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历史名宴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了满汉并用的局面。

满汉全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珍馐、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300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满汉全席始于清代中叶,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巨型筵宴。既有宫廷肴馔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作的一种全席。最好的公开使用场合,是科举考试结束后地方官吏宴请主考官的时候。主人是地方上最高官员,客人是钦差大臣;主客之间往往又是门生故旧,因此满汉全席上的菜点都是极其精细而丰盛的。入席时大小官员一律顶戴朝珠,身着公服就座。筵席的场面、规模、等级、陪宴人员的职位、供应筵席用的烹饪原料,果、酒的品种和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官府中举办满汉全席时首先要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入座。客人入座后由侍者上进门点心。之后是三道茶,如清茶、香茶、炒米茶,然后才正式入席。满汉全席上菜分冷菜、头菜、炒菜、饭菜、甜菜、点心和水果等,共有108道名菜,900多种菜点,一般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摆件

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善于烧烤、火锅、涮锅,又显示汉族烹调特色,扒、炸、炒、熘、烧等皆备,菜品口味也极丰富。满汉全席不但菜式精美,而且用餐时礼仪隆重,是中国烹饪文化的一项宝贵遗产。

鹿鸣宴

鹿鸣宴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鹿鸣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1000多年。北宋时期,鹿鸣宴还相对普及;南宋则更多地强调鹿鸣宴古礼仪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复,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缛节又加重了地方的经济负担,使之难以为继,故几成废礼。

关于鹿鸣宴得名,一说为鹿与“禄”谐音,古人常以鹿来象征“禄”的含义,以此为升官发财的盼望,而新科入举乃是入“禄”之始。但由于古代人们自谦含蓄,并不愿将财富放在嘴边,因为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出入,于是取了“鹿鸣”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新唐书·选举志上》:“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取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

宋吴自牧《梦梁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帅漕与殿步司排罗鞍马仪杖,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马带羞帽到院,安泊款待……两状元差委同年进士充本局职事官,措置题名登科录。帅司差拔六局人员,安抚司关借银器等物,差拔妓乐,就丰豫楼开鹿鸣晏,同年人俱赴团拜于楼下。”

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通礼》:顺天乡试揭晓翼日,燕主考、同考、执事各民及乡贡士于顺天府,曰鹿鸣燕,以府尹主席。”燕,同“宴”。

鹿鸣宴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鹿鸣》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来收买人心,展示自己礼贤下士。古人还认为乐歌“用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这是君子之风。据说春秋时孙穆子被聘到晋国为相,晋悼公办饮宴款待嘉宾,席间即颂《鹿鸣》三章。

孔府宴

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是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孔府宴分三六九等,单就较高级的两级来说,其菜馔数量之多、佳肴之丰美,是颇为惊人的。第一等是招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宴”,是满汉国宴的规格。一席宴,光餐具就有404件。大部分是象形餐具,有些餐具的名就是菜名,而且每件餐具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盖,中层放菜,下层放热水。满汉宴要上菜196道,全是名菜佳肴,如满族的“全羊带烧烤”,汉族的驼蹄、熊掌、猴头、燕窝、鱼翅等。另外,还有全盒、火锅、汤壶等。第二等是平时寿日、节日、婚丧、祭日和接待贵宾用的“鱼翅四大件”和“海参三大件”宴席。

菜肴随宴席种类而定,是什么席首个大件就上什么;大件之后还要跟两个配伍的行件。如鱼翅四大件开始先上八个盘(干果、鲜果各四),而后上第一个大件鱼翅,接着跟两个炒菜行件;第二个大件上鸭子大件跟两个海味行件;第三个大件上鲑鱼大件跟两个淡菜行件;第四个大件上甘甜大件,如苹果罐子,后跟两个行菜,如冰糖银耳、糖炸鱼排。少顷,上两盘点心,一甜一咸。接着在上饭菜四个(四个瓷鼓子);如果上一品锅,可代替四个瓷鼓子。因为锅内有四样白松鸡、南煎丸子加油菜、栗子烧白菜、烧什锦鹅脖。最后四个素菜,紧跟四碟小菜,最后上面食。若是海参三大件,也是先上八盘干鲜果,然后上海参大件,第二、第三个大件是神仙鸭子、花篮鲑鱼(俗称季花鱼)或诗礼银杏。每个大件也要跟两个行菜,如炸熘鱼、三鲜汤等,饭菜仍是四个,如元宝肉、黄焖鸡等。如果是燕席四大件,就要有带烧烤的菜,如烤鸭、烤猪、绣球鱼翅、珍珠海参、玉带虾仁等。在饭菜方面,秋天是菊花火锅,两火锅一荤一素,冬天是杂烩火锅、什锦火锅和一品锅。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3000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3056人,即席赋诗3000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千叟宴上每桌共有十道菜,每道菜与一个乡镇及特产有关,具体为金玉汤(永福镇)、寿桃(桃城)、麻菇献寿(百寿镇)、果汁鸡球(三皇乡)、佛果酿(龙江乡)、马蹄胶(苏桥镇)、常安宫丁(永安乡)、板峡竹鱼(堡里乡)、锦寿面(罗锦镇)、福敬亲人(广福乡)。

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场宴会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免费供应。在这场豪宴上,老人们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已是一个85岁的老人,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琰,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日,禅位刚533天的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此时,乾隆已是86岁的老人,60岁的老人与他已有26岁的年龄差距,因此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这一天,皇极殿的场面异常的庄严、宏大。皇极殿檐下,陈设着中和韶乐;宁寿门内,陈设着丹陛大乐。殿内,陈设王公、一二品大臣席位;殿廊下,布设朝鲜等藩属国使臣席位,与宴千叟的席位在殿外阶下。

宴会开始,中和韶乐奏响,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极殿宝座。嘉庆帝亲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的耄耋老人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面对着天下耆老为自己祝寿的场景,太上皇乾隆心满意得。他从小就在宫内学习,祖父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与所作所为为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继位后,继续推行祖父与父亲的治国方略,文治武功都有建树。他一生著文吟诗,以天下文人领袖自居,推行文治教化。他获得10次重要战争胜利的“十全武功”,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到了他的统治后期,国家幅员辽阔,人口繁盛,国势强盛,为此,他晚年以“十全老人”自称。而他一生的辉煌,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

在宴会的过程中,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喜悦使平时严厉的太上皇充满了温情,他召请王公一品大臣与宴会中90岁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亲自赐给他们御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行酒;皇宫侍卫负责给殿外的与宴者行酒。当时106岁的老人熊国沛和100岁的老人邱成龙也参加了这一次千叟宴,乾隆称他们为“百岁寿民”“升平人瑞”,赏六品顶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赏给七品顶戴,以示太上皇养老敬老之意。

饮馔观剧结束后,与宴人员即席赋诗,这是中国古来君臣宴会上的传统,在清代达到极致。这一次宴会后结集的诗作共有3497首。

琼林宴

“琼林苑”是设在宋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是宋初四苑之一,位于东京洋梁外城顺天门西南,南临顺天大街,建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元)。大门北向,牙道皆长松古柏,两旁有石榴园、樱桃园等,内多有亭榭,为酒家所占。苑内松柏森列、百花芳郁,其花大多为闽、广、二浙所进,花间点缀亭榭,为数众多。政和年间,在苑东南筑华嘴冈高数十米上建横观层楼,金碧辉煌。山下有锦石缠道、宝砌池塘,池中行画船凤炯,水面架拱桥若虹,堤岸植拂水垂柳。每年的赐二府从官宴以及大比之年的进士闻喜宴皆在苑中举办,故后世状元及第有“领琼林宴”之称。

《宋史·乐志四》又载:“政和二年(1112年),赐贡士闻喜于辟雍,仍用雅乐,罢琼林苑宴。”所以政和二年以后,又改称“闻喜宴”。

元、明、清三代,又称“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

据载,辽也曾设宴招待新科进士,地点在内果园或礼部,但也沿袭宋人,称之为“琼林宴”。宋朝状元文天祥曾有一首《御赐琼林宴恭和诗》描写琼林宴盛况:“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鹰扬宴

“鹰扬宴”是武科考乡试放榜后而设的宴会。清制,武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要共同参宴庆贺,其宴就叫“鹰扬宴”。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载:“武乡试揭晓翼日,燕(宴)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宴),仪与鹿鸣燕(宴)同。”

鹰扬既是对新科武举人的勉励,又是考官们的自诩。所谓“鹰扬”,乃是威武如鹰之飞扬之意,取自《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大意是颂扬太公望的威德如鹰之飞扬)”之句。按照规定,武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60周年而人又健在,重逢原科开考,经奏准,一样与新科武举人同赴鹰扬宴,这是所谓的重宴鹰扬。

由于武将常年为国家戍边,战时还要血战疆场、身先士卒,长寿的武将十分罕见,因而重宴鹰扬这样的功名比重宴鹿鸣还难得。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文官重赋《鹿鸣》,重宴琼林者,屡见记载。武科虽亦有重赴鹰扬宴之典,而见之例案者,仅嘉庆十五年(1810)陕西巡抚奏朝邑武举蔺延荐,系乾隆午中式,现在重遇庚午科,奏乞恩施,奉旨赏千总衔,重赴鹰扬筵宴。”

他说重赴鹰扬少见是对的,说见之例案者仅蔺延荐一例,就显得孤陋寡闻了。清代新安县在雍正朝就出了两例重宴鹰扬。麦世球是距离沙井不远的周家村(今属公明镇)人,清康熙二年(1663年)朝廷在粤东开设武闱,选拔武官。麦世球参加了这次武乡科,得中。雍正癸卯(1723年)开科,正好是麦世球中举60周年,奏准重宴鹰扬。曾文韬是沙井新桥人,他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科的武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科奏准重宴鹰扬。

会武宴

“会武宴”是武科考殿试放榜后举行的宴会。古代科举自唐开始,武科殿试放榜后都要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名曰“会武宴”。这在清吴荣光的《吾学录·贡举》中也有记载:“《通礼》武殿试传胪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诸进士于兵部,曰会武燕(宴)。”清梁章钜《浪迹丛谈·武生武举》也云:“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

武科殿试不同于武科乡试,故会武宴的规模比鹰扬宴要气派得多,排场浩大,群英聚会,盛况空前。

在封建时代,学子们不仅把这种宴会当作殊荣,而且当作学术地位、任职高低的一种标志。尽管与宴者是少数人,但对大多士子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视其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奋力追求。

曲江宴

曲江宴是唐时考中的进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又名曲江会。

曲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它的上游是皇家园林芙蓉园里的芙蓉池,其池水外流汇集成曲江池,曲江池下游还有两条支渠,其中一条名曲江。曲江池面积大约有300亩。曲江附近有慈恩寺、大雁塔和杏园等名胜。曲江池和曲江岸边,多有贵族所建的楼台亭阁,这些建筑和杨柳、酒旗、拱桥、画船等交相辉映,再加上芙蓉园里那高出宫墙的假山和紫云楼等皇家建筑,这些构成了一幅“盛世繁华图”。

每年春二月,是录取进士的放榜时节,2000多名举子只录取30多人为进士,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在仕途上成为宰相、尚书、刺史,在文学上成为著名诗人。曲江大会可谓一代风流人物的一次风流盛况。这类活动开始于唐朝中期,当每年放榜之后,新科进士先是向主考官谢恩,谢恩宴反复举办多次,直到主考官坚辞为止。然后进士们找到“进士团”商议接下来的庆祝规模、形式和费用。他们在和进士商议好之后,还要请进士选出自己的“主宴”“主酒”“探花”。然后进士们拜谒宰相,这也要举行盛大的宴会,之后就是参加吏部的“关试”,等待被吏部分配职务。“关试”之后,进士们就开始了长达数月之久的一系列狂欢游宴,如“大相识”“小相识”“闻喜”“樱桃”“牡丹”“月灯打球”等宴会,这些游宴多在曲江岸边举行,故称“曲江大会”。

“闻喜”是皇帝赐宴,“樱桃”是在杏园举办的以樱桃为主食的宴会,“月灯打球”是晚上在著名的马球场里宴会和打马球。除形式固定的宴会之外,进士们还有自己的宴会,比如“探花宴”,先请两名担任“探花”的进士到各个名园去采摘名花,以供赏花饮酒赋诗,如有人先于他们采摘到奇花异草,两位探花就要被罚几杯酒。进士们还有一种集体探花活动,各拿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钱绢和酒器等物,穿着新鲜的衣服,骑马探花,遇到好花就停下来赏花饮酒,孟郊中进士后曾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可见他那天酒也没少饮。

曲江大会时,长安城里的名流、贵族、富豪等都是携儿带女地全家出游,齐集曲江观看进士。他们有的为了一睹进士风采,有的是让儿子以进士为榜样好立志读书,还有人是为了给女儿在进士中选婿。那些待字闺中的名媛们,也都竭尽所能地想吸引令自己满意的新科进士,她们不仅盛装出行,还要带上众多丫鬟仆妇,手里都拿着各类名贵鲜花,以引起进士的注意。进士中喜好风流者在此时也都诗兴大发,频频向路边的豪门名媛递献情诗,以期能“携得美人归”。

“三节赐宴”和“曲江大会”之外,还有各类民间游宴,虽无空前盛况,却也热闹胜过他朝。这种盛唐景况在“安史之乱”后曾一度衰败,后来又渐渐恢复直到晚唐,前后相续100多年,最后因唐朝的衰亡而落下大幕。

烧尾宴

“烧尾宴”是唐代著名的宴会之一,“烧尾宴”的风习是从唐中宗景龙时期开始的,玄宗开元中停止,仅仅流行20年光景。据史料记载,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尚书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设“烧尾宴”请唐中宗。

关于“烧尾”的含义,说法不一:一说是人之地位骤然变化,如同猛虎变人一般,尾巴尚在,故须将其烧掉;新羊初入羊群,会因受羊群干犯而不得安宁,只有火烧新羊之尾,才会使其安定下来,人从平民进到士大夫阶层,如同新羊出入羊群一样,一时难以适应新环境,故须为之“烧尾”;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烧尾宴”。

“烧尾”还有一种意思,即特指朝官荣升,宴请皇帝以谢上恩。《辩物小志》云:“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下,名曰‘烧尾’。‘烧尾’,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欹意’。”该含义出自“鱼跃龙门”的传说,龙门位于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形似门阙,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

每年春季,黄河鲤鱼溯水而上,欲游过龙门,然而龙门水急,鱼屡屡被冲击下去。当鲤鱼经多次逆游仍不能过龙门时,将游进改为跳跃,迎惊涛,劈骇浪,一跃上龙门。此时,鲤鱼必遭雷电袭击,尾巴被烧掉,从而,变为真龙。可见,“烧尾”之含义颇深。

烧尾宴

由上述可见,唐代的“烧尾宴”有两种:一种是庆贺登第或荣升,另一种朝官晋升时设宴敬献皇帝。这两种宴会均与地位由低及高的突变有关,体现了追名逐利的意识,该宴设于室内,故重食重功利而轻游乐。

全驴宴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北方流传的这句民谚就是对驴肉之美的真实写照。驴肉性温,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补气养血、养颜,滋阴补肾和利肺等多种功能,尤其在止烦、安神、清脑上具有独特效果,这在《本草纲目》上早已有记载。但在人印象中,驴肉是粗糙不堪的,这仅是针对推磨的毛驴而言;户外放养的毛驴,肉质细嫩,入口富有弹性,远非牛羊肉可比,只是由于上市量小,因而影响力不如牛羊肉大罢了。

由于驴肉肉质的特殊性,炮制起来颇为不易:火候没到,驴肉变韧,咬不动;火候稍过,肉就变烂。故而能集驴之大成者,并能烹饪出一席“全驴宴”的,也只能是少数有实力的北方菜系餐馆,他们的门头一般都悬挂正宗河间驴肉火烧,其中最著名的品牌当属“功夫驴”。

全驴宴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凉菜:蒜泥驴耳、芥末驴肚、卤水驴心、姜汁驴唇、沾水驴肝、酱驴口条。

热菜:黄芪红汤烩金钱、鲍汁驴蹄、时蔬驴皮锅、功夫驴肉、酱驴排、烧驴舌、大蒜驴肚、扒驴心、鲍汁驴圣、银芽驴卷、九转驴肠、浓汤驴筋、蝴蝶驴健、脆卤驴柳、掌中驴宝、青瓜驴丸、香煎驴排、壮阳驴四宝、风味驴串、鱼香驴丝、白果天麻炖驴肋、菜心扒驴条、发财驴肉羹。

主食:功夫驴驴肉火烧。

驴皮入口感觉光滑有韧劲,清新爽口;最关键的还在于,驴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养颜护肤;用以补血养颜的阿胶,也正是用驴皮熬制而成的。

合拢宴

侗族以好客而闻名,吃“合拢宴”是侗族好客的具体表现。

侗换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来就流传着“抢客”的习俗。所谓抢客,据当地人介绍就是在节庆日,一个寨子的侗民到另一个寨子做客,客人入寨,作为主人的寨民就会蜂拥而至,尽其所能哄抢客人,场面热闹非凡。当然,也有抢不到的,那么就只好到客人多的家里去商量,要求分客人,客人多的家里不同意,提出建议:没有客人或客人很少的家里可将自家的食物搬过来一起吃,桌子不够就架板子拼起来,这就是后来的合拢宴。

侗家合拢宴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侗族英雄吴勉带领义军经过一个侗寨,被寨佬留下做客。寨民知道后,家家都要留英雄吃饭,谁家都不想让,这时寨中一个聪明的姑娘想出了个主意,在寨子中间找了一块空地,让每家出一道菜,拿来木板摆成长桌,把饭菜凑在一起,共同请英雄吃饭,沿袭下来就成了“合拢宴”。现在的“合拢宴”一般是村寨、家族在接待贵宾或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时才举行,木板摆成的长桌可无限延伸,宾主相对而坐,且歌且饮,兴味盎然。

吃合拢宴,不仅止于一家之中的几弟兄,有时分了家的几兄弟或一个房族、一个寨子来了共同的贵客,而客人又不能久留时,主方每户来一成年男子,各尽其所有,共同筹办酒席并陪餐,谓之吃“合拢宴”。他们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把自家好吃的拿出来,或开坛取腌鱼腌肉,或杀鸡杀鸭,或炒猪、羊、牛肉,或炒鸡、鸭、鹅蛋,或炒雀子肉和野兽肉;自带甜酒、泡酒或烧酒以及粘米饭、糯米饭、粳米饭、糍粑、小米粑等一起来陪客人。合拢宴一开始,首先由家长、族长、寨老端杯致欢迎辞,之后宴会才开始。

喝酒一般要喝“转转酒”表示亲热,也称“串杯”,即每人各喝邻座杯中的酒,全部同时举杯敬邻座,团结友好的气氛极其浓郁。吃菜要吃“转转菜”,一家的菜碗一人接一人传过去,人人都能吃到。酒至半酣,主人中之长者斟满两碗酒,和客人换饮,然后再按长幼顺序与客人换饮。客人酒量小,可事先声明,不必每碗尽饮,但须稍许抿一点,方为不负盛情。席间,还要以歌助兴。宴席快结束时,要饮转转酒,主人长者先端起自己的杯递给身边的人,依次往下递,开成一个大圈,一同饮尽。吃合拢宴是侗族人民给客人的一种荣誉,能蒙此厚遇必非一般客人。这一习俗历时久远。

板桥宴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任潍县等县知县,以赈贫忤上司,被罢官,此后居扬州卖画。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他的画常以兰竹石为主题,表现他孤傲、清逸、淡泊、脱俗的情操。“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是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郑板桥也是美食家。他参加过卢雅雨举办的“红桥修禊”,写下“张筵赌酒还通夕,策马登山直到巅”“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诗人千古风骚在,写出幽怀几砚间”的诗句,品尝过一些淮扬大宴名菜。金农说他“风流雅谑,每逢酒天花地间,各持砑笺执扇,求其笑写一竿,墨渍污襟袖,亦不惜也”。同他的哲学观、美学观一脉相承,郑板桥有自己的饮食观。主要是儒雅超逸,韵溢品高;师法自然,返璞归真;取材广泛,清新鲜活。

他主张“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他崇尚“左竿一壶酒,右竿一尾鱼,烹鱼煮酒恣谈谑……”的生活。他提倡田园清供之味,赞扬“江南大好秋蔬菜,紫笋红菱煮鲫鱼”“三冬菜偏饶味,九熟樱桃最有名”。他认为原料要就地取材,讲究鲜活,“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郑板桥日常饮食返璞归真,“瓦壶天水菊花茶,青菜萝卜糙米饭”。

郑板桥喜食狗肉,还加姜少许。他说:“姜者,食物中之秀味,狗肉则为至味,亦神味也。”板桥在山东做官时曾给李写信,怀念扬州应时鲜鱼佳蔬,表示“神魂系之”“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

全羊宴

“全羊宴”是根据全羊躯干各部肌肉组织的分布不同,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异的各种菜肴,并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称。全羊宴虽系全羊,却无羊名,如龙门角、采灵芝、双凤翠等,一只羊做菜80多种。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熘、爆、烧、炖、焖、煨、炒,醇而不腻,具有清淡、口味适中、脆嫩爽鲜等特点。选用羊身各个部分做而成的“全羊汤”,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开夜合、迎风扇、迎香草、五福玲珑、八仙过海等菜肴,质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全羊宴的特点是食之可口,风味独特,上菜程序上先凉后热,先羊头后羊蹄,中间上素菜。

烹制整羊主要方法是:选羊一只杀死,用水烫去羊毛,掏去内脏后,一是用白开水煮熟蘸上配好的作料食用,二是将作料放入羊腹腔内,将整羊放在烤炉内烤熟食用。后者是在过去蒙古族饮食“火烤羊肉”的基础上与“烤鸭”的方法结合而成的。出炉时香味满室,色泽好看,皮酥脆,肉特香。

整羊席吃法是:上席时将整羊平卧于一大木盘中,羊脖上系一红绸带以示隆重。端入餐桌让宾客观看后回厨房改刀,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主人先用刀将羊头皮划成风小块,首先献给席上最尊贵的客人或长者,然后将羊头撤走;再把羊的背脊完整地割下来,在羊背上划一刀,再从两边割下一块一块的肉逐个送给客人。最后请客人用刀随便割着吃,吃时蘸兑好的适口调味汁。整羊席上,还可适量安排凉盘、热菜及饭食。

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其地理气候有直接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之所以称为水席,一是它的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水,二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水席。

传说隋唐时期,为获取上流社会的支持,僧尼们潜心研制精美的素食斋饭,款待颇有地位的施主。王公贵族吃腻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乍吃素食倍觉清爽,味道新鲜,于是这素食汤菜和制作方法被带入宫中,传播到上流社会,经过改进加工,配上山珍海味,开始登上宫廷和官场的大雅之堂。随后一些讲究排场、摆阔气的庶民百姓又把这素食荤做的汤菜搬到民间的筳席上,这就是洛阳水席的起源和雏形。

洛阳水席全席24道菜,即8个冷盘、4个大件、4个压桌菜。其上菜顺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道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24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

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可以根据设席者的经济状况,可简可繁,丰俭由人。二是有汤有水,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洛阳水席,又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可据情而定,故深受城乡人民的普遍欢迎,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