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蜀道难[1]

噫吁嚱[2],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3],开国何茫然。尔来[4]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5]通人烟。西当太白[6]有鸟道,可以横绝[7]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9]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10]欲度愁攀援。青泥[11]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12]仰胁息[13],以手抚膺[14]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15]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16]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17]瀑流争喧豗[18],砯[19]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20]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21],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22]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3]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名,属于“相和歌·瑟调曲”。[2]噫吁嚱(yīxūxī):惊叹声,蜀地方言,北宋宋庠《宋景文公笔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李白作《蜀道难》,因用之。”[3]蚕丛及鱼凫:从蚕丛到鱼凫。蚕丛、鱼凫皆传说中古蜀王之名,扬雄《蜀本王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4]尔来:从那时以来。[5]秦塞:指秦地(今陕西省中南部和甘肃省东部),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古称“四塞之地”,故名秦塞。[6]太白: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今天陕西省眉县、太白县一带。[7]横绝:横越。[8]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9]六龙回日:《淮南子》注载:“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的一种。[10]猿猱(náo):指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猱是猿猴的一种,又名“狨”或“猕猴”,《诗·小雅·角弓》有“毋教猱升木”句。[11]青泥:指青泥岭,在今天甘肃省徽县南、陕西省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载:“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12]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以天上星宿分配地上州国,称为“分野”,参星为蜀地分野,井星为秦地分野。扪是用手摸,历是经过,此为互文,即扪参、井,并历参、井。[13]胁息:屏住呼吸。[14]抚膺(yīng):膺即胸口,抚膺指抚摩或捶拍胸口,以抒惋惜、哀叹、悲愤等情。潘岳《哀永逝文》有“闻鸣鸡兮戒期,咸惊号兮抚膺”句。[15]巉(chán)岩:险恶陡峭的山壁。[16]子规:杜鹃鸟的俗名,《蜀记》载:“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17]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18]喧豗(huī):水流轰响声。[19]砯(pīng):水击岩石之声。[20]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地势险要,张载《剑阁铭》称:“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21]匪亲:“匪”通“非”,匪亲意为非可信赖之人。[22]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名。[23]咨嗟:叹息。

【语译】

啊呀呀,真是太高峻了啊,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从蚕丛直到鱼凫,蜀国的开基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啊,但是从那以后整整四万八千年,都未能与四塞的秦地人烟相通。

西面的太白山上,据说有只有飞鸟才能逾越的道路,可以横渡峨嵋的巅峰。因为传说中五丁开山,地裂山崩,五丁被压死,然后才有通天的阶梯、石制的栈道,把蜀、秦两地相连通起来。这条蜀道啊,其上有能够使牵拉日车的六条螭龙都到此而返的高峰,其下有曲折奔流、汹涌澎湃的江水。就算黄鹤也难以飞渡啊,就算猿猴想要逾越,都发愁难以攀援。还有那曲折盘绕的青泥岭,走百步便有九重拐弯,围绕着高峻的山岩。蜀地可以摸到参星,到了秦地可以摸到井宿,仰天而望呼吸难,不禁长叹手抚胸。

试问您西游蜀地,要何时才能归来啊,那险峻的道路、陡峭的山壁,真是太难攀登了呀。一路上只能听到悲凄的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雄鸟在前,雌鸟在后,徘徊在林间。又听那杜鹃鸟朝着夜间明月声声啼鸣,惆怅那山间的空旷。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啊,让人听到这些鸟叫不禁容颜顿改。

连绵的山峰,似乎距离高天仅不到一尺,绝壁上倒挂着枯萎的松树。飞流的瀑布喧嚣震响,冲击着山崖和岩石,仿佛千山万壑中都响起惊雷。蜀道是如此地危险,慨叹那些远到之人究竟为何要到这里来呢?那剑阁又如此峥嵘,古树森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备之人倘若不可信赖,便会化作豺狼,白天似猛虎,晚间似长蛇,磨着牙齿吮着血,杀害百姓如乱麻。虽说锦官城是个好去处,但还是早些回家吧。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啊,我侧过身去向西望,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历来有多种说法,或云讽谏避乱入蜀的唐玄宗,或云规劝房琯、杜甫二人出蜀,或云讽刺章仇兼琼不听朝廷节制。但此诗最早见录于殷璠所编纂的《河岳英灵集》,该书成于公元753年,也即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房、杜也未入蜀,可见前两说不确。而章仇兼琼守蜀,虽然恣行不法,却也并无割据之意,第三说也值得商榷。能够确定的是,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诗中有“问君西游何时还”句,可知是送友人入蜀之作。蜀道难行,友人千里入蜀,李白深感担忧,故作此诗。

这是李白歌行诗的代表作,想象奇特、气概豪雄、节奏铿锵、逸兴云飞,极言蜀道之难,并隐含忧国之意。开篇即以蜀地俗语高呼“噫吁嚱”,直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后又多次重复喟叹,直至“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终。诗的第一部分竟然从古史传说写起,言蜀道艰难,故而闭塞,虽接秦塞,却“四万八千岁”不通人烟。其后再述五丁开山的传说,言即使有此艰难蜀道亦为天开,非人力所能造成。蜀道因何而艰难?诗人总言群岭高峻,竟然能够阻碍红日之移,并使黄鹤难过,猿猱难攀。既而再言道路之曲折,巉岩重重,使人“以手抚膺坐长叹”,即使林中鸟鸣之声,听到旅人耳中,都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哀伤和惆怅。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传说为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其叫声凄厉,类似于“不如归去”。李白即以此典为转折,引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试问。于是在反复咏叹蜀道之高、之险之后,突然慨叹国事,说如此险要之处,“所守或匪亲”,定必为百姓之祸,既然如此,那么“锦城虽云乐”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早还家”算了。天宝初年,唐朝虽然盛极而衰,但祸患始萌、暴乱未兴,能够提前预见到乱动的苗头,为此而发出如此哀叹,可见李白对当时社会矛盾有着相当清醒的认知。

此诗一大特色在于夸张。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标杆,他的想象力极为雄奇,夸张修辞之从心所欲、不惮其极,是旁人所无法比拟的。古蜀之开国,其实也不过数千年,《蜀王本纪》云“三万四千岁”本来就已经很夸张,李白犹嫌不足,而言“四万八千岁”。民谣言蜀山之高,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句,李白更言“不盈尺”。蜀道难行,便言“难于上青天”,蜀山高峻,便言“六龙回日”、“扪参历井”,飞瀑击石,便言“万壑雷”,再加上穿插以种种神话、传说(古蜀开国、五丁开山、六螭御日、杜宇啼血等),则李白笔下的蜀山、蜀道,直非人间之山、之路,而是他雄奇想象中虚构出来的神话境界。吟咏此诗,还可以参看《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笔下的山水风光,大抵如是。

然而李白本为蜀人,蜀道虽难,他出入来回也非止一次,比起《梦游天姥吟留别》来,他笔下的蜀山、蜀道,既有虚幻的一面,又有真实的一面。诗歌先写太白、峨嵋,再写青泥,继而是剑阁,直抵成都(锦城),正是由秦入蜀一路之所经。仿佛诗人的魂魄跟随着入蜀的友人,步步行来,步步规劝,使诗意连绵贯穿,虽然反复言其险峻难行,却毫无细碎之感,而浑然一体,章法严谨。

看似飞扬跋扈,其实隐含章法,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又一大特色。而此诗另一大特色,则在于杂用长短句,丝毫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约束。古诗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周则四言为主,魏晋五言为主,唐代则盛行七言。唐代歌行,大抵以五、七言为主,偶尔杂以更长或更短的句子,李白此诗本体为七言,但所杂别言却占有无人可以企及的比例。诗中有三言(噫吁嚱)、有四言(磨牙吮血)、有五言(蚕丛及鱼凫),甚至有九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十一言(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似乎全无顾忌,全无拘束,但通篇读来却又顺畅无比,其实长短句的运用全由情感激发所得,汹涌澎湃中怒涛所指,全是一个方向。

如此不羁地使用长短句的诗歌,在李白之前是否存在过呢?确实是存在过的,那就是《楚辞》。比起周文化的多样但有序来,楚文化更加飞扬恣意、气象万千,而比起周文化之重人事来,楚文化则充满了远古的神话色彩,这两大特色凝练于骚体之中,也直接影响了李白。李白的诗歌深受楚骚影响,不拘形式,充满想象,乐观而旷达,这首《蜀道难》则可谓是此种特色的极大成者。

长相思[1]二首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2]秋啼金井阑[3],微霜凄凄簟[4]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5]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1]长相思: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或结尾。[2]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3]井阑:即井栏,阑通栏。[4]簟(diàn):竹席。[5]渌水:渌意为清澈,渌水别本作“绿水”。

【语译】

身在长安城中长相思啊。秋天的纺织娘在精致的井栏边鸣叫,淡淡的霜色显得如此凄凉,竹席已颇寒冷。孤灯昏暗啊,使人相思欲绝,卷起帷幕啊,空自望着明月而长叹。那如花的美人啊,和我相隔万千浮云,上有深邃不可测的高天,下有波澜起伏的清水。天长地远,我的魂魄欲飞去寻觅,是如此辛苦,但梦魂却难以抵达遥远的关山。长相思啊,摧迫着我的心肝。

【赏析】

李白诗的特色主要在想象雄奇,内容、形式不受拘束方面,至于气概豪雄,那也是相应题材而存在的,当诗意需要的时候,他同样可以创作出一些细腻柔婉的作品出来,这两首《长相思》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豪雄之气深入李白的骨髓,同样写相思之情,写魂梦飞扬,李白这第一首诗中也出现了“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这样的句子,换一位诗人,或许“天长地远”二字即可笼统地表达其意,但李白却将情景更阔大化,同时也突出了“魂飞苦”中所蕴含的浪漫色彩。

《长相思》,诗如其题,常用来描摹相思之苦,李白这两首诗也不能外。这第一首是写男子思慕女子之苦,开篇即点出相思地点,是在长安城内。李白家不在长安,他曾两度赴长安出仕,故所思者之女子相隔遥远,也许在他的故乡。开篇点题后,先描摹秋景之凄寒,以兴发内心情感。秋虫鸣唱、霜色已下、枕簟生寒、孤灯不明、望月长叹,此亦涂抹相思之情惯用的意象,李白于四句中杂用这些意象,因为词句的组织几乎无懈可击,意境的构造也臻于完美,故此毫无堆砌之感。

其后直言所思美人,其容貌以“如花”带过,而两人相隔的距离之遥远,乃以“隔云端”比喻。“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两句仿佛突然间将镜头拉伸,从长安邸中一灯如豆的寒夜扩展到广袤天地之间,乃有“天长地远”之谓,于是“魂飞苦”、“魂梦不到”的悲凄便自然生成,笔锋流转,圆润自如。开篇即言“长相思”,结尾再加呼应,全篇结构也非常严谨、完整。

此诗杂用三、七言,亦为长短句,而诗中意境委婉细腻,可以说是宋词的滥觞——宋词中本有《长相思》词牌,上下阕皆以两个三字句领起,无疑是深受李白此诗影响的结果。更重要的特色是,此诗通俗晓畅,重于比兴,一咏三叹,吸收了浓郁的民歌特色,因此才能上承乐府,下启宋词,成为两大诗歌阶段的重要衔接点之一。

同样,作为一位颇想有所作为的诗人,此诗或许并非简单描写男女情爱、相思之苦,而隐含着“香草美人”之喻。李白居于长安,所思美人遥不可及,或许他是在用美人来比喻自己的理想、抱负——理想如此美好,但身在长安、拘于宦途,反而距离理想越来越远,虽然魂牵梦萦,却始终无法达到,则其内心惆怅,更显浓郁。当然,对于诗中隐意,也不宜探究过深,方能免堕于附会的渊薮。或云“在长安”非止相思之人身在长安,而是指相思的对象身在长安,此为李白被迫离京后表达对玄宗的思念,那就未免离题万里了。

王夫之曾赞此诗,说:“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赵瑟[1]初停凤凰柱[2],蜀琴[3]欲奏鸳鸯弦[4]。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5]。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6]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释】

[1]赵瑟(sè):瑟为类似琴、筝的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传说战国时代赵国人善于鼓瑟,故言赵瑟。[2]凤凰柱:指琴柱雕为凤凰形状,或者绘有凤凰花纹。[3]蜀琴:据说蜀地的桐木最宜作琴,故言蜀琴。[4]鸳鸯弦:将长短不齐的琴弦比喻为双双对对的鸳鸯鸟。[5]燕(yān)然:古代山名,即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后用以指代边塞,唐李峤《饯薛大夫护边》有“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句。[6]横波:比喻女子眼神流动,如水波横流。东汉傅毅《舞赋》有“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句,李善注:“横波,言目邪(斜)视,如水之横流也。”

【语译】

红日已落,余晖将尽,花朵笼罩在轻烟之中,明月已升,月光如同白练,使我惆怅难眠。弹完赵地的瑟啊,我的手指不禁停留在凤凰型的瑟柱上,而演奏蜀地的琴时,又忍不住想去拨响那似鸳鸯成对的琴弦。这一段曲调蕴含着无穷的情意,却无人可以倾诉,我希望它可以随着春风被寄送到燕然山去。怀念爱人啊,爱人却相隔着青天,迢迢路远。昔日如水横流的我的眼目啊,如今却变成了流泪不止的泉源。倘若不相信我的肝肠已断,就请归来吧,在明镜之前看看我憔悴的容颜。

【赏析】

李白两首《长相思》非写于同一时期,只是因题名相同,故《河岳英灵集》将其并列而已。前一首写男子思慕女子,后一首则写女子思恋男子,属怨妇诗,正因为并非写于同一时代,故前一首或有香草美人的隐喻,后一首则并无隐藏含义,正不必加以关联。

此诗写闺中少妇思念远行的丈夫,同样吸收了民歌特色,意象虽不新颖却极贴切,文辞虽不华彩却极通畅。其中“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一联尤其匠心独运,古人将琴瑟并称,有喻夫妇和美之意,《诗经·周南·关雎》即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句,则此诗为夫妇相思之意明矣。凤凰是总一大类,或云凤为雄鸟、凰为雌鸟,故言“凤凰柱”,有比翼双飞之意,其后“鸳鸯弦”用意也都相同。琴瑟、凤凰、鸳鸯,两句给出三个意象,总言夫妇别离,故见琴见瑟,抚凤凰柱、奏鸳鸯弦,惆怅自生,哀怨难平,所奏自为相思之曲。可惜这相思之曲无人倾听,乃作狂想,唯愿此曲随春风以寄燕然,使丈夫知其绵绵思念之情。

丈夫远离,相思难寄,于是诗的主人公,也即闺中独居的少妇不禁泪如涌泉,“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文辞虽然典雅,民歌意味却也浓厚,于是乃以“不信妾肠断”为结。少妇希望丈夫“归来看取明镜前”,所看者何,虽未明言,而可想见,乃是泪如泉涌之态、相思憔悴之貌。此为痴语,非女子不能为此言,可见诗人对所描摹的主人公的心态把握是非常准确的。

【扩展阅读】

寄远

唐·李白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余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

李白这首《寄远》诗,亦别名《长相思》,有人将其作为《长相思》的第三首,也有人将其作为“日色欲尽花含烟”的下篇。但此诗很明显是男子思念女子,故应独立成篇,不应归于第二首《长相思》。

行路难[1]

金尊[2]清酒斗十千[3],玉盘珍馐直[4]万钱。停杯投箸[5]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6]。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7]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1]行路难:旧乐府题名,属《杂曲歌辞》,多描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2]金尊:黄金所制的酒杯,尊通“樽”。[3]斗十千:指一斗酒价值十千(一万)钱。[4]直:通“值”。[5]箸(zhù):筷子。[6]雪满山:别本作“雪暗天”。[7]会:应当。

【语译】

黄金杯中的清酒啊,一斗就价值万钱,白玉盘中的美味啊,其价值也是万钱。然而我却停下杯、抛下筷子,难以下咽啊,拔出宝剑望向四周,内心是如此地茫然。想要渡过黄河去,但冰凌堵塞了河道,想要登上太行山吧,大雪又堆满了山峰。无处可去啊,只能学吕望在溪边垂钓,忽然又似伊尹一般,梦见自己乘舟从红日旁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到处都是歧途啊,都不知我自己如今身在何处。但请相信吧,总有一天我能够如宗悫所言般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船帆渡过那苍茫大海。

【赏析】

所谓“行路难”,并非指真实意义上的道路难行,而是指世道艰难,自己的前程渺茫难测,或者志向难以伸展,以此为题的旧乐府大抵均言此意,李白三首《行路难》也不能外。

这是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猜测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初仕不遇,被迫离开长安前后。本来此番应召进京,李白对自己的前程是充满了信心和憧憬的,以为既然接近了皇帝,必然能够施展抱负,为国效力,但是没有想到唐玄宗只以他为文学弄臣,并且逐渐地连弄臣都不可得,最终被赐金赶离。李白忧伤、悲愤之下,乃作是诗。

开篇“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或谓是指离京时友人所设的饯别宴,但也可以解作李白在京时的优裕生活,美酒、美食摆在面前,但政治理想却难以达成,所以他才“停杯投箸不能食”,继而“拔剑四顾”,是指剑虽出鞘,却无用武之地,所以才“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应“行路难”之题,也有权贵遮道,如川中冰凌、如山间积雪,使自己抱负难伸之意。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很巧妙地用了传说故典。“垂钓”是指周初功臣吕望(又名姜尚),传说他曾在磻溪垂钓,得遇周文王,就此一飞冲天;“梦日”是指商朝开国功臣伊尹,传说他在受商汤简拔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所隐含的意思是,我因为前路艰难而起隐居之意,但内心却还盼望着能有施展抱负的一天,于是身虽垂钓,梦却过日。

其后诗人再反复咏叹“行路难”,然后笔锋突然一转,雄心再度振奋。全诗从开篇“停杯投箸”开始,情绪是先跌落谷底,再逐渐攀升的,“欲渡”、“将登”一联便是谷底,但“垂钓”、“梦日”一联以前朝名臣自况,便已有所恢复,到了结句更豪情万千,将此前的颓态一扫而空。“长风破浪会有时”是用了南朝宗悫的典故——《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因此才有了“乘风破浪”的成语,指排除艰难,奋勇向前,以达成自己宏伟的志愿。李白以此为结,正说明他内心仍有热血澎湃,虽遭一时挫折,甚至一度慨叹“行路难”,但终究还是从哀伤、愤懑中挣扎了出来,志向仍然高远,雄心终究不泯。

所以说,此诗结句是全篇文眼所在,正因如此,历来也产生过一些异论,比如明朝朱谏在《李诗选注》中便说:“世路难行如此,惟当乘长风,挂云帆以济沧海,将悠然而远去,永与世违,不蹈难行之路,庶无行路之忧耳。”认为结句有归隐之心,是化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私以为此解未通,倘若李白真有此意,一则不当用宗悫那般豪情天纵的典故,使转折生硬,二来当用“泛沧海”而非“济沧海”。孔丘句中的“浮”字,或者“泛”字,都是指船行入水,随水而去,并没有明确的目标,那才是归隐之意,“济”是指横渡,“济沧海”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所以今人白话此诗,有将结句译作“达到理想彼岸”的,这应该才是李白的真意。

【扩展阅读】

行路难其三

唐·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士,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的三首《行路难》作于不同时期,而随着经历过的坎坷之增多,他的情绪也逐渐低沉,诗意也逐渐消极,到了这第三首的时候,所引典故大抵为功臣殒身,离世归隐之意非常浓厚,相比之下,第一首《行路难》的基调则迥然不同。

将进酒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2],丹丘生[3],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4]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6],斗酒十千恣欢谑[7]。主人何为言少钱[8],径须[9]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1]将(qiāng)进酒:乐府旧题,属“短箫铙歌”,将是愿、请之意,进酒是饮酒,将进酒意为劝君饮酒。[2]岑夫子:指岑勋,南阳人,李白之友,夫子是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3]丹丘生:指元丹丘,亦李白之友。[4]钟鼓馔玉:钟鼓是指富贵人家饮宴时必奏乐发兴,馔是食物,馔玉指如美玉一般精美的食物。[5]不复醒:别本作“不用醒”或“不愿醒”。[6]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即曹魏的陈思王曹植,其《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句,平乐是观名,在洛阳西门外,张衡《西京赋》有“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句。[7]谑(xuè):玩笑。[8]言少钱:别本作“言钱少”。[9]径须:干脆,只管,尽管。

【语译】

你看不见吗?那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一路奔流到海,不肯回头。你看不见吗?高堂上的明镜悲哀地映照着白发,早晨还是青丝,晚上便成飞雪。人生得意之时,便要恣意欢娱啊,不要让那黄金酒杯空对明月。要相信天生我材,必定有用,千金散尽,还会重得。宰杀、烹煮牛羊,姑且作乐吧,正该一喝就喝三百杯酒。

岑先生和元丹丘啊,奉劝你们继续饮酒,不要停杯。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侧耳倾听我的歌声。佳肴如玉、钟鸣鼓响,又何足珍贵呢?只希望能够长久醉倒,不要醒来。自古以来的圣贤全都寂寞无人知啊,只有喜欢喝酒的人能够留下姓名。想当年曹植在平乐设宴,一斗酒要耗费万钱,他们恣意享乐、玩笑。主人为什么说钱少呢?尽管去买酒回来,我们对坐痛饮吧。那五花连钱的名马、价值千金的貂裘啊,呼唤僮儿全都取出来换成美酒,我和你们一起醉倒,以消除那万古的忧愁吧。

【赏析】

此诗或谓作于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在开封梁园与岑勋、元丹丘宴饮之时,或谓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与岑勋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之际,但总之是在李白被迫离开京城长安之后,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在这一阶段所创作的作品。诗如其题——《将进酒》,乃是一首劝酒歌,并借劝酒抒发内心的志向,倾吐内心的愤懑。

李白好酒如狂,杜甫《饮中八仙歌》即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醉而生陶然之意,这陶然之意直接催生了李白的诗情、诗性,李白的诗篇往往离不开与杯中之物的关系,此诗最为鲜明。

诗的开篇即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说时光如同逝水,一去无踪。孔子曾在川上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代末李煜作词也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可见以流水比拟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在文艺作品中也并不罕见,但无论孔丘所言,还是李煜笔下,这时光流逝都是平缓的,充盈着淡淡忧伤的,只有李白以“奔流”二字,写出了扑面而来的紧迫之意,以及澎湃汹涌的气势。观此首句,并不给读者以忧伤之感,反而产生满腔豪气,或欲砥柱中流,或待搏浪而下。真正能够体味到时不我待的忧伤的,在后两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或谓此“高堂”二字乃指双亲,则双亲老去,后当接孝亲之意,与诗歌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味,以及其后的文辞皆不合,因此合该当作高屋殿堂之意。

淡淡的忧伤才显,李白笔锋突然又一转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时光如水逝去,青春疾速消逝,虽然可叹,却不必惆怅,正因如此,才要及时行乐。诗意到此,似乎有些消极意味,但是其后再一转折,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见李白并不欲虚度年华,他虽然在仕途上受到挫折,但雄心仍未磨灭,情绪仍显高昂,觉得只要有才,总会有用武之地的。在机会未来、抱负未伸之前,大丈夫又岂能徒然哀叹,如楚囚对泣呢?

还是痛痛快快地来饮宴吧!李白要求大排宴席,与岑、元二人豪饮一番,并且作歌言志。他说“钟鼓馔玉不足贵”,意思是富贵非其所愿,他要施展抱负,为国效力,其目的并非能够享受美食、宴有钟鼓,过那些富贵人家的生活。他只想痛快喝酒,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见所求者也并非声名。这几句联系在一起,正是李白对自己志向的最好阐述,唯愿一展所长,报效国家,所求既非富贵,也非声名。在谈到“饮者留其名”的时候,李白举曹植为例。曹植是曹操第三子,任侠好酒,志向高远,但受其兄曹丕的压制,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李白是以曹植自况,一则言自己之志仿佛曹植,一言自己之才亦不逊于曹植,再言自己好酒如曹植,同时也隐含着自己宦途坎坷、壮志难伸亦如曹植之意。

其后再极言名马、貂裘换酒,正有“千金散尽”之意,与前文遥相呼应。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自己“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可见轻财仗义,本就是他的习惯,“千金散尽”绝非故作豪言。至此情绪已达高峰,酒兴亦已纵横,但诗人笔法恣肆无伦,牵引着读者的情感,随即以“与尔同销万古愁”为结,能放能收,真如椽大笔也。他所谓的“万古愁”究竟指什么呢?想来必定是“高堂明镜悲白发”,以及“古来圣贤皆寂寞”和曹植壮志难酬之类了。

此诗豪纵中有深情,欢谑中生悲哀,且悲哀之隐,更以壮志为涂抹,层次多重,发人深省。就艺术特色而言,以七言为主,间以五言、三言,文辞朴实而不质拙,行文流畅却又收放自如,明快多变,豪气天成,可谓是李白七言歌行的扛鼎之作。

【扩展阅读】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此诗描写了贺知章、李琎、李适之、苏晋、李白等八位好酒的文人,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其中描写李白的几句尤其脍炙人口,李白“酒中仙”之名就此不胫而走。