妹一同租住的房子,樊胜美松了一口气,将邱莹莹嘱托给关雎尔,她收拾了一下,准备立即赶往公司。
谁知,这时候邱莹莹一脸怨责道:“刚才不是跟你经理说了吗?我是你妹妹,我难过你会陪我的。”当下,樊胜美极其尴尬,面对邱莹莹的质问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幸亏关雎尔行事很有分寸,她给樊胜美丢了个眼色,“批评”樊姐该醒醒,为了这件事情丢了工作可不好。她又不停安抚邱莹莹,让她“乖一点儿”。
朋友之间相互倾吐苦水也是常事,但凡事过犹不及。千万不要将朋友当成“感情垃圾桶”,无节制地向对方倾吐负面情绪。哪怕是发小、知己、铁哥们儿、贴心闺蜜,如果你经常性地向他们释放负能量,他们也会感到烦躁。时间久了,大家只会默默远离你。
每个人都有着关于未来的目标与梦想。作为朋友,熟归熟,最好不要随便嘲笑朋友的梦想,或者干涉对方的职业规划。无论在你看来他的选择有多不理智,也不要用嘲讽的语气抨击他“幼稚”“不成熟”。有时候话赶话,很可能因此而闹僵。
与“蓝颜知己”“红颜知己”相处,更要注意分寸,这种所谓的比爱情要淡、比友谊要深的“第四类感情”其实处于灰色地带,一旦越了界很容易给双方造成伤害。
比如说尽量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不要单独相处,哪怕你再理智,也可能敌不过异性之间那种天然的吸引力。或者尽量不要让话题围绕着隐私问题打转,这很可能让你们对彼此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和依赖感。
总而言之,一份珍贵的友谊都是以理解、尊重为前提的。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开阔的心胸去对待这份朋友关系,不道德绑架对方,不轻易挑战对方的底线。
与尊贵者相处必须把握分寸
《周易·系辞下》中有这样一句话:“上交不谄。” 意思是说:结交地位高的人,不必过分谄媚讨好。我们在与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相处之时,必须拿捏好分寸,杜绝奴颜婢膝、吹拍逢迎的表现,也不要刻意摆出高冷、疏远的姿态。
2018年开年,演员黄渤以影视行业代表身份受邀参加了中南海座谈会议。其间,他有了与李克强总理亲自对话的机会,这让黄渤兴奋不已。只听李克强总理亲切地说道:“黄渤同志,你的稿子我已经看过了,请你不用念稿子,直接提问题。”
黄渤笑着说:“好的,我不念稿子。不过背台词是我的专业。”他话音刚落,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响起了一片笑声,气氛很是热烈。李克强总理亦笑言:“确实,不过我还是希望你接下来的发言不是‘背台词’,而是真正讲问题、提建议。”
听总理如此说,黄渤不卑不亢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影视产业的支持,让影视创作拥有更多的空间,以此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他的发言引起一片掌声,李克强总理听得很认真,并要求有关部门就黄渤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
与尊贵者相交之时,双方碍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势必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但若我们放弃自卑的心态,做到不卑不亢、张弛有度,就能够打破障碍,实现畅通的交流,甚至发展出一段友谊。切记不要因为对方地位超然就阿谀奉承,失了自己的格调。
虚情假意的恭维、夸赞并不是尊重,这只会引起对方的嫌恶与反感。身份尊贵者大多阅历丰富、眼光独到,你越是给对方戴高帽,越显得利欲熏心。对方一眼瞧出了你的目的,不免对你心生轻视,这样你就失去了与对方建立友谊的前提。
同时,你的身体语言也要做到冷静自持、不卑不亢。比如,在一个酒局中,作为陪衬者的你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抢着给在座的领导端茶倒水,你这般卑躬屈膝,却也无法让别人高看你一等,反而会降低你的身价,甚至让你沦为他人的笑料。
与尊贵者相处,哪怕只是私下交流,我们也会紧张不已。眼神畏畏缩缩,说起话来磕磕巴巴,满面通红,这对于一个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年轻人来说很正常。
其实,哪怕身份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也只是与我们平等的交际对象。我们保持自然本色,正常、自如地表达自己即可。太过拘谨只会破坏和谐的交际氛围,让气氛变得尴尬起来。
平日里为了加强自信,我们要尽量提升学识、丰富阅历、扩展眼界,或积极夯实专业知识,将自身强项修炼到极致。这样在面对尊贵者时便不会因为敬畏或自卑而过分紧张。
高晓松曾在《晓说》的舞台上采访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爱尔兰总统迈克尔·希金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世界级名人。节目中,他虽然一再肯定、赞扬采访对象的诸多成就,却也保持着嬉笑怒骂、畅所欲言的本色,给人留下了知识渊博、活泼有趣的良好印象。
无论坐在对面的人头顶上有多少耀眼的光环,高晓松始终保持着自然、舒展的坐姿,他耐心聆听对方的话语,并时不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兴之所至,高晓松还会给对方“科普”一些知识,或推荐自己钟爱的读物。慢慢地,对方也像个老朋友一般和他交流起来。
有一次,高晓松将好莱坞“大神”导演彼得·杰克逊请到了《晓说》的现场。他以流利的英文问对方:“你看过中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吗?”彼得·杰克逊摇摇头。高晓松用充满自豪的口吻大力推荐道:“你应该看看《三体》,特别棒,你会喜欢的!”
与尊贵者相处,有时候我们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可能会表现得极其冷漠。这是错误的行为示范。情商高的人都知道,“尊长敬上”是交际中的惯例。我们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主动向对方释放出善意。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另眼相待。
若有求于对方,也要做到适度得宜,并注意方式和场合。若抱着十足的目的性,与其对谈时难免会显得心虚。你首先要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并适度展现自己的价值,再不卑不亢地提出请求。若你的请求合情合理,想必也很容易得到对方的帮助和扶掖。
有的人为了获得尊贵者的认可,总在不恰当的时候故意显示才华与能耐。这般刻意的表现反而会引起他人的轻视。比如,一位年轻人为了获得上司的青睐,在会议中夸夸其谈,长篇大论,故意与大家唱反调,上司却因此对他产生了坏印象。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该支持、配合身份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不该夺其锋芒,抢其风头。情商高的人与尊贵者相处时会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保持严谨低调的姿态。他们知道,太过张狂只会让自己的社交之路越走越窄。
生活中,不媚俗、不唯上、不趋时的人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哪怕与尊贵者相处,他们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并时刻注意距离与尺度,拿捏好分寸。
交浅言深的人,情商很低
如果你看过电影《一个时代的婚恋观》,一定会记得下面这段情节——
男主角查尔斯参加朋友的婚宴,席间一位普通朋友托着酒杯前来搭讪。查尔斯不停找话题与对方闲聊,自觉气氛融洽,但他却突然问道:“你的女朋友好吗?”
对方微笑道:“她已经不再是我的女朋友了。”查尔斯自觉失言,便不好意思地安慰对方:“别难过了,其实大家都知道她一直与陶比有着不正当的关系。”
谁知朋友听罢,脸上由红转青,他捏着拳头道:“她现在已经是我的妻子了!”查尔斯不敢看对方,尴尬地愣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好。其实,社交场合中,交情不到位一定记得谨言慎行。查尔斯如果懂得“交浅不可言深”的道理,想必也不会陷入这种尴尬的场面。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你们明明只是普通朋友,甚至只是初次见面,他却在你面前不断地说着他人的是非。比如,“你那个同事私生活特别乱……”又如,“你看那个女孩,一张‘网红脸’,还说自己纯天然,谁不知道她一年得飞两次韩国啊……”
更可怕的是还有一类人明明和你不熟,却专门喜欢窥探你的隐私:“你老公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啊?”“你们该生小孩了吧?”“你和你男朋友未来有什么打算啊?”……他们毫不避嫌,将自己当成了你的知心朋友、老熟人,殊不知引来的却是你内心的疯狂吐槽。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人际交往中,一再“言而无度”“交浅言深”无疑是情商低的表现。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人遇到了谈得来的新朋友,便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人生路途中大大小小的趣事、糗事,有时候一不留神就说出了某项“家丑”或隐私。难过伤心的时候,逢人便痛诉自己的苦恼,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同情。
我们自以为这是坦诚直率真性情的表现,实际上却是在给自己的社交之路“埋地雷”。社会渗透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段关系,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层交往延扩为深度的密切交往。关系递进需要时间,太过热情,反而难以维持交情。
而刚结识不久就大肆向你暴露心底秘密,或在你面前直言他人是非的人,想必会给你留下“大嘴巴”的印象,你心里不免嘀咕:他今天能将自己的秘密宣之于口,明天就能将我的秘密昭告天下。除此之外,你也许也有这样的猜疑:他说这些“掏心窝”的话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啊,是想赢取我的信任,好让我吐露更多有利于他的机密?
蔡康永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女性朋友,聊天时他问道:“你先生很好吧?”其实他与这位女性朋友不太熟,所以并不知道当时对方正在与丈夫闹离婚。
也许是觉得蔡康永是在打探消息或者故意嘲讽她,那位女性朋友后来主动疏远了他。经此一事后,蔡康永才明白:“好友谈话,必须谈得深才有意思。但这事急不得,等到交情够了,再深入地谈吧。”
对此,蔡康永给出了两条建议:
与不熟的人聊天时,对方的财务状况、感情状况乃至身体状况这些不方便与交情浅的人直言的话题最好不要主动提及。
一些谈起来容易产生争执的,对方明显拥有强硬立场的话题也要巧妙避过。比如,不要随意攻击对方的偶像,评判对方的宗教信仰等。
除此之外,我们最好不要和第一次见面的人大谈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双方拥有类似的价值取向,聊起这一类话题自然默契十足;可若三观相差甚远,只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不是每个人的想法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的滔滔不绝换来的可能是对方的兴趣索然;而你的人生信仰,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不值一提的。所以,交谈时千万要注意分寸。
另外,交浅言深还会将你的“神秘感”破坏殆尽。一段关系的深入发展很多时候靠的是彼此的兴趣与想象,保持住那份初见的神秘感,对方才会对你产生更多兴趣。你若在一开始就将自己毫无保留地袒露在他人面前,并不利于延扩双方的交情。
情商高的人会用耐心去慢慢浇灌一段段人际关系,靠着悉心的呵护,他们的社交圈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所以说,想要获得新朋友的信任,千万不要心急,话要酌情去说,说得太多、太满就容易出错,还容易削减你的魅力与吸引力。
言语永远是在交情之后。慢慢培养感情,只要感情到位,自然就有了“言深”的余地。哪怕一定要与对方深入交谈,最好也要围绕着双方的共同爱好来展开话题。
在失意之人面前莫言得意之事
2018年9月,朋友圈被一条新闻刷了屏。一位妈妈收到女儿被清华大学录取的通知书后欣喜不已,她特意将通知书拍照晒到同学群里,并评论道:“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
原本,这位妈妈以为自己会得到老同学的热评与称赞,结果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被踢出了同学群。她想要去找班长评理,却发现班长已将自己拉黑。
这位妈妈无疑是犯了人际交往中的大忌:太过高调地宣扬自己的得意之事。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过得不好我难过,你过得比我好我更难过。”哪怕是亲人、好友都未必能接受你的日子过得比他们更风光幸福,更别说是同学、同事这种一般的关系了。
一位销售冠军在分享经验的时候曾说,业务往来中,最大的秘诀是时刻保持诚恳谦虚的态度,并且不能摆出得意的面孔。越是骄傲得意,成交量就越低。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所谓的得意,多数是在不经意间流露的。生活中,当我们比他人占有一项或多项优势时,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优越感。它体现在表情及语言上,就会变成得意。比如说,我们在探望身体不健康的人时,不由得会心生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得病,这会让病人很难过。
诚然,在人生旅途中终于创下显著成就的我们难免有向人倾诉、对外张扬的欲望,但若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地夸夸其谈,只会给人留下器小易盈、沾沾自喜的印象。
而处于逆境中的人心态无比的脆弱,仿佛浑身长满了触须。或许你本意只是想分享喜悦,但在对方看来,你的行为充满了嘲讽的意味。这对于失意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1952年,张爱玲去了中国香港地区,其间又转去日本投奔好友炎樱。当时她刚刚从一段糟糕的感情中脱身而出,经济上很窘迫,看起来十分落魄。彼时的炎樱,却正处于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张爱玲郁郁寡欢之时,炎樱并未察觉到她的心情,反而不停地在她面前提及自己的事业做得有多大,人生多么顺遂满意。昔日好友倨傲的口气令张爱玲心生反感。
炎樱还对张爱玲说,有一位富有的船长向自己求婚。张爱玲听了不禁沉默了。后来她们先后去了美国,张爱玲接受了作家赖雅的爱意。赖雅虽然满腹才华,却已到花甲之年,经济状况又很拮据。赖雅身体不好,三番五次中风,张爱玲心情灰暗,而此时的炎樱却不断地向张爱玲写信夸耀自己的富有与幸福。后来,张爱玲写给炎樱的信渐渐少了起来……
人生在世,谁又能保证自己一直都能一帆风顺?人人都有失意的时候,而情商高的人在面对失意者时从不轻易谈论自己的得意事,就是为了避免祸从口出、伤人伤己的结局。
不善做人者的通病大多在于不分时宜地自夸。要知道失意者对你的愤恨并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他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泄恨。比如说,背后散播你的谣言,在关键时刻扯你的后腿等。而那些原本与你知心的朋友,受了伤害后只会故意疏远你,甚至主动与你断交。
作家刘墉曾说:“得意时开罪的朋友,失意时也难以挽回,因为他觉得你昔日气焰的消失,不是因为你变得谦和,而是因为你走投无路才回头搭老交情。昔日你不认他,他今天也不认你!”等到你落魄的时候,你曾经的那些高谈阔论都会变成巴掌响亮地拍打在你的脸上。而周围的人大多也只会对你冷言冷语、落井下石,而不是温暖抚慰、雪中送炭。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情商高的人与失意者相处时,哪怕自己此时已功成名就,也会故意挑些难处说给对方听。抱怨生意难做,谈谈中年危机,你的不幸对于失意者而言便成了一贴“良药”,让他们心生安慰:“原来过得这般糟糕的不止我一人。”
失意者大多敏感、情绪化,稍有风吹草动,心里便起一阵波澜。当正处于人生低谷阶段的朋友向我们倾诉心事时,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千万不要一边听他们说话,一边忙着处理其他的事情。应当耐着性子听他倒苦水,细心地安慰他,最好给予他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在学识不高的人面前卖弄文化,并不能显得你多有才华,反而会凸显出你的肤浅与无知。在失意的人面前大肆谈论自己的风光与得意,哪怕并不是故意炫耀,也会招来对方的忌恨。想要拥有好人缘,就得谨言慎行,学会低调。
学会放下过多的好胜心
你的身边是否围绕着这样的人:
当你们对某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时,他会不依不饶地跟在你身后,不停地给你“洗脑”,一定要让你同意他的观点;和他打赌,他明明输了却不认账,非得逼你同意和他“三局两胜”,一定得赢过你才罢休;你被人夸奖,他听到却一脸不服气,非得事无巨细地罗列出你的缺点,最后再半真半假地说:“你哪里比我优秀了,我很多地方都比你出色哦……”
和这种较真儿、强势、爱争输赢的人相处,最大的感觉莫过于累。综艺节目《奇葩说》让我们欣赏到了辩手们的巧舌如簧,他们的口才固然令人欣赏,但若将现实生活当成辩论的舞台,事事与人论长短,处处与人分高下,只会让我们输掉越来越多的朋友。
有人说,上等人懂得知强守弱,只有下等人才会拼命地争强好胜。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好胜心太强的人,耳朵会自动过滤相左的意见,心里更容不下他人半点的质疑。
你说这部电影好看,他却嗤之以鼻,不停跟你分析这个电影的导演技术有多差劲,情节有多生硬,非得让你改口同意他的观点;你说那家新开的餐馆菜色独特,他却满脸嫌弃,说那家餐馆格调太低,再有意无意地向你炫耀自己身为“老饕”,早已尝过八大菜系……
与这样的人相处,简直比熬夜加班还要心烦。久而久之,再有什么聚会,你懒得叫上他了;有什么心事,也不想向他倾诉;和他讨论问题时,宁愿保持沉默……
何炅和汪涵是观众心中当之无愧的高情商的代表,两人在湖南台都属于台柱子,又都是现象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慢慢便有两人争夺“一哥”的小道消息传出。然而,无论网友们争辩得有多离谱,两位当事人在谈论起这个话题时都显得云淡风轻。
一次,有记者问汪涵:“你和何炅,到底谁才是湖南台的一哥?”汪涵笑道:“当然是何老师是一哥……”他顿了顿,俏皮道:“但我是他大哥。”
又有一次,汪涵这样回答:“我经常说,湖南卫视如果是一个深宅大院的话,我们两个就是这个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其实湖南卫视没有所谓的一哥和一姐,只有兄弟和姐妹。”
而何炅在面对外界不怀好意的追问时,也总是将“一哥”的光环推到汪涵的头上。在《向往的生活》录制期间,谈起汪涵,何炅直夸他聪明机智,双商都高人一等。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身边那些好胜心强的人,婚姻生活往往过得不尽如人意。他们秉持着“过日子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那一套,不仅全权把握财政大权,还要求伴侣事事听从自己的指挥,并整日争论谁对谁错,慢慢地,家的温情失去了。
家庭从来都不是讲理的地方。而在爱情中,争论对错更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唯有互相包容、尊重,唯有细水长流的陪伴与爱护,才能永恒地留住爱意。
生活中,那些争强好胜的人总拿自己与他人做对比,却又往往有颗玻璃心。他们攻击性太强,可遇到真正的挫折时又容易一蹶不振。这便是“过刚易折”的道理。
嫉妒的种子一不小心就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因为他们向来只重视自己,却从不注重积累同别人的感情。最后他们只能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的结局。
李瑶年轻时在市中心一家医院当护士,薪水很不错,生活也很如意。美中不足的是,她生性要强,总与人暗暗较劲。她想升上护士长,却一次次错失机遇。那一年她投入很多心力,最后一次参与竞选。她不停修改演讲稿,全力以赴,谁料还是与护士长之职失之交臂。
这件事让李瑶内心深受创伤。她开始对别人的成就评头论足,大加质疑;不停拿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缺点做对比;怨天怨地,感叹社会不公,抱怨自己事业不顺。
她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领导将她调去了医院分部。她一气之下辞职内退。如今,李瑶还是没有改掉她那喜欢与人争辩、比较的毛病,当别人对她讲的话不以为然时,便情绪激动,非得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比别人更优秀,只是时运不济……
一辈子那么短,何必将时间都浪费在与他人的口舌之争上?谁赢谁输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能成为亲人、爱人,能成为同事、朋友,是多么珍贵的事情,而多余的好胜心却可能毁了这份难得的际遇。就算我们辩赢了身边所有的人,到最后又有什么意义?
不妨学着做一个平和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示弱和低头,明白进退的道理,这样能让自己活得开心,别人也会很珍惜与你相处的时光。
留心他人的忌讳
《红楼梦》中,贾雨村曾奇怪为何他的女学生林黛玉“每读到书中‘敏’字,都念‘密’字;写字时如果遇到‘敏’字,都减一二笔”。后与冷子兴交谈,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林黛玉的母亲叫作“贾敏”,作为子女,是要避免直呼父母的名讳的。
社交场合中,情商高的人总如黛玉般细心,对他人的忌讳留心避过。这是他们拥有良好人缘的秘诀。但在现实生活中,关于他人的忌讳我们往往过于粗心。
也许,你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正和相熟的朋友或合作的对象谈笑风生,对方的态度不知怎的急转直下。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小心触犯了对方的一些忌讳。
拿称呼来说,如果你没闹清楚对方的某些忌讳,很可能会“触雷”。而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友谊和情分,也很有可能被你随口而出的一句话给毁了。
《礼记·曲礼上》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地方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做不到“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很可能得罪了对方还不知道。你以为你是在表达尊重,对方却误以为你是在挑衅。
比如说,我国华南各地用“姑娘”一词代称未婚的女子,以表示尊敬。而在北方某些地区,“姑娘”却是青楼女子的代名词。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便有着巨大的差别。与人交往时,最好对对方的身世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防止一不留神说出对方的忌讳语。
也许你交谈的对象有着关于个人的特殊“禁忌”,事先最好了解清楚。比如,对方早已离婚,如果你贸然提起这件事,对方当下只会认为你是在传播他的隐私,揭他的老底。若对方是个“大龄剩女”,特别忌讳别人谈及她单身的原因,你就不要试图挑战她的底线。
观看电影《蜘蛛侠》的时候,多次被蜘蛛侠的老板——《号角日报》的老板逗笑。他在电影中的种种表现虽然很幽默,可放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低情商、讨人厌的家伙。
他在儿子的订婚宴中将蜘蛛侠彼得·帕克支使得团团转,让彼得·帕克给这个拍照,给那个拍照。也许是忙昏了头,他竟然直接指着市长和他的女伴,对彼得脱口而出:“给市长和他的情妇拍张照!”市长瞬间涨红了脸,眼神里充满了怒火……
社交中一个普遍的禁忌是无时无刻不盯着手机。根据德勤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全体美国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机次数达到了恐怖的80亿次。这意味着每个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机46次。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最好还是让你的手机静静待在口袋里比较好。
热播国产剧《都挺好》中一个情节让人感慨良多,苏母的葬礼上,苏明成捧着母亲的遗像,十分痛苦。他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的妹妹苏明玉手里一直拿着手机,不停地打电话、发消息,顿时火冒三丈。这时候大伙儿都上了车,苏明玉却一直在打电话,大家都在等着她。
苏明成大步上前,呵斥妹妹把电话挂了,见妹妹拖拖拉拉的样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怒斥妹妹没有良心,两人因此大吵一架,最后竟连母亲的骨灰盒都不小心摔在地上。
又有一次,苏家三个子女聚在一起开会。大哥苏明哲不停说着照顾父亲的计划,三妹苏明玉却一直在玩着手机里的游戏。二哥苏明成瞥了一眼,顿时气得脸色发青。
当然,这部电视剧中,苏明玉这种表现有其特殊的原因,无可厚非。但若撇除这些因素,单论她在母亲葬礼上一直盯着手机,或在其他家庭成员发言时自顾自玩游戏的行为,就有些失礼。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应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不要整天攥着手机。
如果遇到了万分紧急的事情就另当别论。但一般而言,很少有事情会紧急到那个地步。如果手头的电话、信息必须及时回复,需先向他人表示歉意,再去走廊或休息室处理。
还有很多人讨厌别人忘记他的姓名,提到他的名字时支支吾吾。戴尔·卡耐基曾说:“在任何一个人听来,他的名字都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这话实在是太对了。
一时淡忘了别人的名字,对方当然不会因此与你翻脸,但这其实是在向对方释放一个信号:你对他毫无兴趣。想要赢得对方的好感,不妨花点时间了解一下他姓甚名谁,他的名字怎么写,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样一来你们之间会迅速建立起友谊,因为这至少说明你对他充满尊重。
情商高的人会根据交谈对象的性格“见机行事”。对于那些相交不深的比较内向的朋友,他们深知强拉对方吃饭、应酬等于犯了对方的忌讳。这时候,他们首先会热情地邀请对方,如果对方再三推辞,他们便顺其自然,尊重对方的选择,而不是生拉硬扯。
所谓“忌讳”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有人忌讳提到“死”等话题;有人忌讳直呼自己长辈的名字;有人忌讳谐音;有人忌讳别人提到自己的私事……在人际交往中,你一定要对人们的忌讳有所重视,多加留心,想办法避过一个又一个“雷区”。
求人如钓鱼,不要逼得太紧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要懂得欲擒故纵,别逼得太紧。其实,求人办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求于人时,你要像“钓鱼”般静心守候。千万不要步步紧逼,惹得对方烦不胜烦。
何炅在看完《奇葩说》第三季中的某一集后,激动得睡不着觉。当时是凌晨三点钟,他脑袋一热给马东发了一条信息:“《奇葩说》太牛了,看得我热血沸腾。”
没想到马东立即回复道:“下一季你来做议长好不好?我想辩论。”何炅打了个哆嗦,转念一想,马东说不定在开玩笑,便没放在心上。没想到马东打定了主意要邀请何炅。
接下来的半年里,因为两人是门对门的邻居,马东频频“骚扰”何炅。每次何炅回家都会蹑手蹑脚,偷偷摸摸,生怕被马东发现。有一次何炅正在家里收拾屋子,突然手机蹦出一条信息,他拿起一看,是马东:“你在家呀?”何炅赶紧否认:“没有,是阿姨进屋打扫。”
何炅整整躲了马东大半年,马东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他不再缠着何炅,而是瞄准了一个谈话的时机,邀请何炅坐下,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关于下一季节目的构思和畅想“摊开”在对方面前。何炅慢慢放下了防备心,聊着聊着,他的心松动起来。最终,马东如愿将何炅请到了《奇葩大会》的现场……
求人办事时,最招人烦的莫过于“冤魂”一般缠着对方,软磨硬泡,一定要对方答应你的请求。这种方法,就算侥幸成功,也会在对方心里留下一个坏印象,让对方从此对你敬而远之。
就连马东这种重量级人物,求人时如果失去了分寸,也只会让人烦不胜烦。何炅不想刺伤马东的面子,只好躲起来,而没有选择当面制止,甚至出口斥责。如果你“炮制”马东的做法,只怕会使得你的求助对象破口大骂,造成双方感情的破裂。
拿同一件事去求同一个人,有的人可以马到成功,有的人却会被无情拒绝。这就是技巧问题。高情商者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首先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尽量将要求降到最低,不会让对方感到特别为难。
若对方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们会旁敲侧击,分析对方拒绝的原因。是想摆摆架子,还是真的有难处,不便出手帮忙?如果是前者,他们会依据现实情况另想他法。如果是后者,他们也会体谅对方的难处,点到为止,不会硬逼对方一定要帮自己。你替人家着想了人家自然也会替你着想,等下一次再有难题请求对方时,便能水到渠成。
如果对方答允了他们的请求,他们也懂得收放自如,不会隔几天就电话、微信狂轰滥炸,逼问对方有没有将事情办成功。更不会话语唐突,冲撞和冒犯对方,他们绝对会维护对方的面子。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求人如吞三尺剑。”很多人因此走入误区,认为只有低三下四地乞求对方,向对方谄媚,才能成功。其实,很多时候你底气十足,不卑不亢,拿自信的姿态去面对,才会成功。正如屠格涅夫所说的:“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萧晴和吴韵在公司里资历不相上下,能力也差不多。公司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推出一个特别的培训机会,专门针对新人,而培训归来的新人很可能会成为部门主管的内定人选。
这一年她们双双成为待培训对象,由沈经理拍板决定最终由哪个人代表部门参加培训。两人为了得到这个宝贵的机会,不约而同地去求沈经理。
萧晴在沈经理的办公室里几乎哭了起来:“沈经理,求您一定要想想办法帮我得到这次机会,它对于我来说真的很重要!”那几天,她动不动就在微信上求沈经理将这个机会留给自己,甚至发了好几个红包给对方。沈经理却不为所动,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吴韵也曾求过沈经理,她的态度却让沈经理十分欣赏。当时吴韵是这样说的:“对我而言,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与挑战,我有信心能在此次培训中脱颖而出,不给部门丢脸。如果能有您的一臂之力,我会十分感激。沈经理,您放心,我不会辜负您的信任!”
不久,结果出来了,吴韵获得了这次机会。沈经理坦言:“吴韵足够自信,说话铿锵有力,我能感受到这姑娘骨子里的那股冲劲儿,我想她不会让我失望。”
求人办事,最重要的是让对方认可你这个人,这样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如果对方打心眼儿里反感你,你一说话他直皱眉头,你们之间好比隔着“长江与银河”,你一定会碰一鼻子灰。
千万不要因为对方暂时无法答应你的请求就肆无忌惮地指责人家“自私”“冷血”“无能”。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态度,你都要礼貌对人,这样日后你们才能继续和平共处。
另外,不要一次性将话说尽,尝试给自己留退路,日后有了合适的机会,还能求人家。总而言之,求人办事时不要莽撞,多多讲究人际交往的分寸。步步紧逼造成的压迫感会让对方不自觉逃避,而你尊重他人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储蓄自尊。
别一上来就称兄道弟,你的热情过了头
参加饭局、同行聚会的时候,相信你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人:拉着这个说“这是我兄弟,我和他真是一见如故”,拉着那个说“姐们儿,我得敬你一杯”……
聊起天来恨不得和对方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从童年趣事聊到老年展望。这种过分的热情往往会把对方“吓”得不知所措,让对方只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场合。
人际交往中,热情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你的热情与你脸上的微笑和你温暖的拥抱一样,其实是在向人们释放信任与喜爱的积极信号。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都希望给人留下热情好客的好印象,而不愿意被人吐槽“高冷”。
然而,你一上来就和别人攀扯交情、称兄道弟,未免有失分寸。而且,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自真心地喜欢、接受你这种热情的方式。很多人面对过分热情的人,往往心怀警惕,只因他们曾见识过太多别有用心的人表面上一脸热情,暗地里设置陷阱。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有位陌生人对你热情至极,主动向你示好,你会怎么想?如果原本关系不太亲近的人突然对你笑脸相迎,你又会怎么想?恐怕你的脑海中只会警铃大作:“这个人到底是骗子,还是推销广告?”“他这是什么意思,想有求于我吗?”
况且,生活中有很多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在面对这种过分的热情时只会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曾在某论坛上读到过这样一段倾诉:
“我第一次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实在是热情极了。好多人对我嘘寒问暖,问我这个问我那个,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还有一些女孩一会儿招呼我吃东西,一会儿给我端来一杯可乐,可是我都不敢告诉她们我正在减肥,真的不想吃。她们对我如此热情,我确实很感动。可是我这个人天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人的热情。当下只觉得好尴尬,想赶紧离开这个热闹的氛围……”
热情过了头,也会变成一种负担。你没头没脑的“自来熟”,往往会让原本正常的聊天变成一场“尬聊”。有时候,你甚至可以表现得“高冷”一点儿。这至少能保证你从头到尾表现得体,能大大降低得罪他人的概率。当然,这里的“高冷”和摆架子、摆臭脸是两回事。
“自来熟”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表面上很随和,实际上很随便。更有人说:“见人就亲近可不是什么美德,而是对人际关系的越界。”在维持人际关系的界限方面,日本人做得就很好。
日本文化里存在一个“间”的概念,意味着间隔、空间。日本人受此影响,与人相处时喜欢保持距离感,说话时也十分注意分寸,不给人冒昧、唐突之感。
一个女孩问身边的日本友人:“你来中国好长时间了,最不适应中国哪一点?”
日本友人思忖了下,缓缓说道:“我很喜欢你们的美食,喜欢你们的古建筑,但是有一点,你们的出租车司机可真喜欢聊天啊!这种感觉在北京尤其明显。”
女孩笑了笑说:“北京的哥都是自来熟,有时候他们自顾自聊嗨了我也招架不住。” 日本友人频频点头道:“对啊,你们的司机真的很热情,常常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她接着说道:“在日本,司机也会很热情,但绝不会主动问你的家庭情况、工作情况。你只需要告诉他们目的地,到了地方付钱就可以,感觉没那么多负担。”
太过“自来熟”的人往往对“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没有太大的概念。在他们看来,都是“我们的”。他们不懂得在与人相处时留足空间,常让身边的人感到困扰。
所以你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你正拿着手机发信息,他却凑过来想看看你发了什么内容;你根本没有同意,他却乱用你的东西,或翻看你包里装了些什么物品。
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这种动不动就称兄道弟、无事献殷勤的人,一定要把握住立场,不要轻易被对方廉价的热情打动,然后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记住,你得在第一时间亮出自己的底线,委婉地告诉对方你的不适应。如果碰上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该拒绝的时候就要果断拒绝,不能给对方留有得寸进尺的机会。
很多被那些过分热情的人坑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不好意思驳对方面子,对方却“蹬鼻子上脸”,越发拿你当“自家人”,跟你肆无忌惮地开玩笑,提过分的要求。
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表现得像个“自来熟”。不必要的热情只会给别人添麻烦,你“哥哥”“姐姐”叫得亲切,却没问问清楚对方愿不愿意被你称兄道弟。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度”“过犹不及”“适可而止”,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只是生活中很少有人能把握好这个度和分寸。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把握住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距离,才称得上高情商、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