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收费方式为何复杂难懂

李女士从一家手机专卖店买了一张手机卡,红红的条幅宣传“10元包月”,而且打国内长途低至每分钟1角多钱。等她买回家后,月初便收到一条又一条的收费短信,除了10元月租外,还有6元来电显示费、2元彩铃费等等。令她想不到的还有每天收取1元信息流量费。从来不懂手机上网的她发现充值50元,没到月底居然就被告知“余额不足”。

李女士最后才明白,原来“来电显示”收费是整个行业的惯例,低月租的陷阱一般都藏在这里。由于她多次投诉,终于取消了彩铃费,并退回33元信息流量费。

对于像李女士这样的消费者而言,因为手机复杂的收费方式遭受损失的不在少数。

目前话费套餐主要存在套餐水分多、侵犯用户知情权两方面的问题。运营商们的手段是只强调优惠的程度,而对各种苛刻的附加条件蓄意掩盖起来,对消费者只字不提,所以最后吃亏的还是广大的手机用户。

消费者在办理套餐业务时,运营商举着变相优惠的幌子欺骗消费者。如果不是拿着手机业务收费宣传单仔细斟酌,你确实很难在一时半刻弄懂这些复杂的套餐,什么业务包含在套餐之内,什么又是另行收费。对于那些不够仔细的顾客,一不小心就被套餐“套牢”了。

手机运营商们在制定相关手机套餐时,利用消费者无意识选择的特点,在一些不被消费者知晓的地方设置默认选项,除非有意识地更改,这些默认选项直接对消费者发挥作用。当然,这些默认选项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给供应商提供了更多的利润收益,这恰恰也是体现了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

套餐,原本是餐饮行业独有的营销方式,如今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司空见惯。放眼望去,无论是洋快餐店,还是通信行业的营业大厅;无论是街头巷尾的美容美发店,还是建材家居装修公司。在我们吃穿住行、休闲娱乐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套餐”的踪影,众多商家纷纷将“套餐”作为主打销售模式。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套餐时代”。

某些时候,套餐真是很好的消费方式,既节省了消费者自己搭配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又节省了金钱,可谓是一举两得的馅饼。但是,这样的馅饼往往是陷阱最好的诱饵。

市场上各种“优惠套餐”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可背后却往往隐藏着不少陷阱。虚假优惠、隐瞒附加条件等等,在很多垄断行业非常普遍。

赵先生搬新家后开通了数字电视,选择了新开通的一个套餐,除了机顶盒费用外,说是送半年的互动点播天天影院。结果,半年过后赵先生就把这个影院项目忘记了,但是拿到收费单后吃了一惊,除了28元月租外,居然多出了30多元点播费用。从来没看过什么点播电视的他打电话一问,原来是套餐过期,由于他没有明确取消,影院“自动开通”。赵先生不明白了,套餐从法理上讲是一份双方签订的合约,合约到期了就意味着中止,怎么没有对方的同意,而单方面续约呢?

商家在推销套餐活动时,有的都是请了精算师计算过的,不会做赔本买卖。如果实在没办法,消费者最好选择简单的、能够算得清楚的套餐,不要被其表面所蒙蔽。其实,陷阱在家装套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家装领域,家装套餐以“省钱、省时、省力”受到一些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多数套餐的报价都只含有最基本的工艺,而像拆墙、打洞、加隔墙、做防水等必备工序,都得再加钱。有些套餐所含的橱柜、免漆门等均有数量限制,实际装修过程中,不少消费者都会感觉不够用,如果要求增加,自然也得加钱。还有的低价套餐不含水电改造等。对于含有两个卫生间的户型,套餐式装修则只包含一套卫浴设备,第二个卫生间仅含地砖、墙和顶面涂料等,虽然每一个套餐都可以升级,但升级部分所需的费用都得由客户埋单。此外,一些套餐式的装修方案对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设有保底价,全部按90平方米计算,而90〜100平方米的,则全部按100平方米计算。由于诸多“不可控”因素,最终导致一些家装套餐“低开高走。”

然而,不少消费者在签订合同前,并不了解这些情况,而设计师通常也是“你不问,就算你知道”;同时,家装套餐很难满足个性化装修,其固定的主材品牌和款式,自由选择度不高。

实际上不少套餐看似“馅饼”,实为“陷阱”,它们的目的是为了把你圈住、套牢,难怪有人说,“套餐,套餐,就是套住你再慢慢吃”。那究竟套餐能不能吃呢?只要消费者深究每个套餐的利与弊,套餐还是可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